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内心的不快乐--哭

http://www.sina.com.cn    《妈妈,请听我说》 

  面对内心的不快乐

  孩子说:我不开心,所以我想哭。

  妈妈习惯怎么做:对孩子说:“哭什么哭,这点小事也值得哭吗?你羞不羞呀。”

  妈妈可以这样做:告诉孩子,如果他觉得不快乐,想哭就哭吧,妈妈会一直在旁边陪伴他。

  不只是面对疼痛时,我们会限制孩子哭,不让孩子哭,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不喜欢爱哭的孩子,特别是面对着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而哭时,我们会更加的不理解,并以我们的想法去制止孩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有一次,豆豆因为爸爸未经过她的同意,挪动了她的玩具位置,很不满意,在要求爸爸把玩具恢复原位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大哭起来。这下,爸爸看了就不理解了,明明是你把玩具到处乱放,我帮着收拾一下,你竟然不领情,还哭。于是就对豆豆说:“哭什么哭,这么一点小事也值得你哭吗?你的眼泪还真不值钱呢?”没想到,听了爸爸的话,豆豆不但没止住哭声,反而哭的更厉害了。等到好不容易停止了哭,她却问我:“妈妈,眼泪跟钱有关系吗?”“恩,没有关系。”我回答着。“那为什么爸爸说我的眼泪不值钱呢。”她紧接着问。“哦,爸爸是因为不明白为什么你要哭,所以才那样说的,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你刚才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啊。”“因为爸爸没有经过我同意就乱动我的玩具,我很不快乐,所以我就哭了。”“那你现在哭过了,心情是否好一点了呢。”我问。“是的,我现在心情好多了。”

  还有一次,豆豆和小朋友一起在室外玩,因为不想把先拿到手的玩具给另一个孩子玩,于是那位小朋友就打了她,豆豆非常委屈的哭着跑到我身边告状。在问明具体情况后,我只是简单的安慰了她,然后就告诉她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才好玩,可是她却说,玩具是她先玩的,所以要等到她不想玩了她才能交出来。可能是因为我对她的不理解,可能是觉得我没有很好的实行平时对她的教导“先来后到”,所以她哭的声音越来越响,哭得是越来越伤心。看着周围那么多人望着我们,我感觉很难堪,于是就对豆豆说:“不要再哭了,你看,那么多人看着,你羞不羞啊。”原以为,豆豆听了我的话,会止住哭声,没想到,她却说:“我就要哭,我不觉得羞。我哭我的,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是啊,我哭我的,跟其他人有什么关系。仔细想想,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受委屈了,心里当然感觉不开心了,不开心了,当然就想哭了,毕竟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还没有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哭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发泄方式。哭过了,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了,心情自然就好转了。因此,你才经常会看到,刚刚还在嚎啕大哭的孩子,转眼却又笑得像朵花似的,所以我们才会说,孩子的脸就象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哭,都是因为不开心,而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哭来解决。可作为父母的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反而因为孩子的哭声让自己感到难堪,感觉到烦躁,而对孩子加以制止,要求孩子硬生生的把眼泪吞回到肚子里,把不良情绪压制下去。我们总以为只要把孩子的眼泪止住了,麻烦也就没有了,可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虽然没有哭出来,可不快乐的情绪却延持了很长时间,而有的孩子大哭后很快就忘记了刚刚发生的事情。

  所以,当孩子受了委屈,爸妈应该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哭,而是应该让孩子尽情的哭,把心中的不愉快通过哭的方式发泄出来,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够真正得到修复。而且因为你给了他机会,让他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那么哭过之后,他就会变得坚强和自信起来。如果每次孩子有委屈时,我们都站在大人的角度去阻止孩子的正常发泄,那么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因为长期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会让孩子对生活失去应有的热情,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另外,当孩子因为心中不快乐而大哭时,作为父母,此时还应该做到一点,就是默默的陪伴他,这个时候不需要你用大道理来开解。对于孩子来说,当他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对四周所存在的一切都不会在意,他已经把注意力收拢在康复过程的进行上,如果你此时用所谓的道理去开解他,只能分散他心理康复的过程,从而也会使得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差。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孩子哭时,你越是和他说道理,他越是哭得厉害,反而你不说话了,他倒是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在平时生活中逐渐的教给孩子一些发泄不良情绪的方法,让孩子明白除了哭以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化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慢慢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心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