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个人的经历是什么,即使他未曾有过出生前的紧张和新生儿并发症,任何从胎儿生命到空气中的生命过渡本身就是一种创伤,这类似一种原始磨难,人永远不会彻底从中恢复:这是对胎盘的送葬,是我们经受的多次“阉割”中最早的一次,是无法逆转的痛苦分割。
这是分割掉我们新陈代谢的一个基础部分,失去羊膜和胎盘。人只有在经历许多磨难和启蒙之后才能从中恢复。并且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根据出生的模式完成的。假如人们有我这个年龄,生育过很多孩子,并知道他们是如何出生、如何分娩、如何来到世上的,人们就会说,当他们的生命每次发生变化时,都是以和出生一样的方式进行的。我说的不是在化学作用或者在遭受侵犯情况下出生的孩子,而是自然分娩的孩子。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以同样的方式出生的。我想以下面这位曾生育了七八个孩子的母亲为例进行说明,她当时还处在没有实行监护制度(monitoring)的时代:“我知道自己哪个儿子是以哪种方式出生的,那好,他将以同样的方式经历11至12岁的考验。”还有许多别的母亲和我说过同样的话。此外,她们也把自己牵涉进去,说:“我对他(或者她)必须要进行的转变感到焦虑,但我并不担心,因为在他(她)出生时我也是这么焦虑,但很顺利地度过了……和他(她)在一起,每当他(她)生命中将出现转折时我都感到焦虑。”当这些孩子面对某种困难时,他们是以与当初从胎儿生命到婴儿生命过渡同样的方式来行事的。
当我们看到一些人以某种无意识或者平静的状态来应对生命中的重要转变和根本性变化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很可能当初出生时比别的孩子更顺利一些,没有挤压,没有疼痛。
人只有在第二次出生时才能真正绽放个性,这本来属于人生存状况的一部分。福音书是这么说的。人们认为这是神秘化的说法,而这实际上是人性化的过程,仅此而已。第一次出生是哺乳动物性质的出生,是从植物状态到动物状态的过渡,而第二次出生则是从动物式的依赖状态过渡到人作出是非判断的自由,是一次精神和象征生活意识上的诞生。使一种高级哺乳动物成为人的蜕变,两度诞生的特别性,以及带来变形结果的死亡危险或许就是这样。
第一次出生把我们与我们作为成人无法了解、而胎儿却能够拥有的交流世界分开。这也是伴随着剪断脐带而完成的对语言的诞生。没有第二次出生,我们就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它使我们重新潜入同父母的前期编码(avant-code)当中,以找回我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带有已经对语言进行编码的文化元素。福音书中“倘若你们未变成小孩子……”这句话的意思变得明晰起来。在我们借助词语的意义与另外一个人发生逻辑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在与其发生另一种性质的关系,但我们对它并不注意,它属于无意识领域,是一直存在的。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只在意与他人关系中具有逻辑性、可明确定位的东西。然而,进行交流的人之间存在着许多非逻辑的东西,但我们对此已毫无所知。我们需要重新诞生,才能接受和理解这种非逻辑的东西,它有时甚至比逻辑性的东西更富有活力,而且存在于后者当中。当人们自发地使用清楚的语言进行表达时,它有一种明白的意义,也带有一种潜在的意义,即无意识的语言。可以说,第二次出生的作用是真正送葬了第一次出生,后者是人类哺乳动物在我们身上的死亡。但我们在送葬的同时亦保留了原来可以被传承、富有活力的东西,即无话语的交流。第一次出生应该被当作为重生(即变为另外一种生命)而实行的死亡:从肉体胎盘过渡到空气胎盘。从呼吸的角度来看,包裹我们的大气层就如同胎盘,它是所有人的空气胎盘;从消化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在大地之上,我们通过嘴巴摄取它的营养成分,并通过肛门和尿道把无用之物排回大地。当我们从母亲腹中分娩出来之后,我们的食物不再是通过脐带输送给我们、我们再返还给胎盘的流动血液,而是来自大地:我们用嘴巴吞咽的食物使身体成长。嘴巴既是我们的脐带(鼻子也是),我们也同时通过它来哭叫,然后开始说话,这在胎儿生命时期是无法做到的。这就是新生,因为当我们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编码来表达自我时,这种编码之外的所有东西尽管也存在……但它们一直停留在无意识中。虽然拥有一种有意识的编码语言,但我们依然会进行无意识交流,因为我们无法用这种语言说出一切,别人也不能全部理解我们所表达的东西。
实际上,一个人不是自然而然适应这另外一种生命的,他要用整个一生去做这件事。而且我们的“历史调查”显示,在谈到人的不成熟问题时,人们对与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过程有关的智力发育更为关注,远远超过对真正掌握交流能力的关注,而后者似乎正是个性发展的条件。人们从未真正将所有的调查研究集中到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上,即人从出生开始在其整个所谓的生命时光中就一直处于为自己送葬的过程中。
在结束了对现在所谓的出生前心理学、新生儿心理学等所做的初步探索之后,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下人类个体身上的主要活动“规律”,这种物种的个体借助自己对过去的记忆能力产生回忆,并借助自己的想象,带着畏惧或希望预知未来。
我认为,精神分析学带来的观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剪断脐带是一种阉割,表示一个人的身体发生物质性分离、失去生命中至此不可或缺之的一部分,这种分离被人感受为一种根本性的抉择:“从你的羊膜里出来吧。出来吧!这是你的胎盘,或者说是死亡。假如你仍留在胎盘里,你会死去。如果把自己的胎盘丢到身后,你就有生的机会,但你也许仍会死去,这取决于你的呼吸力量……”从与母亲身体紧密相连、与胎盘不可分割的羊膜里出来,离开胎盘,离开羊膜,也就是说离开被动的给氧和被动的营养状态,同时脱离整个身体所处的安全状态,这真的是走出一种生命状态,唯一曾经历的生命状态;这是死亡。然而,人的肺部就是从这种让人甚至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体验开始突然打开,让人发出第一声哭喊,同时心脏获得闭合:婴儿再也听不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听到的只是母亲的心跳节奏等;这种节奏从前曾与胎儿心脏的快速跳动一起奏鸣,但他再也听不到两种节奏互相寻找、互相结合。我想,人类哺乳动物的这种机体生命力完全以古老的语言形式存在于锣鼓和打击乐中。非洲和印第安人可以数小时不停地伴随着有节奏的鼓声载歌载舞而不显疲态,似乎飞越了时空,像过去那样呆在子宫里,伴随着使他们的生命力永续不息的单调节奏。他们通过节奏艺术找回了曾在子宫中拥有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似乎是自行维持的,为此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和辛劳。但他们不是孤独的,整个群体在支撑着每位成员,仿佛一位母亲支撑自己的胎儿一样。
这是失乐园神话的一个新版本吗?是一种生物学观点?
当我们谈及倒退时,这是人对自己身体和情感历史的倒退。“倒退”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存在着前进和停止,这是相对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过程而言的。倒退的意思是:拾回对我们来说已作古的表达方法、维持生命的方法或者与外界的有生交流方法,即我们过去曾经拥有或过去某个时候欲想得到,但因话语缺失而停留在那个时候的方法。回到那里是为了找到重新起程的力量。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