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的学习就是不断体验

http://www.sina.com.cn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一个晴朗的春日,气温突然升高,我担心搁置在竹筐里米糠中的鸡蛋会变质,欲把鸡蛋拣到篮子里再放入冰箱。周周平时非常乐意和我一起干家务,这次也不例外,她兴致勃勃地和我一起在米糠中“刨鸡蛋”。周周对鸡蛋并不陌生,几乎每天早晨都吃一个,但是零距离接触生鸡蛋,这还是第一次。

  在拣鸡蛋前,我交代周周“要轻拿轻放,否则会打破”。周周点头应允,把手伸进筐里,在米糠中淘呀淘呀,淘到了第一个鸡蛋,兴奋地大喊:“我找到一个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入篮子里。接着又淘出了第二个、第三个……突然一不小心,一个鸡蛋从周周的手里掉下来,落在篮子里,破了。周周拿起那个破了的鸡蛋,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放下,好像觉得有点可惜。随后,她更加小心地拿竹筐里的鸡蛋,直到把筐里的鸡蛋全部拣完,没再打破一个鸡蛋。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刚开始我交代要轻拿轻放,周周也按我所交代的很小心,但是仍然没拿稳,打破了鸡蛋,而在打破一个鸡蛋之后,她却没有继续打破鸡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之前她没有“鸡蛋易碎”的体验,所以尽管我有交代,但她仍然是一知半解。打破了一个鸡蛋之后,她有了“鸡蛋易碎”的体验,明白自己应该更加小心地拿鸡蛋了,于是再也没有打破鸡蛋。

  这样想来,我的交代是多余的,这是由于我潜意识里还是担心周周会把鸡蛋打破,没有真正信任孩子。交代再多,没有体验,孩子仍然不懂;不交代,孩子体验过了,自然就明白了。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体验。比如认识“鸡蛋”,大人一般会这样教孩子:鸡蛋是椭圆形的,表面光滑,易碎,蛋壳里面有蛋白和蛋黄,味道很鲜美,等等。讲一大堆的概念,孩子还是一知半解,倒不如让孩子拿鸡蛋,摸一摸、看一看、放一放,再打开看看,煮熟了尝尝,孩子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就感知了鸡蛋的形状、性质、味道。又如认识“水”,无色无味、透明、可以流动。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来讲这些,孩子一定会兴味索然,但是如果让孩子去玩水,孩子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到水的上述特点,他们会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感知水的流动),把小手放入水中仍然可以看见自己的手(感知水的透明),用不同颜色的容器装水(感知水是无色的)……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数是“纸上谈兵”,给孩子讲一大堆的概念,很少给孩子体验的机会。有位爸爸给孩子买有贴纸的书,意在开发孩子的潜能。有个题目是这样的:上方画着一只小白兔,下方画着萝卜、青菜、肉、小鱼之类的食物,问题是“请把小白兔爱吃的食物贴出来”。爸爸指导着孩子把萝卜、青菜贴在小白兔的下方,孩子照做了。我问这位爸爸:“孩子喂过小白兔吗?”爸爸摇摇头,说:“没喂过。”我说:“那你告诉孩子贴贴纸有什么意义呢?”爸爸说:“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小白兔的食性啊。”我说:“想让孩子了解小白兔的食性,直接让孩子拿各种食物喂小白兔不更直观吗?小白兔吃什么不吃什么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大人去教。”这位爸爸恍然大悟,拍拍脑袋说:“说得有道理啊。”

  这是典型的灌输知识,孩子没有喂养小白兔的体验,他获得的只是爸爸告诉给他的东西。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用处,反而有害处:一是让孩子形成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等着成人来“灌输”,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是缺乏亲身体验,面对枯燥的一堆概念,孩子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

  不仅家长如此,学校也是如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是在教室里规规矩矩上课,很少把课堂搬到户外,也很少给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堂上讲一大堆的“概念”,却不曾给学生一点“体验”,这样的学习又怎么不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又怎么能让孩子理解和记住?难怪我们的孩子会“高分低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给周周制造各种体验的机会。一次,周周对做饭发生了兴趣,自己舀了一勺米,粗粗地洗了洗,放进电饭煲。我帮她插上插头,她自己按下“煮饭键”,煮的过程中不断揭开盖看看熟了没有。在她的“开开合合”之中,过了比平时长几倍的时间,饭最终还是煮熟了。周周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连连说:“我自己煮的饭格外香!”光白饭(没菜)就吃了两碗。

  在我们家,周周几乎什么都可以体验:拿着牛排刀切菜,切好后再炒熟;用迷你撮箕和扫把,自己扫地,看着自己打扫后的屋子,她充满成就感;拿着小锄头挖土种树、种菜;饲养小鸭子、金鱼、虾子、蝌蚪等小动物;吃饭前端菜拿碗,饭后收碗打扫;和我一起做家务,收拾整理物品、抹桌子、拖地板、晾衣服、包饺子、做南瓜饼、炒菜洗菜,等等。孩子非常喜欢参与到成人的活动当中来,在这些活动当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各种知识,这就是“生活即学习”。只要周周愿意,几乎任何事情,我都会让她尝试和体验一下。有了各种体验,周周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非常谨慎,完全不必担心她会被烫伤、切伤、触电,她甚至提醒我要小心被切到、烫到。

  除了日常生活中各种“琐事”的体验,我们还经常带周周到郊外、乡村、江边、公园等地体验,摘果、摘菜、爬山、戏水、捡田螺……在很多同龄孩子忙着学习识字、算术、舞蹈、英语的时候,周周在疯玩着,丰富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在体验的同时,她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很多。很多人见到周周,看到她的画,听到她说话、提问,大家会惊叹于她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好问爱思考的习惯,纷纷询问我是怎么教育周周的。我笑笑说,就是让她不断体验,什么都尝试,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重点提示:

  孩子6岁以前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实践、不断体验。

  很多孩子的父母习惯纸上谈兵——用书本上的字、图等去教孩子识物,很少把“课堂”搬到户外,也很少给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是典型的灌输知识,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这些教育方式不仅没有用处,反而有害处:一是让孩子形成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等着成人来“灌输”,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是缺乏亲身体验,面对枯燥的一堆概念,孩子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家长应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中去体验、学习,经常带孩子到野外、公园、江边、乡村,与大人、小孩接触、交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考力,“寓教于乐”。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潜能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