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作为一个“人”起跑

http://www.sina.com.cn    《家庭学校》 

  人们经常在周末的大街上看见背着各式各样乐器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奔波的脸上写满疲惫,每周上课如同上刑,孩子永远是一副哭相,父母则在一旁阴沉着脸,或是不停唠叨。这样的训练,休息时间被剥夺,更勿论周末,音乐成为苦差事,全然丧失了应有的美感和乐趣。

  不知多少父母认真思考过,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究竟是为了什么?答案一定不止一种,在这些答案中,也一定有很响亮的声音如此说:期待孩子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也许,但凡做父母的都怀揣着这样的希望,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功呢?

  那么,何为成功。

  傅雷先生在给傅聪的家信中曾说:“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几十年后,傅聪已从翩翩少年迈向耄耋之年,却依然牢记他父亲的这句话,并终身不忘。

  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傅雷先生对孩子的教育显然并非一本《傅雷家书》可以概括,但这也足以使后人管中窥豹。作为一名父亲,傅雷先生始终强调做人。何为做人?身居世事,呼风唤雨,众人顶礼膜拜,在世间走这一遭,是不是就可以毫不怀疑这点?殊不知,事易成,人难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自然少吃些亏,然清白立世最难。傅雷先生在著述中、家书中反复强调的也就是这点。“先为人”,是指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艺术与做人乃是相通的,做什么样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是相应的,做人追求的是真善美,艺术当然也如此。音乐只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同时也需要艺术中其他门类的支撑,最后才是钢琴家。钢琴只是艺术的载体,是音乐家表达情感和对艺术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音乐也脱离不了精神上的“美”,最终仍然是要回到“做人”上来。

  傅聪现在终成钢琴大师,与其父的教育不无关系。通览《傅雷家书》,音乐当然是父子共同的话题,然而谈音乐,却不止于音乐,文学、美术兼容并包。傅雷先生时时提醒自己的儿子要读古诗文,要用中文写信,或是偏执一般纠正儿子的英文和中文中不妥帖的用法,如此似乎太过于琐碎。然而这些教诲熨烫人心,让人着迷不已。父亲与儿子讨论政治、思想,也包括对马列主义的感悟。开导儿子,帮助儿子理解乐曲,这种理解并非来源于乐谱,而是来源于音乐本身的文化土壤。“希腊精神”是傅聪在艺术生涯中不懈之追求,强调“智慧”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向往,也是傅雷先生一直在鼓励孩子追寻的,同时也是他自身追寻的境界。柏阳月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