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培养孩子条理性

http://www.sina.com.cn    文新传媒网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找不到作业本,就是丢了橡皮,打开他的书包,里面乱得好像垃圾桶;而且在功课上也常常碰到麻烦,不是忘记了老师布置的某些作业,就是做着做着又开了小差……可这不一定是孩子故意要犯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条理性还没有发展完善。

  在生活上

  爸爸妈妈不妨打开自己的衣柜看一看,里面的衣服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该挂起的、该折叠摆放的、该分类收纳的,都归置有序,而且衣柜空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还是衣服胡乱堆放起来,想要找一件什么的时候需要翻好半天,而且很多空间其实没有被好好利用起来,衣服却总不够地方放?再举一个例子,喜欢收藏书、杂志或者CD的爸爸妈妈,你们的书架和CD柜里,不说目录学方法,有简单的分类摆放策略吗,还是就随意那么一塞?这些都是条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比方说,现在差不多每个孩子都会拥有很多件玩具,你家的孩子,是在玩好以后就那样任由玩具散落在地上、沙发上、桌子上,还是会把它们收拾起来,放到专门的地方去?收拾玩具的架子、箱子里,是随意地堆成一团,还是会按照一些基本规则分类摆放,比方按照形状、材质、颜色等等?然后,他的书包、书桌、衣柜、床铺、房间地面……简单观察一下,你就知道条理性对他能否拥有相对舒适的生活而言有多重要。

  在学习中

  如果孩子能具备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懂得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和玩的时间,也懂得根据功课的难易程度分配不同的时间段(简单说,就是把难题留在最后面,前面的事情都做完了,心态就会轻松,而且花多长时间在那上头都不着急),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而且同样的习惯和方法对孩子长大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很重要。

  现在,很多爸爸妈妈都会不厌其烦地陪伴孩子做功课,督促他们,可是有些时候却收效甚微,家长和孩子都由此备感挫折。个中原因以及解决方式我请教了儿童心理专家,等下会在后面做重点讨论。

  6岁以前从生活习惯开始

  常常有爸爸妈妈抱怨,说小宝宝总是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大班的孩子丢三落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还有,告诉他要做到的事情,一转身就忘光光……其实,这可能不是孩子故意要犯错,故意和爸爸妈妈作对,而是因为在最合适的时期,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培养出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儿童心理专家认为,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抓住了这一时期进行培养,到孩子6岁以后,就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爸爸妈妈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条理性。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条理性的重要前提。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他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都相对地固定下来,然后严格按照时间表行事,使宝宝对时间安排的条理性建立起基本的概念。

  ※让宝宝自己动手收拾东西尤其是玩具,使他养成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

  从宝宝能够走路,有一定的抓握能力开始,就可以训练宝宝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首先可以告诉孩子:“书、玩具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应该让它们听你的指挥,同时也要为它们负责。你如果当好了这个指挥官,说明你有本领,爸爸妈妈就可以再给你买新的书和玩具;如果你连现在这些都管不住,说明你太没有本领了,当然爸爸妈妈就不再给你添新的书和玩具。”这样约定之后,就要说到做到,不要因为孩子一哭一闹,就坏了规矩。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有序的家庭环境,让他做事情越来越有条理:

  ※脱衣穿衣学先后在宝宝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帮助他分辨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让宝宝寻找出一种自我顺序感。比如把为宝宝穿衣、脱衣的全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还可以将穿衣脱衣的顺序编成儿歌,录到复读机中,等宝宝做角色游戏时,就可边听儿歌,边根据照片的步骤,一步一步帮助小娃娃穿衣、脱衣。这样,不仅能在游戏中教会宝宝穿衣、脱衣的方法,同时培养做事的条理性,还可以让宝宝在自由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起挑选沙发垫3岁前的宝宝观察力相当敏锐,能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清晰地记得物品摆放的位置。稍加变动,打破了宝宝内心的秩序感,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因此,爸爸妈妈在搬动东西或调整物品时,可让宝宝一起参与,这样就不会伤害宝宝的内在秩序感。而且鼓励宝宝参与家居布置,也是激发宝宝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途径。

  不过,在把握秩序感上,也要区分“秩序的美感”与“刻板的规则”。例如,宝宝将方形沙发靠垫整齐摆放在沙发上,爸爸妈妈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再和宝宝一起试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美观。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建小书架贴照片在秩序敏感期中,宝宝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物品,所以不妨在家里放一个和宝宝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他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在书架上分别贴上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辨哪些是爸爸的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宝宝就能学会分辨大小及分类整理。

  此外,爸爸妈妈也可以利用秩序感,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气氛。比如每天晚上,定时和宝宝一起“看书”,教宝宝按顺序一行行地“阅读”,一页页地翻书,还可以给宝宝反复朗读儿歌、童话,让宝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宝宝看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带购物本去超市待宝宝稍长大些,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食品,然后宝宝可以将要购买的食品图片用剪刀剪下,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中,并在购买时整齐地将要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推车上。这样如果宝宝在超市里临时见到什么东西赖着一定要买,爸爸妈妈也能告诉他说:“你没有把这件东西贴在购物本里,所以这次我们不能买它,不过下一次你可以事先把它列入购物计划。”

  上小学后学习习惯与注意力

  刚上小学的孩子最常见的问题是对学习似乎“不上心”:常常忘了老师嘱咐要准备的文具、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开小差或者错误多多……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可能会挺生气,觉得孩子没有用心读书,而孩子也可能会挺委屈,因为他是真的没意识到/没记住……而并不是故意犯错的。

  这一阶段的许多问题和注意力有关。儿童心理专家指出,6岁左右(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因此爸爸妈妈的监督仍十分重要。但要注意,太多的干预、不停提醒是不好的,一来会打乱孩子自己的学习节奏,二来容易把做功课这件事变成是孩子和爸爸(或妈妈)两个人的事,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任务。较好的办法是:

  ※转移注意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行为训练,让他具备从有兴趣但不重要的事情再转回到学习上来的能力。比如一开始孩子在写作业的中途发现铅笔需要削了,就开始走岔,花很多时间削铅笔,此时就需要爸爸妈妈引导他继续回到写作业的过程中来。

  ※培养兴趣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把作业切分成若干项“任务”,让孩子的注意力围绕到每一件任务上来。与其跟孩子说“做作业1小时”或“做作业到6点钟/我们吃晚饭的时间”,不如给孩子安排任务:“先把这一页算术练习做完;喝口水休息一下,再把这一页语文作业写掉。”

  注意:不要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

  爸爸妈妈首先要了解并接受孩子在其年龄段上所具备的能力水平:

  ※6岁左右(刚上小学)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不超过15分钟,而且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常常一件事情没做完,又想着另一件事,因此显得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此外,他们所能注意、能记住的事情也比较小,显得缺乏整体感,经常丢三落四的。

  ※收拾书包、书桌、房间等生活习惯的发展,也是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有些孩子很小就开始具备有条理地收拾东西的能力,另外一些孩子则需要更长时间来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儿童心理专家称,这与孩子大脑的发育也有一定关系。

  ※男孩和女孩在条理性思维方面的发展速度并不相同,男孩子左右脑协调能力的发展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在年幼时往往看起来比女孩子更没条理。

  儿童心理专家钟华老师建议:

  ※在孩子年幼时,如果没有意识到收拾东西的重要性(这是很正常的,很多时候他是真的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爸爸妈妈可以提出要求,并且不需要多加解释,只是坚决地让他把这件事情做掉就可以了。当孩子完成了爸爸妈妈的要求之后,可以再向他进行说明,为什么要求他这样做,告诉他“做事情要有头有尾”或者“做事情要有条理”。

  ※每一阶段只对孩子提出少数几项要求,等他全部做到之后,再增加新的要求。基本上一年级的孩子3条要求、二年级的孩子5条要求,就可以了,而且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做到它们。爸爸妈妈如果一下子介入太多,反而会干扰孩子自己的发展轨迹。

  ※分配任务的能力、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的能力、统筹安排的能力……这些都是要等孩子的大脑发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具备的高级技能,一般来说,孩子要到高小甚至中学阶段才能做到这一步。爸爸妈妈如果在此之前就提出这些要求,容易让孩子因为做不到而产生挫折感与抵触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把它们当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不是当下的评判指标。

  高小以后计划性与统筹思维

  孩子10岁左右(进入高小以后),爸爸妈妈可以增加对他的计划性方面的要求了。可以有意识地问问孩子:“你的计划是什么?”当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爸爸妈妈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孩子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模仿中学习的,所以爸爸妈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教孩子做计划

  爸爸妈妈可以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一起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下午1点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3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能让他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对计划做出调整

  如果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计划提出疑问,或者孩子有自己的计划,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一下。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玩,孩子往往会喜欢玩一些新奇刺激的项目,像碰碰车什么的,这时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活动,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车、钓鱼,按一定的次序和时间来安排,既要照顾到大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喜好。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再一起来作修正。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不用忙着纠正

  有时候,孩子的计划未必合乎情理,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指点,不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从结果的反馈中去调整计划。比如,要去远足了,让孩子自己决定、收拾要带的物品,孩子的想法、做法可能很正确,也可能不周全,爸爸妈妈暂且不置可否。在远足时,孩子会自己感受到:单肩包老是滑不适合带着行走,吃的东西带得太多会很累赘,没带玩的东西很无聊,不带饮水实在渴得慌,等等。等孩子回来了再一起聊聊这些心得,这些被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可能被孩子用到下次的旅游计划中,从而自然地对原有计划做出调整。

  ※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当计划被制定,而且孩子也同意了以后,就必须按照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而在这一过程中,爸爸妈妈可能需要引导孩子,主动地按计划对心理和行为做出调节,发动不想做而必须做的事,抑制想做而不该做的事。当孩子有计划地做事并完成得很好的时候,爸爸妈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使他意识到计划与效果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于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了。

  Links

  培养说话的条理性

  讲话有条理,是对3岁以上孩子的要求,因为这须以会连贯地讲话为基础。初看,这个要求对3岁的孩子而言似乎太高、太难,不可能做到,甚至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3岁多的孩子,能说整句话就不错了,提这种要求,太脱离实际。其实,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大人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3-4岁的孩子,讲话能否有条理,教育很重要。这里所说的“讲话有条理”,就是有先后顺序,不会颠三倒四。比如,让孩子讲他早晨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他讲,起床后去和爸爸跑步,妈妈给他做了好吃的早饭,奶奶送他去幼儿园,就较之他说吃了什么早饭,奶奶送他去幼儿园,起床后和爸爸跑步要显得有条理。

  3岁多的孩子对他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无论是自然界动植物的变化,还是社会上人们的行为,他们都想了解,喜欢看、问、摸。针对这一特点,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这种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观察大街上有什么,就可以教孩子由路旁的建筑到树木、花坛,再到路边的行人、路中间的车辆,以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还可以利用图画书,教孩子在看画页时先由左向右看,或是先看背景(什么地方、房、树等),再看人物(有谁、在做什么),然后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同样的顺序说出来,帮助孩子提高语言和思维的条理性。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