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份正是幼升小、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升学忙碌的同时,也在考虑是否让孩子寄宿。
寄宿的孩子增多
在某公司做营销主管的孙女士,女儿今年9月份上小学,前几天她托关系把女儿送进了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的寄宿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孙女士几个月来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下了。孙女士想让孩子住校的念头由来已久,因为她觉得孩子自理能力很强,从小学开始住校没问题。据她介绍,自己和先生工作都很忙,每天的工作都要拖到很晚,还要经常出差,与其把孩子的晚上时间交给保姆,不如交给学校老师来管,更放心。
升学季到来,像孙女士这样一心想让孩子住校的家长还挺多的,而且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从去年秋天开始,六年级学生小雨就在爸爸妈妈的要求下,自己整理书桌、衣柜,叠被子、扎头发、洗贴身衣裤、袜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雨父母考虑让孩子进入寄宿式学校读初中。为此,上个月小雨还参加了某中学的招生咨询会,希望能够进入一所理想中的寄宿式学校。
据了解,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选择寄宿的父母和孩子为数不少。家长刘丽的儿子在北京西郊的一所民办中学读初一,她表示:“我们夫妇经商,经常往外地跑,孩子不寄宿怎么办?”另一学生家长戴丽晴说:“孩子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还有同伴一起玩,吃饭、睡觉也比较有规律,而且孩子正在长身体,每天多睡一会儿比什么都强。”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如今独生子女在家被娇惯了,希望读寄宿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家长说法不一
采访中,也有一些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明确反对让孩子住校,他们认为,孩子住校比走读要少了许多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家长冯女士说:“父母可以在接孩子回来的路上或者回家后,聊一聊在学校发生的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借机教育引导孩子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家长闻女士坚决地表示不会送女儿去寄宿学校:“我女儿性格内向,属于比较黏人的那种,如果寄宿,适应期恐怕会比较漫长,我也担心会对她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闻女士还听说,不少特别恋家的孩子,在学校经常哭闹,甚至整夜失眠,最后只能改为走读。
已经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的家长的观点应该更有参考意义。郑女士的女儿小茹在寄宿制小学读二年级,女儿刚送去学校那段时间,也曾哭了两个星期,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如今,孩子很适应学校的生活,郑女士说:“小茹的自理能力变强了。有一次,我把女儿接回来后累得不想动,女儿帮忙洗碗,自己洗澡,把脏衣服洗了、干净衣服收好,然后铺床睡觉……一点没让我操心,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女儿长大了。成绩虽然不算优秀,但她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只是偶尔对题目不明白时要问我,与那些需要家长陪同才会做作业的孩子相比,这一点难能可贵。”郑女士透露,女儿住读后并未影响亲情交流。女儿双休日回家,一家人聊这一周的趣事,睡觉前一起在床上嬉笑玩耍或讲故事,星期天出外游玩……“我觉得教育的关键是做父母的态度,如果把孩子往寄宿学校一送,像甩包袱一样不闻不问,那自然是会有问题的。”
家长刘馨直言,选择寄宿,是把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责任由学校分担了,但不等于家长就可以完全放手,做甩手掌柜。她认为,住校就会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疏离,这不是绝对的。天天和孩子见面的爸妈,如果不善于和孩子沟通,亲子关系也未必好。关键看住校生家长,能否利用与孩子有限的接触时间,提高沟通质量。这对父母的要求就很高了。家长黄先生也坦言,寄宿很适合自己的儿子,今年9月,他准备让儿子继续寄宿读初中。
建立亲情补偿机制
说到中小学生寄宿,一些校长和老师认为,“住校”没有绝对的好坏,但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住校,倘若勉强不适合的孩子寄宿,仅仅为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付出代价会很大。一般来讲,孩子性格开朗外向,独立性较强,比较容易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因为,孩子到了寄宿学校,在一个新环境中,就要慢慢学会适应,这需要孩子有比较强的自律能力和处事能力。如果孩子自律能力不强,最好不要寄宿。
有心理专家认为,10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上倾向于教导孩子去体会什么是情感,而不是掩饰它。在学校这样的群体之中,个体的情感表达是相对缺失的。对于孩子来说,在家庭当中更能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家长如果选择送孩子寄宿,最好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变化非常大,家长最好陪伴其一起度过,毕竟教师代替不了家长,寄宿只能帮家长“雪中送炭”,不能为家庭教育“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家庭的教育环境并不好的话,那么学校老师无疑是更为专业的教育者。
专家认为,对于住校的孩子,家长应该建立一种“亲情补偿机制”,利用周末时间与孩子深入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只问孩子的功课怎样,要让孩子把一周来的所有想法都倾诉出来,这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亲情,不会因长期寄宿而在心理上与父母拉开很大的距离。还要让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一些策略,主动排遣自己的不快。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