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的结婚证书

http://www.sina.com.cn    《100分没什么了不起》 

  很多夫妻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选择两地分居,或者将孩子托付给别人。也有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为了孩子,保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在他们看来,只要有着名义上完整的家庭,就是为了孩子。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昕昕小时候,我和她爸爸的工资并不高,我们的房子也很小。昕昕经常对我说:“妈妈,给我买个大房子吧。”那时我们也觉得住房条件不好,有点对不起孩子。但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开始想方设法地赚外快,可什么时候才能赚到一所大房子呢?

  昕昕五岁的时候,她爸爸有了一个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工资很高,要几倍于他当时的工资水平。面对这个机会,我们心动了,决定让她爸爸去北京。

  这么大的事,我们认为自己决定了还不行,得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虽然她还很小。但事实上,与其说是征求她的意见,不如说是通知她——我们把这件事当做一件大喜事告诉了她。

  昕昕听后,问:“那我们去北京住哪儿?”显然,她会错了意。我对她说:“昕昕,是爸爸去,昕昕和妈妈不去……”我还想对她多说些什么,可她的小脑袋已经摇成了小拨浪鼓:“我不干!不带昕昕和妈妈就不去!”

  我和她爸爸互相看了一眼,笑了,自以为是地对她说:“昕昕,你看,你不是总想买大房子吗?爸爸去北京,能比现在多赚好多钱,我们可以更快一点买到大房子了。”昕昕一点憧憬也没有,即使是用她最喜欢的大房子来引诱她。

  她说:“我不要没有爸爸的大房子!就是不行!”我们还不罢休,企图继续启发她:“爸爸去外面工作,我们攒钱会快些,等买到了大房子,我们一家人就可以重新在一起了……”但无论我们怎么说,五岁的小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一根筋,百“毒”不侵,就是不行。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突然问了我们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想离婚?爸爸是不是不想要我们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目瞪口呆。我们没有继续做她的工作,两个人灰溜溜地去自我反省了。

  四岁的昕昕提出了“离婚”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在那之前的一段时间,昕昕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离婚了,那孩子的爸爸离开了家,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孩子也狼狈不堪。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疯了,因为最终的结果是我和她爸爸放弃了这个在我们看来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家人继续没心没肺地住在小房子里,满足了昕昕“不要没有爸爸的大房子”的要求。可是,我们疯了吗?显然没有。这是我们两个人灰溜溜反省后的结果。而我们反省的内容就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一个大房子,而是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

  我们始终以为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底限。从这件事情上来讲,我们在最初做出决定的时候只是考虑了婚姻关系中的两个主体,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想,暂时的分离算什么呢?只要心在一起不就行了吗?但反省的结论是我们错了。

  家庭生活的任何一个变动都与孩子有关,我们以为自己宁可付出分离的代价也要给孩子换回更好的这种做法是对的,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孩子最想要的。相对于让爸爸独自远行,让大房子来得更快些,昕昕更喜欢一家人在一起,尽管大房子也许会来得很晚,但我们仍然放弃了。可以推迟的是家庭计划的完成,不可以推迟的是孩子成长中的快乐,让孩子在恐惧与不安中等待大房子,那无异于罪过了。

  为人父母者,不能总用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小小的物件,想摆在哪儿就摆在哪儿。孩子原本就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的人,当我们把他像小物件一样摆来摆去的时候,他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不被尊重,还有在适应生活改变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种种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这会让孩子经历一个痛苦的时期,即使最终成为习惯,那些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我的女儿昕昕,虽然最终用自己的坚持改变了我们的决定,但这件事还是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了些许痕迹。这件事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昕昕都很害怕爸爸出差,只要爸爸说要出差,她就哭闹着不同意。爸爸走了之后,她茶不思饭不想,不停地问我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们了,是不是去北京不回来了,这让我们很自责。我只好不停地安慰她,她爸爸也要天天给她打电话,说好了回来的日子,一天也不敢耽搁。大概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她的心态才恢复原状。

  这件事促使我对家庭和婚姻做了许多反思。

  这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成年人在竞争与对比中奔波忙碌得头破血流。家是什么?一所大房子,一个大花园,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要什么有什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父母们致力于把家打造成孩子的天堂,能外出打工的外出打工,能开公司的开公司,能忙着升职的忙着升职,不惜做房奴、车奴,二十五寸的彩电太小,换二十九的,平面直角落后了,换液晶的,三十四的,给孩子买自行车,买手机……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原以为也应该这样,可孩子快乐吗?根本不快乐。爸爸妈妈外出的,从年头到年尾见不着面,爸爸妈妈在家的,也忙得整天不见人影,家里再富裕又有什么用?只是一座冷冰冰的宫殿而已。

  我有一位从小就比较要好的朋友,她们夫妻前些年的生活状态很窘迫,孩子还小。为了生活,朋友在孩子三岁时外出打工了,孩子的爸爸一个人顾不过来,就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孩子在姥姥家附近上幼儿园,爸爸每周去看他。朋友很惦记孩子,也想尽量减少因自己不在身边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所以每到寒暑假的时候,就由姥姥带孩子去外地和妈妈团聚一个月。开始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但孩子五岁那年发生的一些事,却促使她放弃了在外打工的念头。

  我还记得那一年突然接到她打来的电话,她对我唠叨一些心事,说着说着就哭了。她说有一天她休息,想带孩子出去玩儿,但孩子哪也不想去,不想去动物园,也不想去游乐场,就想让妈妈带她坐公交车。她们娘俩坐在一辆环线公交车上,从头坐到尾,没下车,又从尾坐到头,孩子一直依偎在她怀里,眼睛看着车外的风景。可那天回到“家”,孩子特别高兴,一直和姥姥讲车外的风景。实际上那风景有什么呢?不过是林立的商店,来往的人群而已。孩子和姥姥回家的那天,朋友送他们上火车,火车要开了,孩子突然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你别下车了,跟我们回家吧。回爸爸的家。”我没劝她什么,只是对她说:“你呀,回家吧。”

  不久她就回了老家,把孩子接回自己身边,一家人再也没分开过。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孩子已经快要考大学了,但他依然对当初的分离不能释怀。只是两年的分离,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却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了。我很庆幸当初我和昕昕   爸爸“征求”了昕昕的意见,虽然是以通知的形式征求,但最后我们尊重了昕昕的想法,否则,我不敢想象如今远在他乡求学的昕昕,会不会想着带着爸爸去上学。

  我们以为无论是否忙碌,无论是否分离,只要我们的婚姻关系存在,就是给了孩子完整的家庭保障。但孩子的着眼点显然与我们不同,他们不关心爸爸妈妈的结婚证书,那只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身份凭证,他们要的是更实际的东西,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爸爸妈妈与自己在一起。但,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就足够了吗?不,远远不够。

  组成家庭的两个人在为家庭共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把“财富”这两个字理解得有些狭隘,以为金钱就是财富的唯一释义。为了积累金钱这个目标,人们越来越忙,越来越累。有些夫妻在这些忙碌中渐渐变得盲目了,把家庭变成了夫妻利益的角斗场,都想得到理解,却都不互相理解,谁都觉得自己累,自己委屈,家里开始争吵不断,许多家庭因此破裂。但即使分手了也不算完,孩子在陷入了“枪林弹雨”的动荡之后,还要承受没完没了的怨气。有些父母相对来讲是能够为孩子考虑的,即使双方已经在这些争论中失去了感情,但仍能“为了孩子”维持着婚姻关系,但家庭气氛可想而知,即使装作和睦,也是不和睦的。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财富并非来自于金钱上的富足,他所要的财富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这种精神财富是什么?是来自于家庭的温暖,是父母给他们营造的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安全港湾。再多的钱财,孩子也只能用衣御寒,只能在一张床上睡眠,只能用食物来果腹。但父母的亲情与陪伴却不一样,少了一份亲情,孩子的温暖便缩了水;少了一份陪伴,“父母”便只剩半壁江山。家里少了一份温暖,“财富”就会出现残缺——这是财富与贫穷的真正区别所在。

  前些年听说过一个例子,夫妻俩在孩子小的时候便已经感情破裂,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为了孩子,他们没有离婚。已经彼此怨言不断的两个人,因为“孩子”这个“崇高”的理由而继续生活在一起,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心里唯一的希望便是孩子赶快长大,好不容易熬过了很多年,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两个人才对孩子摊牌,说出离婚的决定,对孩子说你终于长大了,我们也该松一口气,过自己想要的日子了。但孩子却说:“你们早该离婚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呆在这样的家庭中?因为在父母名存实亡的婚姻中,孩子过得并不轻松。这种不轻松首先来自于不安全感,当父母之间发生了不可调解的矛盾之后,彼此不再有过去相亲相爱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仇视与怨恨,动辄便发动战争,无论是真实的冲突还是心理上的冷战,都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哪个孩子会有勇气对互相都看不顺眼的父母撒娇呢?又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在仇视对方的同时却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呢?很难。

  在这种环境中,内疚和自卑感也会把孩子击倒。因为孩子并不懂得分辨父母关系中的好坏因素,很多的时候,他们会把父母的坏脸色理解为自己的过错,以为自己不能让父母快乐,疑心自己做错什么,并且私下里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同时变得越来越多疑、敏感。一个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孩子,还有什么自信和快乐可言!

  家庭温暖的解体还极有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的明显表现是对人对事的冷酷,对一切持否定态度,不相信一切正面情感。

  你瞧,多么可怕!在这么多心理危机的驱使之下,孩子怎么可能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恩呢?在这种“良苦用心”之下,孩子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压抑,又怎么可能不盼着父母早早“离婚”呢?你们离婚了,我也就解脱了——这才是孩子真正的想法。

  谁都不希望用半世的痛苦换来孩子的一句“你们早该离婚了”,无法维持的婚姻是没有持续的必要的。但离婚要做到理性与体面,虽然双方已经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曾经有过的恩爱与共同走过的那些同甘共苦却备感甜蜜的日子,不应该被怨恨埋没。让孩子拥有一对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但能互相笑脸以对的父母,远远好过虽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却没完没了让孩子备受折磨的争吵与怨恨。过去的事,还是让它过去吧。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过: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事实上也是这样,生活在冲突不断的家庭中,孩子更敏感、多疑,安全感更低。婚姻关系是一种非常深刻的人际关系,它虽然由两个成年人来合作完成,但合作成果却并非两个人之间的事,它决定着孩子能否感受到幸福,能否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能否学到与人相处的微妙方法,甚至关系到孩子日后对待婚姻的态度。可见,“家”这个概念绝对不是简单的法律意义上的一纸条文,对于孩子来说,那一纸结婚证书并不是他们成长的保障。

  孩子关注的不是婚姻关系是否存在,而是家庭气氛的和睦与否。对于孩子来说,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要的是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爸爸妈妈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要的是幸福的爸爸妈妈。“幸福”两个字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和昕昕爸爸真可以称得上是最“不上进”的现代人了,别人攒够了买房的钱时,我们还蜗居在一所小房子里,好不容易住上了宽敞些的房子,别人已经开上了小汽车。现在,家里的各种用具大多是用了好多年的,在物质上,相对别的家庭,我们确实有些匮乏,但索性我们都比较知足,谁让我们把一家团聚当作重中之重了呢!

  我们的婚姻似乎有些过于平淡了,哪对夫妻不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磨合一生呢?但平淡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我和昕昕爸爸之间也常会有冲突——天下的家庭都是这样的,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没有一定琴瑟相合、不闹矛盾的父母。不过我们之间有言在先,冲突不能在孩子面前升级,有事咱们私下说。私下说的时候怎么说呢?针锋相对是不行的,夫妻之间有矛盾不能太较真,哪有那么多谁对谁错呢?不能上纲上线互相抬杠,抬到谁都下不来的高度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还有一个“有言在先”,就是能沟通的沟通,不能沟通的过几天再沟通,矛盾不过夜。这样,即使哪次我们双方都在无法抑制的情况下在昕昕面前发生了矛盾,大不了闭嘴,第二天一切恢复常态。

  昕昕的爸爸表现很好,一直很宽容,即使有时明显是我的错误,他也会在孩子面前先为自己的态度向我道歉,事后再选个我比较高兴的时间向我“要求平反”。我呢?当然也不能做个得理不饶人的妻子,时不时地也向他学学,有时即使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如果他当时气得实在无法放下姿态,我也先向他道个歉,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再私下解决。但我们之间比较重视的一点是,在心平气和的时候,需要沟通的问题一定要得到成功的沟通,不能形成积怨。很多的时候,当我们之间稍有些意见不同时,昕昕便会“勇敢”地站出来,和我站在一起,想要和他爸爸进行“抗争”,这当然是在偏向我了,在这种时候,我就不能太强硬,有了个同盟军,占了些便宜,见好就收吧!就这样,虽然我们家也常有矛盾,但无疑我们是幸福的。

  特别提示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要的是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爸爸妈妈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要的是幸福的爸爸妈妈。“幸福”两个字才是至关重要的。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家庭教育  结婚证  感情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