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长龚克23日在该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畅谈提交审改的《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凝聚共识,迸发火花,他说:
温总理最近讲,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这句话值得全体南开人深思。我理解,前半句讲出了南开对国家的责任,后半句是对南开的要求。
大学的根本任务或者使命是“育人”,教师的根本使命无疑也是育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育人为本”的使命感还没有在我们各级干部和所有教师员工中牢固树立,由此就必然产生种种问题。比如,轻视甚或不愿对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和其它必要资源,不愿意与学生交流和不重视学生发展,以及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发展服从于教师的发展,等等。在新审改的《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中,提出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即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是否定学科的重要性,学科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是集教学、科研、队伍、基地等于一体的育人综合平台,其根本任务是“育人”。
通常在表面上或在口头上几乎没有人否认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总是摆不好教学的位置,这里存在不同性质的错误观念。一种是由于没有自觉的“育人为本”的使命意识,把教学当成是不得不应付的、影响自己的单位和自身学术发展的“负担”,或是把教学特别是带学生当成是对自己单位和自身学术发展的“辅助”,从而总是将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特别是由于社会上各种评估系统对于教学的不够重视,更加重了这种错误认识;另一种是片面地认为育人就是教学,轻视研究或不愿意下功夫通过研究去应用发展知识,从而充实、发展自己以更好地育人,止于做好“教书匠”。
在育人过程中,教学是基础,而基础必须优先,这就是教学的定位,好比建筑施工,楼层盖得越高,就要首先把地基打牢;同样高端人才培养是从接受本科教育开始的,本科教育也具有基础和优先地位。同时,我们主张教研结合,因为科研也是育人特别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我们的政策方向是促使教学和科研的结合,而不能在非此即彼的怪圈里打转转。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应当能够将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和知识创新者的角色很好结合,既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通过追寻前沿问题和探索真理,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学与科研是育人在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实行了强化的专业教育,形成了很强的“专业教育”意识和观念,培养了迄今在主要岗位上的几代教师。因此,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往往被放在专业教育的补充地位。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还不能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的要求。常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说法,把素质放到了知识能力之外,使之至多是知识和能力的补充,这是大谬不然的。“素质”其实与“质量”是同义的,志向、知识、能力、品行、体魄、心理等等都是素质的要素。《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提出,在教育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超越知识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是提升素质的必要内涵和重要载体。使用“超越”,就是表示“素质”是更高层次的概念,这就是全面的素质观。
《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还提出,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即要努力造成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这不是否定“教”的重要性,“教”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对“学”的启迪、引导和促进。如果说,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训练,那么素质则必须靠自主发展。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培养是创造条件使之更好地自主生长,而加工则是靠外力使之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