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培养有领导力的孩子》 > 正文
早慧孩子的一切教育从胎教开始。我建议在怀孕和喂养的两年里,在职母亲带薪在家胎教,亲自喂养。这样,母亲就没有必要放下幼儿,让退休的长辈看管。“儿要自养,谷要自种。”这两年愉快、健康的母子亲密接触对于培养孩子阳光、聪明的品质尤为重要。这是所有人才在整个人生中的最基础的爱心体验。一个母亲放下幼儿,争做先进,半年也不见自家的骨肉……这样失职的母亲不值得效仿。
亚裔的孩子不是因为特别聪明而进天才学校,而是父母的早期教育方法得当,使得他们在学习能力上超前。所以,小天才不必因此有优越感。就像爱迪生所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我们可以诞生许多学术天才,但我们缺少的就是那关键的、创造性的“1%的灵感”。“1%的灵感”或许是社会实践参与的崇高紧迫感,如:解放在无电黑暗中摸索的全人类;或许是像爱因斯坦那样会拉小提琴的触类旁通;或许是四处奔波地争取政府研究资金的活动能力;或许是协调合作者提供重要数据的社交能力;或许是以多种外语得到充分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有关质的飞跃关键性的一分之差使中国没法多诞生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里的天才学校经过考试,择优录取。但是,一些本地美国人并不像华人那么注重“重点学校”“天才学校”。他们让孩子顺其自然。在一个3个小孩的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能力上超前,他们就让这孩子去考天才学校,其他孩子就进一般性的公立学校。
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的春天里,中国诞生了一些“科技天才”。结果,其中的几个天才痛苦地夭折了。在学智上的突飞猛进并不说明他们是情商、财商、体商上全面超常的超人。顶着公众舆论大期望的炒作压力,他们郁闷,出家。我们的一些学术天才诞生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依赖的封闭环境里。在“学校—家庭”两点组成的象牙塔里,他们失去了那决定性的“1%的灵感”。
这样,我们的学术天才冬天里赤脚走在雪地里;因思考问题撞在大树上;因极端专注而钻牛角尖,七窍生烟,甚至发泄被压抑的暴力。几年前,我读到一篇报道说:香港一位来美国求学的钢琴才子怀疑他导师的头脑里藏着重要软件,固执地把他无辜的导师弄死去取出软件。在1991年,爱荷华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卢刚因为忌妒同系另一个中国人的才华、人缘和待遇,竟开枪打死了这无辜的中国同学山林华,连同物理系三位著名的美国教授、副校长、校长助理。十分钟内,卢刚枪杀了6个人,美国各界对此极为震惊。
我以为在家“闭门造车”成长起来的天才不值得推崇。没有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环境,几乎真空的社交关系——如此自闭下的孩子除了高智商,哪有培养、锻炼情商、体商、财商的机会和条件?儿童就是儿童,少年就是少年,没有清晰分界线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型天才远胜于纯学术天才,也更有可能得到那“1%的灵感”。
人生最多百年,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哪能舍得再被省略掉童年,缩短少年?跳一两级没问题,或几个级别混合上课不跳级也没关系,但是跳过一个小学或中学后的天才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交、个人生活上自然地遇到心理、生理的许多问题。
我建议中国的高考至少应该有春夏秋冬四季的4次机会,学生可以取4次考试中的最高分,取消保送,增加初中和高中所有成绩单和德智体表现的总简历表。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接受教育心理培训至少半年;在暑期或寒假,学校组团去海外学校观摩,学会让现在的孩子不吃以前老三篇统一思想、应试教育的二遍苦。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来货真价实的人才和国际接轨,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充满创造力,从而诞生出一些至少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作家……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