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样样通,往往样样松

  《好孩子》

  一次我乘高铁,听到有几个妈妈大声谈论培养孩子的难处。一个妈妈说,为了找出孩子的兴趣,几乎所有的才艺班都让他上过了,可是到现在大学都毕业了,孩子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兴趣,待在家里让她养。另一个说,她的孩子为了准备高考已经补习两年了,她自己觉得孩子并不适合做公务员,却不知道他适合做什么。

  我在旁边听了好生惊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直去补习岂不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钱吗?其实教育不需要花昂贵的学费去乱试一通,只要父母花点心思观察孩子日常生活的举止,就会看出他的长处和优势,尤其在游戏时最容易看出来。因为人都不喜欢挫折,游戏时往往能显现出他最拿手、最有兴趣的项目和他内隐的才能。父母知道了以后,便可以鼓励他,安排机会让他表现,这样兴趣就培养出来了。

  比尔·盖茨的爸爸有一次说,他很早就发现了他大女儿的长处。他说孩子小时候,他带他们去迪斯尼乐园玩,当时大女儿才十岁,出门时便懂得带一个小本子记账,花的每一分钱都登记下来。到回家时,她把皮包里的零钱倒出来,跟本子上的账目一核对,一分钱都不差。他和太太两人对看一眼,心中雪亮,这孩子将来是会计师的料。于是他就从这方面引导她,凡是小区义卖或一年一度的卖女童军饼干(这是美国童子军最大的一个全国性活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捧场,掏腰包买个一两盒),都叫这个女儿管账,女儿把账管得很清楚,赢得很多人的赞美。别人的赞美声越多,孩子做得越起劲,这种正回馈的循环,果然使他的女儿长大后成了有名的会计师。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加观察,就会看到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好的,就鼓励他,使长处变成将来谋生的技能;如果是不好的,要赶快改掉,不要等到后来积习难改,后悔莫及。

  父母在发现孩子的特长爱好时,也不要有偏见。替奥巴马夫人设计晚礼服的吴季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喜好与一般男生不同,他爱玩芭比娃娃,替她设计衣服,这是一般的父母不能接受的;但是他的母亲看到了他这个异于别人的长处,为抵挡别人的闲言碎语,把他带到加拿大,让他去发展。他果然一鸣惊人,闯出了自己的天下。

  从演化上来说,每一种功能学习窗口开放的时间都不定,有的早早打烊,有的时间持续比较晚,人类如果没有这个特性可能活不到现在。

  比如,婴儿如果一出生就有一只眼睛有白内障,在出生的两个月内若没有两个眼睛同时看到一个东西,以后在深度知觉上就会有缺失;即使稍大些做手术成功,孩子也看不见,因为视神经已分化完成了。

  在神经学上,没有两个脑的发展速度是相同的,而且即使是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在做同一件事时,大脑活化的回路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家才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很不幸的是,教育制度始终忽略了这一点,从幼儿园到高中,都用同一把尺子去评量所有孩子,要求全班一定要达到某个进度。

  很多被编到“放牛班”的孩子其实并不笨,只是开窍得晚,或天赋的能力不在主流的科目而已。我们的教育用19世纪工业革命生产线的概念滤掉了很多我们以为的“瑕疵品”,其实他们是还没被劈开的和田玉。教育是心智的启发,它不能“大量制造”,我们怎么能用19世纪机械的观念去教21世纪需要创意的孩子?

  在21世纪,孩子将来是靠长处吃饭的,不是短处,所以父母不要截长补短。没必要要求他中文、英文、数学样样行,而是他必须有一项特别出色,能够跟别人竞争。在科技整合的现代,任何领域玩出名堂都有饭吃,不一定非得是最热门的领域;即使是冷门的科系,只要孩子喜欢有兴趣,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是这科系中做得最好的人,你一定有饭吃。最怕就是样样通、样样松,半吊子的学生念再热门的科系也没用。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