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序言:专家型父母是这样炼成的

http://www.sina.com.cn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 

  王东华

  一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百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孩子的教育,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孩子到虚拟世界里去寻找精神慰藉,那么多的孩子厌学,那么多的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而孩子却感受不到一丝爱意……

  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过去,父母忙于谋生,苦难的生活便成了给予孩子最好的接受磨炼和教育的课堂;但在经济富裕的今天,家庭结构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独生子女”让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上承受不起任何闪失。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大好前程不是毁在他处,而是断送在不懂教育的父母手里。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中的太多悲剧要么源于父母家教知识的不足,要么源于家长盲目自信下的偏执。我们许多家长正是在这种“认认真真”地追求教育孩子的成功中,“认认真真”地把孩子给毁了!

  所以,正确而科学的家教便变得如此迫切和重要。

  二

  “采访一些教育专家,通过他们的教子故事,告诉家长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也许这样一本书,能对家长有所帮助?”几年前,《家庭》杂志社记者翟永存和我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时提出了这个设想,我当即表示赞同。我和永存认识多年,也合作过多次,我认为以她的采访能力和敏捷才思,完全能够写好这本书。

  5年过去了,当永存发来本书的书稿,当我把厚厚的书稿打印出来时,心里一阵阵地感动。自2005年至2010年,永存奔波全国各地,采访了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知名教育专家,如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成功教育专家刘京海,“疯狂英语”创立者李阳,人大附中副校长,金牌名师王金战,将6个孩子培育成才的“中国第一父亲”蔡笑晚,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家教畅销书作家黄全愈、尹建莉……

  最为难得的是,永存的采访非常深入,在采写李阳的家教稿时,不仅采访了李阳本人,还专程飞到北京和李阳的太太聊了整整一个上午;在奔赴上海采访刘京海校长时,她几乎在校长办公室泡了一整天,不仅如此,还对刘京海的女儿做了电话采访……

  为了使文章通俗好读,永存没有冗长地介绍教育家的理论,而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直接展示画面,让家长看得见“招式”,甚至可以直接跟着学。而在这种展示中,这些教育专家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同时显示了出来。

  三

  任何一个天才竞出的时代,无一不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母亲教育和早期教育的时代。我在写作《发现母亲》时,曾惊诧于这一现象。一个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其时几乎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比如文艺复兴时,一大批如达·芬奇这样的大艺术家都在这方面有深刻的论述;再如19世纪时崛起的俄国,几乎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当时的俄国文化名人都在关注这方面……

  今天,中国正在令人欣喜地进入和变成这样一个时代!

  过去我们评选优秀职工、评选劳动模范、评选“三八”红旗手,“不顾孩子死活”几乎成了一个硬性指标。但不过十年间,孩子的“家长会”已经成为所有职工可以理直气壮请假的理由;家教书籍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热销图书门类;家教报告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报告;家教培训已经成为培训业的一大支柱……

  今年“六一”时,我们又在呼吁让儿童节成为所有未成年人的家长的公众假日,呼吁孩子们在放寒暑假时给母亲们放“教育假”……

  四

  很多年前,我们就主动邀约一些有实力的记者、作家、学者共同关注这一领域,前后十年共推出了冯德全早教方案系列、钟琬婷学习英语系列、司有和科大少年班系列、吴章鸿成功励志系列、鱼朝霞高端访谈系列、陈一筠婚恋辅导系列等,我们一直希望永存也能推出一个系列,今天永存的系列终于面世了……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这一行列!

  最后,我衷心希望永存采访的这么多专家型父母的做法能让更多的家长受益。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受到正确的尤其是适合他们天性的良好教育,愿我们的孩子能自由快乐地成长,愿我们的孩子比他们的上一代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自序·给孩子自由

  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硕果、佳果与酸果甚至苦果互见。其存疑大约有:只重智商,不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只重分数,不重爱心教育;太多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不重孩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育,不重孩子的生活技能,等等。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能列出几百个,如同披覆纷繁缠绕的枝叶藤蔓,让父母们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出这样一本书,正是要拨开纷乱的枝叶,寻找主干,探究根脉,然后察长势,观树形,辨土质,锄草浇灌施肥整枝——也就是帮助家长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经文”多半围绕着孩子,也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所在。教育学者们罗列了太多的家教方法,家长看得眼花缭乱,但不知替孩子选择哪个“套路”。

  有没有超越常规的方法?

  无论是从哲学还是方法论上,家教的安全、有效、便捷、实用的原则必须坚持:把各种“兵器”的短长如实地罗列,把各条路径的优劣详尽地诠释,让家长老师一看就懂,照着能做,做了就有效果。“眼睛是身上的灯”。现在,要寻找的就是让眼睛亮起来的“光”。

  我以为,现行家教有两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不能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

  要孩子听话,实质是家长希望孩子尊重父母。可我们对孩子呢?无论多么幼小,从生命和个体人格的独立来说,尊重孩子,也是尊重生命,这是超越了教学法,甚至是超越教育学、心理学层面的一个哲学范畴,是一个哲学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尊重孩子不是万能的,但不尊重孩子是万万不能的。

  有些话虽然不再被奉为天经地义,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等级观念,但年龄、阅历、体能,更主要的还有孩子是父母的“产品”,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抚育者和监护人这样的观念,使“强势”的父母很难放下“身段”,去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妻子有不对的地方,关起门来再理论,教育孩子则要当众,这样才算是“持家有道”,给妻子当然是要留颜面的,至于孩子,那是没有自尊的,不需要在众人面前给他留体面,很多人甚至认为要“棍棒下面出孝子”。

  第二大误区:爱之深恨之切,批评、指责、苛求、打骂,成了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这些都是爱的负面的表达方式。欣赏、表扬、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受到了关注,被认同接纳,这些是爱的正面表达方式。

  传统的戒尺代表了一种权威、一种惩罚式教育,“玉不琢,不成器”,摊开手,打到痛,才能改“前非”。孩子总是被告知:你很差,所以一定要努力。再后来,便是“悬梁刺股”之类的自残式苦读,一直被作为经典提倡。

  西方家长把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当做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的小孩子唱的儿歌是:我比你棒,我跑得比你快,做事比你好……而在中国,君子应该“谦谦”,不能说我比你好,只能说你比我好。

  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在充满竞争的时代,的确存在着哪一种教育更能培育出健康人格、更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问题。

  批评指责和惩罚式教育,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给孩子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培育成有自信的人。

  从心理学上讲,儿童以及青春期的少年,格外需要得到朋友、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接纳和认同。

  孩子在读小学时,渐渐开始他的社会化过程。这一时期,孩子由于认同感的不足、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不顺利等原因容易引发自信危机。这时候,家长要给孩子以足够的鼓励和信任,减少孩子的压力和焦虑。孩子还小,还不能对自己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家长和老师认为他聪明,他就觉得自己聪明;如果家长和老师总骂他笨,他就觉得自己笨,而且可能会因为沮丧挫败真的变得笨起来。

  青春期是另一个心理危险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两个重要的心理体验,一是自我认同,觉得自己不错;二是成就感,别人觉得他不错。如果他能认同自己,悦纳自己,那么他的内心就能获得安宁的。否则,他的内心会非常痛苦,这种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一性危机”。这时候,父母如果再雪上加霜地指责他,那么就有可能发生悲剧。

  从教育的效果看,批评指责的效果不如鼓励引导。比如孩子做家务得到了表扬,就更有动力做下去。快乐是人发展的动力,要想让孩子做下去,就要让他体验到快乐。

  另外,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存在一种双重束缚。比如爸爸妈妈批评孩子内向,会导致孩子更不开朗,由于孩子更内向,父母就更批评他;孩子如果努力地表现开朗的那一面,爸爸妈妈又会说他不够开朗或者不是真正的开朗。父母不明白,正是他们的过度要求,才使孩子变得更加内向。其实,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内向和外向是同时存在的,父母关注内向,孩子的内向就稳定地发展了。

  鼓励肯定比批评指责更宜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家教中“师生”关系的极致。亲子关系好了,不用家长多说,孩子自然会朝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父母想让他进北大,他一定会努力学习;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再华美的教育理论,也抵达不了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会因为抗拒父母而抗拒父母所说的一切。所以,经常有一些老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问题就出在亲子关系上。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亲子、亲情,锁定了“师生”的关系,也注定了家教的特殊性。生活上的迁就溺爱,教育上严苛批评,被美化成“慈母严父”,或冰火两重天的家庭,肯定不是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环境。“步调一致”,并非只在夫妻之间,也并非只能在溺爱与苛求之间选择。

  “虚心接受批评”“批评使人进步”——成了中国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成了伤害孩子心灵的利刃,成了羁绊中国教育发展的解不开的结。以至于众多的教育学者,都在努力纠正传统教育的严重缺陷。

  目前教育的流派大致只有在学校推广的“成功教育”和在家庭推广的“赏识教育”两个。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书本出发广泛应用于实践,或从个人对子女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进而推广到社会,我们看到了致力于改进中国教育的许多努力成果。令人惊讶的是,当代教育家们不约而同地旨在颠覆传统的批评教育——“成功是成功之母”,赏识、称赞,鼓励孩子,也正是“五四”以来科学教育精神的延续与光大。

  这本书是我的采访实录,作为《家庭》杂志社负责家教栏目的记者,十年内我采访了上百个成功家教个案,也目睹了许多家庭悲剧。2005年至2010年,我奔波全国各地,采访了包括王东华、孙云晓、刘京海、黄全愈、王金战、尹建莉等在内的当代最出名的教育家。认识他们,就是认识智者,认识了中国家教的座座山峰。

  在四处奔波的采访中,我一直在进行磨难般的思考,梳理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误区,总结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当然,其中还有许多发现的欣喜与探索的乐趣。

  本书力求易懂实用,把教育家最精彩、最具体,也最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

  当孩子考了低分怎么办,当孩子不做家务怎么办,当孩子不体贴父母怎么办,如何培育孩子的读书兴趣,如何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如何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针对家长最常遇到的问题,本书都一一详尽列出了名教育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绝活和秘诀。相信教育家的实践,能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以启示和帮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王东华的专著《发现母亲》:“发现母亲就是发现我们自己,发现每一个父母教育子女的潜能、智慧和创造。如果打开本书,能给天下父母再开一扇窗户,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果打开本书,能给天下父母再开一扇窗户,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