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不再仰视我们的眼睛

http://www.sina.com.cn    《100分没什么了不起》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表示拒绝,甚至气愤?当孩子向你要求某件事的时候,你有没有表示拒绝,甚至气愤?这种时候,是孩子的拒绝与气愤错了,还是你错了?

  “人不大,主意可不小”,这是许多父母给孩子的评价。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主意正、脾气大,为此伤透了脑筋。大多数父母的方法是“镇压”,一定要将孩子的主意和脾气镇压下去,否则以后管教不了了怎么办?

  我和昕昕爸爸不赞成这种做法。昕昕也曾有过主意正、脾气大的阶段,但都得到了顺利地过渡,现在的昕昕主意依然很正,但脾气却很随和。我们觉得,主意正不是缺点,恰是孩子的优点,一个没有主见、没有想法的孩子,好奇心就会相对较差,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正常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有些家长对我们的想法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如果不对孩子的脾气进行压制,会让他们无法无天起来,什么事都认为自己一贯正确,都和家长对着干,这还了得?

  我们是这么想的。孩子为什么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为什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为什么无法无天?恰是因为家长压制得过多,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其实最早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和家长对着干的心理,无非是因为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不希望自己被强行中断。而在这个时候,家长的要求却违反了他们的意愿,这才促使他们出现了固执的举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能给孩子一点理解,根本不可能让孩子想到“反抗”这个手段。但家长呢,由于孩子的拒绝和反抗,促生了家长维护权威的意识,又因此对孩子进行了“镇压”,这才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反抗”上来。当孩子发现了“反抗”的效果——竟然能让家长生气!这让他们很惊喜,也认为很有力度,一个“叛逆的”、“无法无天”的孩子都是这么被培养出来的。

  昕昕小时候,我们小区旁边新建了一个小区,新楼刚交工,里面还堆放着很多沙土和建筑材料。我们家住的那幢楼正好紧邻着那个新小区,从阳台上能很全面地看到那边。

  一次,我看到几个新入住的居民带着孩子到楼下玩儿。有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对一个沙土堆很感兴趣,他挣脱了大人的手就冲到沙堆边,趴在沙堆上挖洞。带他下楼的大人显然不同意,她追过去喊着:“脏不脏啊,快起来!”孩子没理他,仍旧玩儿得兴高采烈。大人见叫了几次也没效果,就跑过去从背后把孩子抱起来就走。孩子反抗,手脚乱蹬,大人抱不住了,便把孩子掼在地上,扬手在孩子屁股上拍了一巴掌,孩子哇哇大哭,用力地推了大人一把,又向沙堆跑。那个大人气坏了,三步并作两步追上孩子,又把孩子拎起来,像夹包裹似地夹在腋下往楼道里走去了。孩子当然仍旧是大哭大喊、手脚乱蹬。

  昕昕发现我趴在窗边向外看,也凑过来,正好和我一起看到了这一幕。那时,她大约有七八岁吧,我记不太清了,就记得她问我:“为什么不让人家玩儿?”还对我说:“妈妈我也想玩儿。”我觉得有点好笑,那边都挨打了,她都不怕我不同意,竟然想去玩儿。我看那个沙堆旁边也没有什么威胁安全的材料堆放,便说:“换鞋去。”

  我带着我们家这个七八岁的大孩子跑去人家小区玩沙土,我往旁边的花坛边一坐,看着昕昕玩儿。她一会儿把自己的手藏在沙里面,一会儿把脚藏在沙里面,那高兴劲儿甭提了。我当时的想法也挺简单,住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里的城市孩子,有几个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随便地玩土和泥?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哪能轻易错过?想想自己小时候,常会央求大人去河边干活儿的时候给自己拎回一小桶结了块的沙土面,整日蹲在院子里用手“改造”沙土块,左钻个洞,右划道沟儿的,多么开心!

  那天我一直盼望刚刚被“拎”上楼的那个孩子能被他的家长“放”下来,和昕昕一起玩沙,但很遗憾,始终没能如愿。后来我领着兴高采烈的昕昕,向在另一堆沙土前筛沙的民工要了一小玩具桶的细沙,回家倒在一个空花盆里,然后种进几头大蒜,昕昕负责浇水。没过多久,我们吃上了自己种的绝对无污染的蒜苗。整个过程,昕昕开心,我也高兴,只是那个被拎回家的孩子,他肯定不开心!

  孩子有什么错呢?他不过是想玩儿罢了,有几个孩子不喜欢玩沙玩土?事实上,玩沙、土、水一类的手感较细软的东西,会刺激孩子的触觉,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对于这类游戏的喜爱是一种天性,家长的粗暴行为,显然是违反天性的了。

  为什么大人常在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与孩子为敌?或者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究其原因,仍旧是家长的权威思想在作怪。换个说法,就是家长把孩子当做一种私有财产了,认为他从里到外完全归自己所有,自己对其具有指挥与处置权,孩子的任何反驳与反抗行为都是大逆不道,都会使自己的权威受到冲击与威胁。有些家长会辩解说:“我不让他做那些事,完全是为他好。”我不否认你提醒他的时候确实是想为他好,但当你强迫他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完全是为了自己。因为当你强迫他的时候,大脑里已经满是因为不被服从而燃起的怒火。如果孩子这时问你一句:“凭啥让我听你的!”大多的父母会脱口而出:“就凭我是你爸!”“就凭我是你妈!”说到底,家长的做派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这种思想,我和昕昕的爸爸一直不断自我约束,避免出现在我们身上。

  昕昕五六岁的时候,忽然开始痴迷画画。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家,边看书边等着吃饭。我把饭做好了,喊了她几遍,她都没理我,于是我走进她看书的房间又叫了她一遍,结果她没好气地回了我一句:“哎呀,妈妈,你烦不烦!”我当时就愣住了,有些生气。可能是一直都注意克制吧,我当时没说话,走到她身边看了看,她正在照着图画书画少数民族的小姑娘,画得很起劲儿。虽然在我看来画得有些“惨不忍睹”,但她很认真,彩色笔铺了满桌都是。我当时就一点气也没有了,我觉得真的是我错了,人家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画,我却非得让人家中断,换了我我也不高兴。所以我对她说:“妈妈没注意你正忙着,那爸爸妈妈先去吃了,给你留一点在锅里。”

  我和她爸爸自顾自地先吃饭了,昕昕又画了好一会儿,我记得一直画到了晚上八点钟左右,这才放下画笔,满意地走到饭桌前,我把热在锅里的饭菜拿给她,她很高兴,还夹起一大口鸡蛋送到我嘴边,刚刚冲我没好气说话的事儿,好像没发生过一样,我也没提。我知道,她刚刚的表现,是由于我打断了她的思路而产生的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故意的,所以也便没有对她强调,更不用说强迫她道    歉了。

  大约也是在那段时间,昕昕表现出了很强的参与意识,什么事都想自己干。我家住在四楼,昕昕有一辆小自行车,家里地方小,再说骑着车在屋子里来来去去会影响楼下的邻居,所以我们偶尔在昕昕有兴趣的时候把小车拿到楼下,让她在小区里玩儿。有一次,她玩够了小自行车,我像往常一样一手领着昕昕一手拎着小自行车带她上楼,可昕昕却提了一个要求——由她把小自行车搬到楼上去,我同意了。

  昕昕搬自行车的时候很狼狈,两只手不知道抓哪儿好,一会儿抓着脚蹬,一会儿抓着斜梁,一会儿又揪着轱辘,抓哪儿都不得劲儿。我想上去帮她,但她坚决不同意,不让我碰,我只好像蜗牛一样跟在她后面,看她用尽吃奶的劲儿搬自行车。好不容易挨到二楼,昕昕累得一屁股坐在楼梯上,我要帮她,她还是不肯。昕昕开始从二楼向三楼努力的时候,她爸爸回来了,在楼道里遇到我们,见我让孩子自己搬自行车,连个青红皂白都没问,抢上前去从昕昕手里拿过自行车,说了句“爸爸帮你搬,你快快去给爸爸开门”,便向上走。他哪知道昕昕的心思啊,还以为自己在帮女儿的忙哩!可昕昕不干了,坐在楼道的地上就大哭了起来。昕昕这一哭,把她爸爸哭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见昕昕跺着脚直说“爸爸讨厌”。昕昕爸爸用求救的眼光望着我,我笑着说:“人家昕昕想自己把自行车搬上去呢。”她爸爸这才明白过来,赶忙把自行车还给她。

  我们一家人在这里慢慢悠悠地搬自行车,上楼下楼的邻居不免有微词。对门的大姐弄清了我们一家人在楼道里磨磨蹭蹭的原因,粗着嗓门教训我们:“小孩子硬生生地逞能,你们这俩大人也跟着一起闹,她还有了想法呢,小孩子有了想法还了得!放我手里,照屁股叭叭两巴掌,哭一个试试,哭一声把牙打掉……我就不信这个事,哪有那么多闲工夫陪她磨!”昕昕至今不喜欢当年住我们对门的那位大姐,就因为那句“放我手里,照屁股叭叭两巴掌,哭一个试试,哭一声把牙打掉”,有一天,她爸爸竟然和她一起给那位大姐起了个日本名字,叫“仅次于狼”,昕昕觉得很贴切,以此表示厌恶与愤怒。

  我和昕昕的爸爸都觉得,孩子虽然小,却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做的事,在我们看来,虽然大多不符合逻辑,但在她看来那全部是正常的。如果我们用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的言行,肯定难以取得更多的共同点,亲子之间的矛盾便会日益激化,最终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采取了“蹲下来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当然,“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而是从思想到行为都与孩子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让孩子不再仰视我们的眼睛。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在我们大人看来既固执又不懂事的行为,是由他们所在年龄段的认知力、判断力与自控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与他自身的心智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试想,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人像他们那般大的时候,对事物的看法又如何能与大人保持一致呢?这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一种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判断孩子的言行,甚至去衡量孩子的智力与品质,那无异于拔苗助长,最后收获的肯定是满地死去的秧苗。因为这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科学教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所以我们对于“把心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比较重视的。简单地说,就是在与孩子发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我们就要放下自己头脑中的“卫生”,转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为什么想在地上爬,是故意想把衣服弄脏吗?肯定不是的,他一定是觉得在地上爬比较好玩儿,而且能近距离地接触地面,或者看到、拿到与站着来回走时完全不同的东西。又比如已经会自己吃饭的孩子突然提出让妈妈喂自己的要求,我们就要放下自己头脑中的“企图偷懒”的想法,转而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为什么突然想让妈妈喂饭?他大多只是想跟妈妈撒撒娇,也有些行为只是孩子动作发育敏感期过后的惯常表现而已。

  德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他是一个出生时反应迟钝、痴呆的早产儿,但有口皆碑的赞扬声却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在“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天才”的光环中一直流传至今。卡尔威特之所以由痴呆儿变成天才,离不开父亲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和启发,而他之所以没有像大多数神童一样最终“泯然众人”,同样归功于他所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卡尔威特的教育心得被誉为教育圣经,而这其中最闪光的一句话就是“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尊重,是孩子顺利接受一切教育的前提。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他有独立的尊严与独立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而非强制他们将想法与我们同步。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我和昕昕的爸爸从来都不觉得自己一贯正确,也不觉得自己非常完美,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比我们正确,比我们完美,其中的突破从哪里来?就来自于孩子自身的创造能力,而非外力的改造。

  孩子为什么经常有错又经常屡教不改?不是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是大人强求孩子按照别人的方式成长,使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有的父母认为,我把孩子生下来,一辈子受累全都为了他,我供他上学,供他吃穿,如果他不听我的话,天理何在?反过来还让我和他平等,还要我尊重他,真是本末倒置!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大有人在。但我觉得,这话禁不起推敲。换个角度,如果有人供我们吃穿,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我们顺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几个受得了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想:我是个人,不是个动物,我有我的思想和尊严,不能被一口吃的和两件衣裳就连人格都不要了,世上哪有这么不公平的事!是啊,把角度转换到孩子这里,哪有这么不公平的事!

  当孩子做出你认为不正确的举动时,不要去强迫他按你的想法更正,不妨看看孩子在这些举动中学到了什么;当孩子反驳你时,不妨想一想,从孩子的角度上讲,是他错了还是你错了?或者听听他的理由,看看是否事出有因。如果你不是每天对他强调他有多少错误,他就不会学会与你“作对”,家长把心态蹲下来,让孩子在自己的高度上看到我们的眼睛,孩子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我希望我的这些想法,能与其他的父母达成共识,尤其是新爸妈们,从头做起,往往要比日后更改顺利得多。

  特别提示

  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要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他有独立的尊严与独立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而非强制他们将想法与我们同步。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家庭教育  管教  平等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