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角色决定早教成效

http://www.sina.com.cn    中国经济网 微博

  你宝宝参加早教了么?这个问题在若干年前还显得如此新鲜,大家对早教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但是现在,更流行的一句话是“你的宝宝参加什么样的早教?”从要不要上早教到上什么早教,折射出的是观念的更新,但早教学校真的神奇到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恐怕没这么简单。

  早教出神童?

  陈先生和太太忙于生意,在给女儿上早教的问题上非常简单:承诺最多的就好,价钱不是问题。于是他们2岁多的女儿很快由保姆带着出现在当地一家最昂贵的神童培养课上,2岁的孩子从国学、天文地理到数学都开始接触,看着女儿3岁就会用英文数数,陈先生一家开心的不得了,但邻居的孩子也不过4岁,没上这个早教,却也差不多时间能用英文数数了,三字经也背得更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陈先生发现女儿越来越讨厌去上课,说不想上课不想当神童!陈先生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上早教,却没有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神童,感到很受挫,是早教错了还是自己的女儿有问题么?

  专家分析:陈先生想通过早教培养神童的初衷本身就有违早教科学。早期教育是通过适当的方法促进0-5岁婴幼儿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而不是通过超越年龄的知识灌输培养智力、学识都超群的“神童”。不少办学机构打着培养神童的旗号,本身就误导之嫌,实际上提前学习不合时宜的知识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智力提高,反倒容易引起反抗,这和给对1+1=2还无法理解的孩子上所为奥数棵一个道理,拔苗助长是早教中家长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因此,父母对早教的理解也影响着对早教的期待,0-5岁的宝宝身体智力等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只能接受适合他们年纪的全面培养,而不是为了成为神童学习各种不符合成长规律的内容,家长必须跟随孩子的成长来理性认识早教,别无捷径。

  课堂时间决定早教成效?

  章女士的孩子在国内某大型早教机构上课,老师们通过音乐、艺术、育乐等课程,全面促进宝宝们在智能、体能、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情商等多方面的发展,但章女士因为平常工作忙,只有周末才能带孩子去早教课,她很快发现,同去的同班孩子不少都能将老师上节课的内容了然在心,开心不说都非常肯互动,看起来记忆力都很好,唯独自己的孩子却有点跟不上,不融于集体,“我每周都抽时间,为什么女儿还学不会?难道孩子天生学习能力不行也不合群?”

  专家分析:经过和章女士的深度沟通,专家发现,章女士的女儿并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孩子父母身上。除了每周六全天上3种课程之外,平常孩子一直在姥姥家生活,也就是说,早教课的内容仅仅在每周六会映入孩子的脑海,平常的时间,孩子无法学习巩固课堂的内容,而金宝贝这样的亲子课程都会要求家长回去将每周学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温习。章女士所在的班级恰好全职妈妈比较多,平常也有时间帮助孩子温习巩固并按照老师提供的教案指导发散思路,因此这群孩子每次上课时的回顾环节都相当到位,完全是孰能生巧。早教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各种开发体能智能的游戏、活动,家长不应该依赖老师和课堂的那点时间,毕竟巩固和温习、发散是孩子学习的基本方法,仅靠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重复性的学习巩固需要在平常得到贯彻。

  虽然现在对于上不上早教的问题已经不太会有争论,但如何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发育的早期教育,大多数家长却仍然无法给出明确的标准,在此,早期教育方面的专家提醒:0-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发育的第一个黄金阶段,更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关键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游戏和体验活动学习,在重复中巩固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是早教的初衷和功能,任何有悖幼童成长发育步伐,搞提前甚至超前学习,为培养神童而学习,都是极端错误的。

  此外,早教无法替代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如果能配合学校贯彻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之外坚持正确的早教观念和方法,如此才能打开0-5岁孩子全面启蒙的大门,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父母的角色在早教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早教机构通过微博等新的沟通渠道将对孩子的定期早教扩展到对父母日常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影响,金宝贝早教微博课堂的走红也表明: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早教的效果,日常的贯彻远比偶尔才想起来要有价值的多。

  总之,早教的效果与金钱关系不大,但和父母的理念和用心投入程度息息相关,农人崇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教亦如此!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早教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