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这几天生病了,脾气也明显地大了,爱哭,而且很“粘人”。以往中午睡觉基本上都是姥姥哄着睡,这几天却非得要我,不然就哭个不停;拉臭臭的时候要求我坐在他的小鸭马桶旁边,还必须要一只手揪着我的衣服;怎样“威逼利诱”都不喝水;最受不了的就是老要妈妈抱着,做饭也要抱着。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和他讲讲道理,但看到小家伙哭得伤心的样子,感冒了鼻子不通气,一哭起来“呼呼”的,心就软了。杨杨本来就是比较调皮的孩子,生病后就更难管教,经常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要求,或者是乱扔东西。 我知道不向孩子坏习惯妥协的父母,是伟大的父母,可是面对生病的宝宝,很难狠下心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担心妥协了,宝宝病好后就更难管了! 案例解析: 杨扬妈的苦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信每个带过孩子的妈妈都有类似体会:孩子生病后,往往就一下子变得“娇气”了、不“听话”了,这就给父母提出一个两难问题,当生病的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过分”要求时,该不该向他们妥协呢?对此我的看法是: 应该适当向生病的孩子“妥协” 教养孩子应该尽量避免溺爱,否则容易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这的确是个非常理性的育儿原则,但生病的孩子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之下,应该得到特殊的对待: 1.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想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往往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生病便是其中的一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状态中,父母对他们的反应方式决定了他们将要习得的行为模式,如果他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即使在他们明确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也拒绝他们的“粘”,则孩子就会认为,对待病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不利于他们建立同情心和学习如何照顾病人。 2.孩子生病的时候,由于生理的不适,掌控环境的无助感往往会相对强烈,情绪容易变得比较脆弱,在宣泄这类情绪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则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知道他生病的感受,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3.从医学角度讲,生病孩子在康复过程中,良好的情绪扮演着“助力器”的角色,如果这一点得不到保证,孩子的康复可能会被笼罩的负面情绪拖延得更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病孩子的情绪排解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适当的妥协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好心情,加速康复的进程。 从上述意义上说,孩子生病期间,父母适当的妥协是必要的,适当牺牲点原则不仅不会让孩子更难管,而且会让孩子更加信赖我们,并基于这种信任更加愿意接受我们的教养。 父母的“妥协”要有个底线 父母向病儿妥协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原则,而是应该适当设置“底线”。因为孩子在宣泄生理和心理痛苦的过程中,由于判断力的局限,尚不明白自己行为的界限,往往容易出现许多不利于康复的行为,比如,让他吃药,嫌苦不吃,为了宣泄烦躁情绪,光着脚在地上乱跑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帮他们设定一下行为的界限,这也是对他们的健康负责任的表现,遇到我们限制或强硬干预的孩子,或许会大哭大闹,但这种痛苦,是一种健康的痛苦,痛苦之后,他们会渐渐明白,有些规则,即使是生病等特殊的状态下,也是必须面对和遵守的,这是他们正常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健康成长的需要。 那么,这个妥协的“底线”应该设定在哪里呢?我认为,至少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生病孩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限制的: 1.孩子的“娇气”行为影响到自身的康复时,比如,刚才提到的拒绝吃药、拒绝穿衣服等等。 2.孩子的“娇气”行为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安全隐患时。比如,玩火、拿尖锐物品乱戳乱刺、用小弹弓射击别人家的玻璃等等。 端正常态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妥协”必要性 孩子生病期间的异常行为,总是常态行为“变本加厉”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是病理状态下异常行为的基础。为了避免“水涨船高”,端正常态生活中孩子的教养方式很重要。一个经常接受规则教育、已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即使在生病期间,也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异化到“面目全非”的程度,反之,一个平时就在溺爱中长大、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一旦生病,行为更容易不靠谱,而且,对于这类孩子而言,由于父母平时对他们来说就没有多少约束力或威信,生病期间必要的“管教”也将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