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留守”家教漏出的心理疾病

http://www.sina.com.cn    燕赵晚报 

   

  在城市,形成留守儿童的原因更多元化,例如父母异地打工、父母进修学习、父母挂职下乡、父母异地开公司或被派往异地公司、父母离异、父母工作繁忙,还有一种就是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异地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异地,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或学校、教师家里,也是一种新的留守儿童,而且这些家长对子女期望极高,往往将孩子送往民办中学。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家长因为应酬多,孩子只能见到其回来睡觉,多是公司高层人物或国家机关领导子女。也有的双亲长时间出差,或单亲出差,但另一方要么工作繁忙,要么自身文化素质低,管不了孩子。还有个体户,忙于做生意,很少有时间管孩子,或文化素质不高(这点流动人口子女较多)。他们平时除了在学校之外,基本上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父母则在城市的另外区域工作。这一小部分孩子处于留守的边缘,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孩子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易生心理疾病

  “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国际计划(中国)国家主管詹姆斯·莫瑞这样说。儿童在成长时期,其心理状况发展的好与坏,对成年时的人格、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就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留守学生大多存在着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矛盾,即他们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又渴望父母能留在家中,有个精神依靠。在长期的留守生活中,有些儿童逐渐有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自卑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与父母缺少沟通,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虚荣 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吃苦耐劳,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他们风风光光地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

  嫉妒 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离,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们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疑虑 疑神疑鬼,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常使他们大动干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逆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总之,喜欢背道而驰。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那些接受寄养的人,担心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少数祖父母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学习完全靠自觉,生活学习缺乏监督。

  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单亲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孩子一生气就顺从他们,导致溺爱。有的祖父母或寄养家庭认为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疼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事事依顺着孩子,长时间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三是严厉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的相关行为方式应同步进行调整。

  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关心

  城市留守儿童的家长最容易忽略的教育问题就是,亲情的交流缺乏持续性。不少家长在外出差时,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一个月都无暇打个电话回家,有时打来电话,但没跟孩子说话就匆匆挂掉了。有的留守儿童则坦言,出差在外的家长打电话一开口就问学习成绩,甚至在电话里教训人,原本温馨的亲情电话一下子降温。

  其实,让亲情常驻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田并不是难事。在外的家长应用点心,再忙也要打电话回来听听孩子的声音,或者时不时寄点东西给孩子,哪怕是一张纸片、贺卡,都会令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滋润。另外,电话内容应该是与孩子拉拉家常,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思念之情,“长高了没”、“长胖了没”、“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这些都能令孩子感受到远方的亲情关爱。

  用舆论的作用警示家长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不能因顾自己而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应该科学地处理好事业和抚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有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爱而对孩子的物质需要有求必应。孩子则用这些钱去网吧玩游戏,或用来交一些吃喝朋友,天天追求物质享乐,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长期无人管制,必将使这些留守儿童的行为更加散漫,甚至会逐步走向犯罪的道路。媒体应该多对这些典型事例进行关注,用舆论的作用警示家长。

  学校和教师应特别关注

  留守儿童也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干预措施

  孩子未成年以前,作为监护人,最好留下一人照顾孩子,比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以立法的形式,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必须履行好家庭保护的职责:把一方留在家里。做父母的能留一方在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做到事业育儿两不误,有一个在家,对孩子管理会比他人更有力,督促会更有效,引导会更成功。

  有孩子的家庭,离婚需征询孩子的意见,父母有义务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家。单位要对教育孩子有困难的家长给予帮助,要求员工在兼顾事业的同时一定要照顾好家庭,否则便不能评定为好员工等等。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