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父母,孩子真的“变了”吗?

  《孩子都是老灵魂》

  【照顾感受】反抗父母,孩子真的“变了”吗?

  一路走来还算平安幸福,直到女儿升上了初三,父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孩子“变了”,变得爱发脾气、事事和父母作对,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对父母的关心和叮咛也愈来愈不耐烦。父母亲伤心无奈之余,完全慌了手脚。新时代大师赛斯曾经提过,来地球轮回的灵魂一定要当过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而且也要有身为父母亲的经验,照这么说来,最短的轮回之旅至少得经历两世。在地球上,身为父母是相当宝贵的经验,从父母对孩子无私且无条件的爱当中,最能体会到“一切万有”创造及呵护万物的心情。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太爱孩子的父母也是会出现问题的。曾有位初三少女,由母亲陪同来找我看诊,因为她遭遇到严重的亲子冲突,并且有课业适应及失眠的问题。妈妈提及自己的调适过程相当辛苦,很难相信当年怀里可爱的小婴儿已经亭亭玉立了,加上现代小孩发育成熟得快,虽是初三的女生,但衣着打扮其实已是街坊的时髦少女,更可怕的是,凶起来及顶嘴的模样令人不知该气还是该爱。

  妈妈说,自己和先生都来自平凡家庭,一路辛苦奋斗,组织了一个不算有钱,但尚可遮风蔽雨的小家庭,育有一儿一女,日子算是平顺。她一直感叹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成长过程很艰辛,什么都要靠自己,一路吃了很多苦,也很遗憾父母没能多呵护及照顾自己;于是,当她为人母之后,便将一切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尤其对小女儿,几乎是百般呵护长大,从小舍不得她吃苦,凡事照顾得妥妥当当,舍不得她跌倒,一切的一切都事先准备好。她和先生将自己童年所没有的,通通给了孩子。

  一路走来还算平安幸福,直到女儿升上了初三,父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孩子“变了”,变得爱发脾气、事事和父母作对,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对父母的关心和叮咛也愈来愈不耐烦。父母亲伤心无奈之余,完全慌了手脚——以上就是这对母女前来身心科寻求协助的原因。

  与青少年个案打交道,我通常不会向孩子介绍我的身份是精神科医师,而是——心理医师,然后问他们:“看过国外的影集吗?你现在和他们一样酷哦,也有自己专属的心理医师了!”而且我会告诉孩子:“我不是你父母那一国的,而是跟你同一国哦!如果你喜欢,可以来看我,我还能为你保守秘密。”

  妈妈告诉我,就是因为太爱小孩了,舍不得她受苦,才会事事保护、干涉、提醒,希望她不要跌倒,少走一些冤枉路;尤其是爸爸,根本接受不了孩子渐渐长大的事实,只想将孩子留在他的羽翼保护下,见到心爱女儿的不满及反抗,做爸爸的真是心如刀割啊!

  我告诉妈妈,真爱不只是保护,还包括给予自由及信任。就如同“一切万有”创造了万物,并非只将万物置于它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反之,它给了万物自由,让万物去学习,从跌倒中再度站起来,它也给了万物信心,让万物在生命的历程中磨炼,学习肯定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一份爱才是更了不起的。“看看你的孩子,还是当年那个柔弱无助的小婴儿吗?不是,她已经渐渐长大,几乎是半个大人,也比你还要高了。她正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挣脱所有的束缚与干涉,航向自己的人生,哪怕有艰辛、有痛苦、有跌倒、有挫败,那也是她必须去尝的,也唯有如此,她才能真正成熟及长大。”我再度强调。

  这时,妈妈眼中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孩子也说话了:“你们把我保护得太好,我没有力量面对未来的人生,这种情况不是更惨吗?而且,我又不是要离家出走,只是希望爸妈调整一下心态而已!”

  “许医师,谢谢你的这番话,我想我听懂了。你放心,我会回去好好和先生沟通,也希望他可以改变一下心态。对了!听说许医师还没有结婚生小孩,也许哪一天等你当了爸爸,应该更能体会做父母的心情吧。”妈妈说。

  我心想,对哦,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小孩呢!我目送他们离开诊间,除了摇头苦笑之外,大概也不能再说什么了。

  第二篇化解忧郁的结——少量多餐,分段睡眠

  不要再把孩子的饮食及作息习惯,调整成适应大人及社会上“一天吃三餐、每晚睡足八小时”的模式。相反的,号召全家人、亲戚、朋友、左右邻居一起来改变——少量多餐(不要吃太饱、不要饿太久),每天四到五餐都可以;分段睡眠(不要醒太久、不要睡太久),晚上睡四到六小时,白天补充一两次的小睡。好处如下:增加小朋友的学习力、注意力、记忆力及创造力,过动降低了,情绪稳定了,学习进步了;大人的争吵减少了,家庭的气氛和谐了,家人情感的互动增加了,家中成员的慢性病改善了,全家人的身体更健康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让我们立刻开始吧!

  【强迫症】一定要第一名?

  邀请他坐下来,他都说赶时间、不坐了。看诊多次,几乎没有一次坐下来,打扮也很特殊,大多时间都戴着口罩。有次我突然灵光一闪,问他:“你怕坐下来对不对?你怕被其他人传染一些有的没的?哈哈!我知道了,你一直在隐瞒我,其实你是强迫症!”有些强迫症的小孩在发作初期,容易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因为两者有类似的症状表现,都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受。

  举个例子,有位从其他身心科门诊转到我这儿拿药的患者,每次总是来去匆匆,邀请他坐下来,他都说赶时间、不坐了。看诊多次,几乎没有一次坐下来,打扮也很特殊,大多戴着口罩。有次我突然灵光一闪,问他:“你怕坐下来对不对?你怕被其他人传染一些有的没的?哈哈!我知道了,你一直在隐瞒我,其实你是强迫症!”

  只见患者的眼神中,顿时闪烁着诧异及佩服的光芒:“许医师,真有你的,我就是不想让人知道!我一直有一些固执的强迫思想,觉得如果碰到别人碰过的东西,尤其是医院里的,就会被传染怪病。我也怕碰到倒霉的人碰过的东西,觉得会被他身上的气传染!明知道自己很怪,却也不想让任何人发现!”

  日后,我和这位个案之间便有种奇怪的默契——只要他这阵子是坐下来看诊的,就表示症状相当稳定;若是坚持站着看诊,则表示病况较为严重。当然,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都有遗传上的倾向,但我们还是必须回到赛斯思想的根本论点。首先,是此生要来到地球的灵魂预先选择了他这一世的父母(当然,意指他事先决定父母的基因传承),而且,是胎儿的内我决定自己要选取的是父母那几千亿组基因的其中一组,以及如何配对;配对之后,胎儿的内我还必须以他自己此生的挑战作为蓝图,导引基因的发展方向。

  许多遗传专家不了解的是,虽然父母会将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信念,写进个人的基因密码中,但这并不表示孩子必须无条件接受基因的传承;换句话说,孩子可以透过自己后天思维方式的改变、信念的调整,而决定不启动那些遗传基因,或重新改写那些基因密码。

  最近有个强迫症的父亲,带着他初二的女儿来就诊。女儿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她的症状呈现出思想紊乱,且描述不清到底是幻听还是由内心声音而来的强迫思考现象,但直觉及经验告诉我,她的本质仍是强迫症。果然没错,过了一阵子,待症状稳定后,果然显现出的是强迫症的矛盾及犹豫不决的思维方式。

  我开始从药物及核心信念的探讨,并伴随家族治疗的模式下手。众所周知,我一直认为药物治疗永远是三流的手段,也只能治标及控制症状,对治本可说是毫无用处,只有落后的精神医学才会一直标榜药物治疗。

  我逐步引导父母亲及孩子,一同来探讨与这强迫症有关的核心信念。原来,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优异,几乎都是第一名,但升上初一之后,功课变多,压力增大,要维持第一名愈来愈困难,直到升上初二,成绩大多在十名左右,此时孩子的症状也陆续出现了,直到无法专心上课念书,成绩更是直线往下掉。

  这样的历程几乎完全符合我的临床经验。许多初二、初三发作的青少年强迫症个案,都是小学成绩优异,到了初二、初三后,因为功课压力变大,成绩下滑,产生极大的焦虑而开始出现强迫行为(诸如重复检查、洗手)及强迫思想(反复地思考同一件事),但到底为何会这样呢?这位父亲给了我一个很棒的解释:

  “许医师,我知道了,因为我的父亲,也就是孩子的爷爷,从小灌输给我们一个观念,念书就是要得第一名,只要拿不到第一名,就代表人生失败,而且未来就完全没有希望了。那个核心信念是‘得不到第一名,就是人生失败’,因此在我自己的求学阶段,就罹患了强迫症,但那时还不明白原因。我传承了这个核心信念,也将它传给了我的小孩,因此当我的女儿在初二不再是第一名时,她的内心起了很大的焦虑感,内心感到‘整个人生彻底失败了’,于是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产生医学上所谓强迫症的症状,如今我终于理解了。”

  我带着极度赞赏的眼神看着这位父亲,并告诉他:“当你开始转变自己的核心信念,整个家庭的氛围会有所改变,你的女儿将因此松动她的负面核心信念,因此,遗传基因的信息也会重新改写——持续努力下去,这种在精神医学上只能控制而无法根治的强迫症,是能够完全痊愈的!”

  【过动症】孩子过动,也许真正原因出在大人身上

  城城写功课,妈妈教他,城城还没弄懂,妈妈便开始发脾气,失去耐心,甚至开骂:“你怎么教也教不会?真有这么笨吗?”于是城城进一步产生焦虑。人一焦虑,本来学会的也立刻忘光,愈发紧张之下,更加学不会新的课程。“过动症”是个时兴的名词,许多儿童或青少年因为无法在课堂上乖乖坐着学习,或容易与其他同学起冲突,也都不肯定下心来,专心做完功课,于是符合了“冲动、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的过动症三要素。

  过动症的治疗方式很多,包含了游戏治疗、父母效能的建立、亲子沟通课程、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及同理心训练,等等。我一向不太推荐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永远只是治标,短期内看来,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老师不再告状,成绩也有所进步,但药物对孩子发育中的脑部伤害是任何科学研究所无法具体呈现的,更不必说孩子长大后对人格的长远影响了。

  如何能在孩子尽量不吃药的情况下,同时帮助头痛的父母及老师解决难题?接下来,我以一个临床个案的故事,来探讨可能的原因及有效的方法:

  城城今年小学二年级,妈妈自营小型家庭美发院,老师屡次向她抱怨孩子上课不专心,老是自顾自地四处游走、找同学说话,一再的提醒也没多大效果。当然,城城的学习状况也不佳,回到家后一直黏着妈妈,不喜欢做功课,一坐上椅子就像只虫似的动来动去,非常容易分心。

  妈妈曾带城城上医院儿童心智科,确定了过动症的诊断,投以“利他能”(Ritalin 10mg)药物之后,产生了食欲减低、体重下降及偶尔失眠的副作用。因此,妈妈不想再给城城吃药,而经由朋友介绍,前来找我协助。

  在临床观察上,我发现城城妈妈话急、不易打断,令人感受到一种焦虑的氛围,询问之下,妈妈表示自己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病史,并且忧心家庭的经济及孩子的未来。

  而城城呢?对与妈妈的依赖度高,且不时以眼神来探知妈妈的情绪,以确定自己是否安全。目前城城的功课由妈妈监督及教导,尤其是数学,妈妈教到第三遍时,会不自觉地拉高声调及语气。于是,我当下作了评估,并归纳出几个重点:

  第一,城城的安全感不足,虽然妈妈陪伴他的时间不少,却是所谓的低质量陪伴。妈妈也自认非常有爱心,但由于本身的工作收入及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高度焦虑,导致孩子产生很深的不安全感,这点可以从孩子喜欢啃指甲的行为及经常过度的搂抱妈妈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第二,城城本身的学习焦虑过高,几乎已成为一种制约反应——城城写功课,妈妈教他,城城还没弄懂,妈妈便开始发脾气,失去耐心,甚至开骂:“你怎么教也教不会?真有这么笨吗?”于是城城进一步产生焦虑。人一焦虑,本来学会的也立刻忘光,愈发紧张之下,更加学不会新的课程。

  城城的学习焦虑从未被面对及处理,到了学校,老师一教,他的焦虑情绪立刻上升:“老师教的我学不会,回到家里,妈妈再复习,我又会忘记,她一定又要骂人了!”想到这里,城城所有的焦虑反应(冲动、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也就一一出现了。

  当我与城城妈妈沟通这些看法时,她随即点头表示同意:“哎呀!我先生就是这样说我的,他说我很关心孩子,却是‘爱心无限,耐心有限’。”我告诉她,孩子在妈妈身边一直受焦虑能量的影响,到了学校或安亲班,便会不断释放焦虑情绪,以致产生医学上所谓的“过动症”现象。

  不管你家孩子是否有过动倾向,我都希望父母及教育者问问自己:“我是不是那种‘爱心无限,耐心有限’的照顾者?”许多成人的焦虑问题、不安全感及忧郁倾向,都是小时候受父母的负面情绪影响过大,以致长大后形成这类人格。因此,各位亲爱的家长,请不要一味地想治疗你家孩子的过动倾向,也许真正的原因出在大人身上,让我们先试着来处理大人内在的焦虑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