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功利化加剧校园“冷暴力”

  目前,校园里“差生”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学习成绩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导致野蛮区分孩子优劣的怪事屡屡发生。

  最近,全国各地的所谓的“差生”相继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绿领巾;在江苏省无锡市一些学校的老师让“差生”测智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4中让学习成绩好的优生穿红色校服;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而就在前几天,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外面的走道上参加期中考试……

  从绿领巾、测智商、红校服、三色作业本,到“差生”在教室外考试,这种按照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的教育方式频频出现且愈演愈烈。孩子们被贴上了“有色”标签,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普遍被歧视

  林媛是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告诉记者,在她们班上,有几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前几名,一旦这几个孩子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老师经常会不问清缘由就对其他的孩子说:“别搭理他,他不正常……”而且,对班上特别淘气的一两个男孩,老师还会在第一排的前面、靠墙的位置孤伶伶地给他们安排个“专座”,上课时也很少让他们回答问题。

  初二学生周利平在数学和物理上是班里的“小尾巴”,数学和物理老师因此很少给他“笑脸”,有时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被要求站着听课,周利平说:“那感觉真的是窘极了,真希望地上能裂开一条缝自己钻进去我不奢望老师能对我好,只盼着他们能一视同仁。”

  对待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少老师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冷暴力”。据前不久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后进生都曾经遭遇过各种歧视:如被老师冷嘲热讽、被冷淡或遭训斥;在班级活动中被区别对待。

  一些学生透露,在学校,不少老师都看重学习成绩,他们不尊重学习差的学生,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往往给这些学生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然,也有的老师做得比较隐蔽,给学习好的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少活动中享有优先权。据了解,在某些学校,个别老师因为担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拉低班级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以他们不适合在这所学校学习为由,暗示、甚至明确要求家长给孩子转学。

  评价制度掣肘

  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宣称取消对中小学的升学率考核,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依据。但说归说、做归做,在很多地方,考核老师业绩的硬指标还是升学率和成绩。在“差生”困境的背后,则是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间的竞争,如果哪一个班级成绩差,这个班级的老师非但不可能评优,连绩效工资也成问题,有的学校甚至还采用末位淘汰制。于是,竞争越是白热化,学生就越异化为考试机器,“差生”就更加成为拖累。显然,是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加剧了校园的“冷暴力”

  山东威海皇冠小学校长于艳丽表示,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而目前“差生”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学习成绩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导致野蛮区分孩子优劣的怪事屡屡发生。要彻底改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差生观”,就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否则,学生被安排在教室外面考试、“红校服”、“绿领巾”等事件还会发生,它们只不过是传统的“差生思路”的延续,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学校、老师总会想出各种办法对待所谓的“差生”。

  舆论棒喝

  老师对所谓的“好生”和“差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让人担忧的是所谓“差生”的身份标签化、歧视公开化和处境边缘化。这对弱势学生将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些学生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北师大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认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其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提出,“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的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其实教育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简而言之,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成长也包括人格成长,人格成长的核心是自尊的培养。老师应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分数上,教育者如果偏执于以成绩判定学生的优劣,变相把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优生宠,差生讽”,忽略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就很难快乐地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即便“知耻而后勇”取得优异成绩,他的自尊心也被“冷暴力”摧残了。

  网友“有话直说”坦言,我们常说要“以学生为本”,其真正含义是“把学生当人,把学生培养成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是有差别的,老师有责任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而一位退休小学教师则认为,每天都有一点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生身心发展有差异,教师心中却不能有“差生”的观念,应该把“差生”、“后进生”从我们的“教育辞典”中抹去,因为这些称谓对相关学生来说是一种侮辱,老师不妨称他们为“潜能生”。

  此间,有舆论分析称,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丧失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是,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就应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本报记者 陈若葵)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