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天生的语言学家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

  年龄:从出生到8岁

  通常来说,越复杂的技能需要越多的神经细胞来支持。在能够开口说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已经开始学习语言了,从出生甚至更早的时候(例如在母亲怀孕3个月,胎儿具备基本听觉功能的时候)开始,他们就把注意力优先集中到语言上了。因为婴儿缺乏成熟的运动能力来表达他们学到的知识。因此,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你可能无法了解他们到底能听懂多少。

  研究发现,跟其他女性的声音相比,新生儿已经对自己妈妈的声音表现出偏好。同时,跟非母语相比,他们对母语表现出偏好;跟非真人说话的声音相比,新生儿对真人说话的声音表现出偏好—即便是那些非真人说话的声音跟人声有相同的声学属性,他们也更偏好人声。这些证据表明,新生儿已经具备了语音知觉能力。研究进一步发现,婴儿还能够感知到语音的不同特征,包括不同语言的声学特性、重音模式以及韵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就开始接受大量的信息,学习语言的编码、语音、词汇的结构、句法等,逐渐成为母语方面的专家。就像我们在第3章中讨论过的,大多数成人会本能地跟婴儿讲“妈妈语”。这种妈妈语比正常的语速缓慢,包含夸张的辅音和元音模式。

  婴儿能够识别并分辨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声音,成人则通常会混淆外语的声音。例如,日本的成人通常会觉得英语中的/r/和/l/听起来是一样的,婴儿则不会这样认为。不过,随着母语经验的增加,婴儿开始对母语(可能不止一种母语)的声音形成专门化的知觉能力。到了6个月大(对元音来说)或者10个月大(对辅音来说)时,婴儿对自己母语中音位的识别能力变得越来越好,而对非母语中的音位的识别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换句话说,语言经验塑造了婴儿的语音类别化感知能力,决定了哪些声音属性是有意义的(如反映不同的音位),哪些应该忽略(如反映说话人的个体差异或者其他不太重要的特点)。

  不出所料,婴儿的神经活动也反映了这样的音位学习过程。研究人员采用电生理的技术来考察婴儿的神经活动。他们把电极放到婴儿的头皮上,就可以检测到脑内部神经细胞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人们把在头皮上记录到的脑神经的电活动模式称为“事件相关电位”。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发现:较大的婴儿能够分辨母语中的两个不同的声音,却不能分辨外语中的两个不同的声音;较小的婴儿则都可以分辨。脑功能的这种专门化加工对孩子未来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研究发现,那些在7个半月大时能够很好地分辨母语语音(不能很好分辨外语语音)的婴儿的语言发展速度要比那些对所有语言的分辨力都一样的婴儿快。跟分辨能力较差的婴儿相比,分辨能力更强的婴儿学习词汇的速度更快。他们在24个月大的时候能够说出更加复杂的句子,在30个月大时能够说出更长的段落。所以,即使你的宝宝没有用口语回应你,他也一直在学习你说话的模式。

  有人可能会问:“婴儿怎么知道该学习哪些语音而忽略另一些声音呢?”社会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如果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听一盘录音带或者看一段视频,里面是一种新语言,婴儿不会学习其中的语音;但是,如果新语言是由真人说出,婴儿就会得到充足的信息并学会分辨这种新语言中的语音。(在某些情况下,婴儿也能通过录音带或者视频学习,但是这要比跟真人学习花费更多的时间。)实际上,根据跟语言教师(包括父母)进行互动的质量能预测婴儿对新语言中语音的记忆效果。有一些儿童,比如患自闭症的,不能跟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也不太喜欢妈妈语),这可能是他们出现语言学习困难的一部分原因。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取决于控制运动功能的脑区在什么时候发育成熟。要想发出别人可以理解的声音,不仅需要对发音器官进行精细的控制,显然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当孩子2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第一次尝试说话。此时,他们能够发出一些元音。元音是孩子能够发出的声音中最简单的。随后,当孩子5个月大的时候,能够发出辅音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牙牙学语了。不过,此时无论孩子的母语是什么,这些早期的咿咿呀呀听起来都差不多。在差不多1岁的时候,孩子的咿咿呀呀中开始出现特异的母语音位了。

  词汇学习也是在孩子能够开口说话之前很久就开始了。6个月大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当他们听到有人说妈妈或者爸爸的时候,他们会去看妈妈或爸爸的照片。就像我们在第1章中所介绍的,婴儿能够对听到的一串无意义的音节进行分辨,找出其中哪些最经常被组合在一起,构成有意义的“词”。在正常的口语中,词与词之间有一部分是重叠在一起的,而且经常没有停顿。婴儿就是利用这种能力在正常的口语中识别词的。(为了理解这种现象,可以想象一下外语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在听外语的时候,你几乎没办法猜到哪里是一个词的开始,哪里是它的结束。)

  此后,孩子的脑开始学习母语的句法结构。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熟悉和不熟悉的词汇能够诱发出显著不同的脑电波。到了一岁半的时候,从脑电波就可以看出来孩子能够理解哪些词汇,不能理解哪些词汇。此外,孩子的脑还能够分辨人造的但符合其母语中的重音规则的假词和那些不符合这些规则的假词。重音模式似乎是孩子用来判别哪些声音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词的另一个工具。

  到了出生后的第二年,随着孩子学会的词越来越多并且能够说出其中的很多词,他们分辨相似词(例如“日”和“月”)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在14个月大的时候,即使听到的物体的名字只是相近,并不正确,孩子的目光仍然会追随物体,这表明此时他们的脑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已知词汇的语音。同样,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脑活动也不会在“熟悉的词”和“发音相似的假词”之间出现差异。这两个方面的改变发生在孩子20个月大的时候。学习词汇的意义和学习词汇的声音之间似乎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学习语音有助于他们学习词汇的意义,而学习的词汇越多,他们分辨不同语音的能力也就越强。

  跟学习词汇相比,学习句子要更加复杂一些。不过,规律是类似的,孩子在能够使用句子表达意思之前,就已经能够理解句子和组建句子的语法规则了。为了理解句子,孩子不仅需要知道单个词汇的意思(语义信息),而且还必须在句子中的词与词之间建立联系(句法信息)。这两种信息在脑中是由不同的脑区来表征的。

  对许多人来说(除了一些左利手的人),左脑都是语言产生的优势半球。在右脑类似位置上的脑区则负责韵律加工,包括声调和节奏,它们传递了言语中大量的情绪信息。例如,通过韵律,你可以判断出某个人到底是在挖苦你还是在跟你开玩笑。

  语言区域在大脑结构中偏在一侧,似乎是在感觉经验发生影响之前,孩子的这种“偏侧化模式”在他们两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显了,而且,即便是在失聪的孩子身上也有这种偏侧化模式。如果占优势地位的语言区在儿童时代受到损伤,特别是损伤发生在5岁以前,脑的另一侧区域会取代受损的区域,这些儿童的语言能力会相对完好。如果这样的损伤发生在青春期以后,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脑电波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儿童的句子加工能力。通常,当我们听到不太对劲儿的句子时,我们的脑电波会揭示出我们到底感知到了句法的错误还是语义的错误。例如,“那个男孩儿走下花朵”是一个语义错误的句子,而“那个男孩儿走下小路”则是句法错误。对上述错误的觉察能力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发展比较缓慢,而到了30个月大之后,脑对上述错误的甄别能力会越来越强,表现为速度越来越快,准确性越来越高,并且一直发展到少年时代。

  语言学习至少存在两个敏感期。我们前面已经讨论了音位学习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出现在1~2岁时,也就是当孩子的脑发展出对母语语音的特异性表征的时候。此外,语法学习也存在一个敏感期。孩子获得句法规则的能力在8岁以后开始逐渐下降。跟儿童相比,成人学习语言的能力要更差一些(参见实用诀窍:学习外语要趁早)。

  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成人能够学好一门外语,并且能够到达很高的水平,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学,我们总会带有不地道的口音,而且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相反,语义的学习似乎不存在敏感期,因为在任何年龄阶段,我们总是能够不断地学会新的词汇。采用电生理的研究表明,即便是那些成年后很久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他们在加工语义错误的句子时,母语和外语诱发的是相似的脑电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