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压型家教激化叛逆(2)

http://www.sina.com.cn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 

  我的胃里翻江倒海似的一阵难受,冲进厕所里呕吐,竟吐出了一大摊血。方安平连忙把我送进医院,安排我住院后,又去找心理医生。奔波了一个上午,中午又赶回家给儿子做饭,但门已被儿子反锁了。没办法,方安平唯有一天几次送饭回家。儿子既不肯开门,也不肯把放在门口的饭盒拿进去。

  第二天夜里,我撑着虚弱的身体从医院赶回家,看见家里的灯全亮着,静静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整个人无力地扑到门上,声音颤抖地喊:“方瑞!方瑞!”“滚!”儿子的吼声传出来。听到儿子的声音,我心里踏实了些。我和丈夫乞求了无数遍,儿子仍然不肯开门。

  到了第三天,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家里只有几包方便面,儿子还有吃的吗?还有,儿子情绪如此激动,会不会一时冲动做出自残的事?

  夜里,我们叫来消防队员和心理医生。征得心理医生同意后,消防队员撬开窗进入屋内。

  儿子正在客厅里看电视。见他毫发无损,我如释重负。儿子却满脸愤怒,手握遥控器,咬牙切齿地低声对我说:“我杀了你!”我吓得浑身一激灵。心理医生悄悄地对我说:“他不是说着玩的。为了你们的生命安全,我得将方瑞带去住院。”我含泪点头。

  儿子被医生带走了,我和方安平抱头痛哭。家里满地是摔碎的碗碗碟碟,但我们谁也没心情收拾。

  几天后,在医生的办公室,看着高高瘦瘦的儿子穿着条纹病号服进来,我不禁潸然泪下。人家养儿子考大学光宗耀祖,我却把儿子养到精神病院里!虽然事业成功,但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啊!

  儿子本是想跟我说话的,但看到我突然泪流满面,他一怔,脸上满是失望和愤怒,生气地转身回病房去了。

  那一刻,我心里充满绝望。医生办公室在五楼,我真想闭着眼往下跳……

  春节快到了,我提了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去看儿子。儿子说:“妈,你提这些东西来干吗?我要回家过春节。”此前医生没对我说过方瑞出院的事。由于事出突然,我吓得脸色煞白,两腿直打哆嗦,心想:老虎要回家了,老虎要出笼了!救命!

  我怀着万分恐惧的心情接儿子回家过年。那些天里,我天天胆战心惊,几乎撑不下去了。

  这时我上网查找到赏识教育的咨询电话。接电话的是名叫王军的小伙子。王军说:“不要绝望,上帝在关上一扇门后会打开另一扇窗子。”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默念这句话,似乎它是救命的稻草。

  2009年“五一”劳动节假期,我带儿子参加赏识教育的“快乐营”。在老师的鼓励下,方瑞一直表现得很好。但在最后一天,方瑞还是发作了。

  事情的起因是,方瑞丢了通讯录——上面是夏令营的孩子互留的电话和互写的一句赏识对方的话。方瑞把丢通讯录的责任归到我身上,他铁青着脸,握紧拳头,把我逼到墙角。我无路可退,心“怦怦”乱跳。会场上有200名孩子和200多位家长,众目睽睽之下母亲要挨儿子打?我恐惧悲伤得喘不过气来。

  王军也在场,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去叫来周弘老师。

  见方瑞横眉怒目地瞪着我,而我浑身发抖地缩在墙角,周弘老师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

  我可怜巴巴地用求救的眼神看着周老师,他能让方瑞平静下来吗?

  周老师笑眯眯地摸摸方瑞的头,说:“丢了通讯录,我知道你很难过,为这事难过,说明你是个重情义的好孩子。”

  令我吃惊的是,方瑞心中的愤怒立即转化成委屈,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周老师又说:“来,跟老师握握手。”方瑞居然听话地伸出手。周老师称赞道:“真是个好孩子,难过得哭了,却还能听老师的话。你放心,我们一定帮你找到通讯录。如果找不到,就让大家重新为你写一遍,好不好?”方瑞边擦眼泪边点头。周老师继续说:“我讲课时,你听得最认真。我曾问大家什么叫快乐,你的发言很精彩。还记得吗?”方瑞的眼睛突然亮了,那么多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居然记住自己的发言,他感觉自己很被重视:“我说快乐就是学会面对不快乐!”“这句话富有哲理。来,让我把它写在你的T恤上!”方瑞笑了。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周老师写完后问:“话是你说的,字却是我写的,署谁的名呢?”方瑞说:“方周。我姓方你姓周。”周老师和在场的同学一齐鼓掌,都说这个主意好。

  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周老师轻易地化解了!我事后思考,周老师用了什么办法,这么轻易地让方瑞接纳并认同了呢?周老师的话是有技巧的,他对方瑞的负面情绪表示接纳:丢了通讯录,我知道你很难过,为这事难过,说明你是个重情义的好孩子——孩子的感情是需要被接纳的,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包括认可他的难过、痛苦、伤心等负面情绪。周老师看方瑞的眼神里充满了欣赏、信任和亲切,这眼神一定会让孩子心里感到很温暖。

  学了赏识教育才明白,正是我的打骂致使孩子长期心理压抑、扭曲,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我从没有尊重过孩子,平等地对待过孩子,又怎么能使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地对待父母?我痛恨那句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是这种谬误致使父母以强凌弱打骂孩子时,非但不觉得可耻,反而以为自己的野蛮行径神圣伟大。

  此后,我如饥似渴地读家教书。我意识到,庄稼出问题,是农民没有种好它;孩子出问题,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要改变孩子,就必须先改变父母。鼓励是比批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爱,不光是照顾孩子的衣食,更要关注孩子的心情好不好。

  温馨点读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大声斥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他人最细腻情感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凡是有粗暴教育的地方,就有心理伤害。面对一个张口就骂、举手就打的母亲,面对一个如此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道母亲,孩子弱小的心灵是多么恐惧。在父母那里都找不到安全感的孩子自然会对周围环境充满了敌意,又怎么会去爱他人啊。爱他人是从爱父母开始的,一个连父母都恨的孩子,他如何懂得爱?

  父母的每一次打骂,都在孩子弱小的心灵里积淀了仇恨和压抑。当年幼的孩子一次次因为弱小而屈服于父母的暴力之下,一次次因恐惧而变得顺从听话时,他心里仇恨的火焰也一点点积淀成火山下沸腾的熔岩,当他有朝一日身强力壮时,这火山就彻底爆发了!正是从父母以暴力待他的行动中他也学会以暴力对父母!

  但以上的分析只是酿成悲剧的一个原因,青春期也是引发矛盾的另一个原因。

  青春期正是孩子努力要挣脱妈妈裙带,离开家庭,走向外面广阔世界的关键时期。孩子面对未来踌躇满志的时候,过于牢固的裙带会限制他的社会化发展,让孩子觉得似乎是亲情在控制他。于是他要挣脱,他开始表现逆反——以前跟父母很亲热,现在妈妈摸他的头都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动他的东西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利较劲。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出极强烈的双向性,一方面看社会上的一切都不顺眼,既否定一切价值观念,表现得非常反叛,苛求完美,另一方面又盲目崇拜偶像,喜欢追星等。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他会选择反抗父母,因为他潜意识里觉得,如果自己不能挫败父母,自己就长不大。大约有10%的孩子会选择以不上学来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能拿自己怎么办。

  心理学家李子勋还指出,任何孩子长大,都要经历一个挣脱妈妈的裙带,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分离的痛苦过程。对父母而言,让孩子离开,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过于害怕这种分离的痛苦,亲情有时候会无意识地创造出隔离和误解,以此来对抗依恋与关系的纠结。彼此开始觉得对方不能忍受,愤怒越来越明显,冲突升级,分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关系依恋越厉害的家庭,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往往也越激烈,不然分离永远不能实现,孩子也永远长不大。

  本文的这对母子,妈妈的裙带不是柔软的,而是坚硬的,所以孩子对裙带的摆脱就表现得特别激烈,冲突也格外惊心动魄。

  还可以从第三个角度来解读方瑞的悲剧——因为妈妈的专制和粗暴,儿子一直都是服从听话,从来不敢任性,从来没有犯错的机会。一般而言,每个小孩子都会犯他那个年龄段常犯的错误的,虽然父母告诉了他对错,但因为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且他的注意力是指向妈妈的脸色,他关注的是妈妈高兴还是不高兴,并不是妈妈在说什么,所以,对妈妈所讲的道理,孩子心里其实还是糊涂的。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犯错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中,通过父母老师同学的评价,一点点地把对错慢慢弄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犯错的孩子长不大,所以要允许孩子犯他那个年龄段容易犯的错误。而方瑞则是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再者说,少犯错的孩子少有机会体验伤心、内疚、痛恨、悲伤、敌意、执拗、挫败等情绪,也就不会很好地识别、管理这些情绪。要知道孩子是在一次次情绪尝试中,渐渐学会把握情绪的,比如,他觉得特别伤心,但是他能管理好伤心情绪,在伤心的时候,仍能做他的事,这就是成熟。从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的孩子,在初次体验到愤怒时,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因为没有经验,反而容易被愤怒控制。

  李子勋指出:“如果妈妈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让他犯,儿子非常听话,儿子到青春期后就没有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会欺负最爱他的人——妈妈。最爱他的人给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对妈妈说粗话,干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攻击别人会受到惩罚,攻击妈妈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小时候没有犯错的经验,所以会犯一些大错。孩子小时候没有从犯错中学习到责任和聪明的应对,都是妈妈来替他处理好了,现在他大了,妈妈没有能力帮助他处理好社会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愤怒指向母亲,把一切不顺都归咎于母亲。”青春叛期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自杀等悲剧,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