人物档案
孙云晓:著名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对话背景
几年前,孙云晓和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副教授等提出“拯救男孩”的概念,指出“拯救男孩的实质是因性施教”,给很多家长以启发,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日前,两位专家再次公开发表文章,提出“拯救女孩”的概念,用全新的视角解读女孩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受到的影响。近日,就相关话题,孙云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问: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人感觉女孩挺有优势,比如女孩更上进,学习更自觉,从小学到大学,班干部中女孩居多,而且女孩更听话,更容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喜欢。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有“拯救女孩”之说?
孙云晓:女孩天性更容易顺从,接受规范,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因此,女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容易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如果从功利和世俗的角度判断,这是女孩的优势所在。但从对女孩健康负责的人文关怀角度来看,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伤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对1800多名高中生的调查表明,女生每天做作业及课外学习时间都多于男生,47.4%的高中女生每天做作业在两个小时以上;35.1%的女生除了上课、做作业外,每天还要多学习两个小时以上,这个比例高于男生;67.3%的女生“非常想提高成绩,也愿意为之努力”,这个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正因为如此,女孩的睡眠不足,压力更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这也是为什么痛经会成为校园常见病的重要原因。
问:女孩的一些生理、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否与学习压力较大有关?
孙云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压力大。可以说,女孩为学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并且其严重性往往被社会低估和忽视。根据生理特点,女孩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应该有充足睡眠、合理运动,但这些都无法得到保障。更可怕的是,女孩会把这种压力内化,拒绝接受家人让她充分休息的建议。所以,我认为女孩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这一点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到。
问:您提出“拯救男孩”是说希望男孩子能够更阳刚,更具有男性的特质,“拯救女孩”包括性格方面的因素吗?
孙云晓: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自信心水平迅速下降。首先,青春期的性发育,使女孩很慌乱,常常变得羞涩自卑。其次,女孩开始特别重视自己的身材外貌,在乎异性是否喜欢自己。有试验人员把13至17岁的女孩分成两组,一组看时尚杂志,一组不看,看的那组过一段时间后都觉得自己胖,对自己身材不满,自惭形秽。另外,女孩容易顺从,以成人标准为标准,而应试教育则强调顺从,它进一步削弱了女孩的独立性。从生理到心理再到人格,应试教育让女孩受到了全面的影响。
问:您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如何使其不受或者较少受到应试教育的过度影响?
孙云晓:我希望她能够有自信心和独立性,凡事尊重她的选择。小升初的时候,女儿想上一所教日语的特色学校,连区重点都不是。她母亲是北大日语系毕业的,坚决反对,认为将来出路很窄。我支持了女儿的选择。女儿的6年中学时光过得很快乐,在家里接待了四拨民宿的日本学生,我女儿也有两个暑假去了日本民宿。这培养了她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国际视野。后来,她考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如今,实现了记者梦,被中新社派驻日本当记者。
问:女孩成长的关键阶段,应该怎样帮助她们?
孙云晓:考大学的时候,我对女儿说,本科院校考不上没关系,只要能考上大专就行,将来还可以专升本,一样可以成才。我还认真地帮她挑选过两个专科学校。我的策略和忠告就是,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让孩子轻松愉快地面对升学和工作中的问题。我的女儿梦想的大学是复旦大学,但也做好了去大专学校上学的准备。结果,由于心态放松,她的高考成绩比模拟考试成绩高出100分,属于超水平发挥。此外,除了学游泳之外,我的女儿在小学、中学阶段没上过任何补习班和兴趣班。
问:父母的积极引导是否可以降低应试教育对女孩的负面影响?
孙云晓:父母是孩子成长引导者,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巨大。6岁之前,父母能不能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情感,关系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什么叫亲密?就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外,不要让孩子上那么多课外班,要引导女孩对在学校受到的挫折看淡一些。父母应该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问:日常生活中,父母能为孩子做的还有哪些?
孙云晓:今天的女孩,为什么性问题特别多?比如早恋及过早发生性行为。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提出来,女孩对情感交流的需求非常高,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常常忽略这种强烈的需求。女孩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教育、聊天和阅读,女孩非常需要聊天,需要情感的滋养、精神的交流,需要父母的亲吻拥抱。但眼下,很多女孩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曾经对18个中学有过性行为的女孩进行深入访谈,问她想要得到什么,她们说和异性拥抱在一起的感觉很温暖。因此,当父母的一定要多拥抱爱抚孩子,多和孩子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