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身边的过度教育

  如今,周围急赤白脸逼孩子学习的人还真是不少!

  周一,在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会议上,机关党委的老领导讲述了她近期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日,机关里一位刚刚荣膺母亲的年轻同事一脸委屈地向她抱怨,一个劲地谴责自己行动不够迅速,导致没有给孩子报上早教班。老领导不无关心地询问,“你的孩子多大了?怎么就想到要给他报班呢”。“都两个月啦”听到年轻妈妈的答复,轮到老领导狐疑了,“怎么现在的父母,就是这样做家长的吗?要知道那孩子出生还不到100天呢!”老领导的讲述,引来与会者连连的感慨。

  前不久的另外一件事,同样让笔者难以释怀。

  那是北京冬日的一个傍晚,6点多钟的地铁站内,车来人往、一片嘈杂。只见一个男孩跪在地上,趴在由一些粗大管子组成的简易座椅上写着什么。身旁的母亲全然不顾列车时而驶过发出的激昂声响和路人的嘈杂,只是在一味训斥孩子“谁让你又没有考好呢?总是马马虎虎的,就差这么一点,要不全班第一名不就是你的了吗?”妈妈的声嘶力竭很难让路过的人,不对男孩多看上几眼,投出同情的目光。

  笔者忍不住上前对这位母亲说道,“不能回到家再说他吗?”谁料,对方毫不让步,“我就是要让他记住这个教训,才让他在这里把出错的地方多写上几遍的。”此刻,又一辆列车呼啸而来,阵阵寒风吹得男孩肩上的“一道杠”上下翻飞。

  的确,现实中有不少类似的父母,过度的焦虑常常演化为对子女的过度干涉和种种限制,自己的人格也或多或少产生了扭曲,甚至是变态。非逼着孩子在地铁站内改错的母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为什么今天父母们会如此的焦虑,会对自己的儿女如此苦苦相逼,甚至是不惜下“狠”手呢?一言以蔽之,功利化的社会成就了追逐功利的父母,多少的孩子便成为了这追逐功利道路上的牺牲品。尤其是一些手中没权亦没钱的家长,即不可能让自己的宝贝一出生就成为了“官二代”“富二代”,做什么都心想事成;也不可能动辄花上个上百万元,送他们远渡重洋,避开愈演愈烈的学业竞争。无奈之下,逼孩子早读书、苦读书,便成为了这些父母的不二选择。

  其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不少的为人父母者却视而不见。这便是,一旦家家的孩子都去“上班”,每个孩子都获得了一百分,其结果又会怎样?有关部门能够做的,一定是再度提高学生的评价标准,孩子们仍就逃不脱在更难的境遇下苦读的无奈。那个令不少家长恨得牙根痒痒的“奥数”不就是这么产生的吗?孩子们除了被升级到一个更为艰难困苦的学习层面,进一步被强化为学习和考试的工具外,没听谁说“奥数”解放了孩子的天性,成全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说到这里,笔者想引述这样一些事实:

  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从小学会主动做事。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如此这般,德国的孩子是否就输在起跑线上?有统计表明,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的获奖人数,竟是所有获得诺贝尔奖总数的将近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殆尽,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笔者以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试想,有朝一日当孩子们成为了 “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除了成绩什么都没有”的人时,我们再来反省自己今天的过度教育,岂不晚矣?!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