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育儿理论不是“万灵药”

http://www.sina.com.cn    《从零开始做父母》 

  经常收到家长的各种咨询邮件或留言,荣幸之余,也常常感到有点儿惭愧。因为有的时候,我并不能给这些妈妈一个绝对完美、绝对有操作性的答案,充其量只能就事情本身谈点自己的认识,或者指出一个大的方向,尽管自认为已经尽力,已经提供了所知最好的理论参考,但我知道,收到我的回复之后,这些家长一定依旧迷茫,依旧不知所措,心里依然期待着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

  有感于此,特撰此文,不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是想借此破除某些家长对理论的“迷思”。因为在这些家长眼里,理论是可以“包治百病”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现成的理论来解决,事实上却不然: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在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得出的结论最接近事物的本质,往往需要舍弃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基于最简单的条件进行研究,因此最终展示给大家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尽量单纯的假设之上的,只能给大家最原则性的指导,具体到自家的问题,还要结合自家的实际来解决。以有的理论认为孩子应该3岁左右分床为例,这个节点“3岁左右”,就是基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得出的结论,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的家庭条件、个别孩子的心理偏好等因素则被舍弃了,所以,我们得到的理论也只能是一个大体的参考,具体到自家孩子这里,就要考虑自家的情况,比如,住房是否有分床的条件、孩子是否已经做好了分床的准备、其他家人是否支持,等等。总之,不可能一个理论就给我们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总是理论跟现实妥协的结果。

  ·理论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的产物。就像看山一样,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形态各异的,所以,很多时候,理论只能告诉我们某个“侧面”的信息,而现实的问题,则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其解决的过程,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各个角度、流派的理论,系统地分析问题,全面地权衡利弊。就拿孩子看电视这件事来说吧,医学角度的理论认为,电视的屏闪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弱视,给孩子看电视必须慎重而行;心理角度的理论认为,孩子看电视多了,一直处于具象的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培养主动思维;教育角度的理论则可能认为,电视这类东西,声像元素俱全,便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和吸收,是很好的电化教学手段……当我们决定要不要给孩子看电视、看多长时间电视的时候,偏听偏信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造成某种意义上的“紧张”或“迷信”,除非多方面掌握信息,才有可能作出相对科学的选择。

  ·用于指导现实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前瞻性,但终究是来源于现实的,而活生生的现实是瞬息万变的,不可能都在理论设定的框框里运行,当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出现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理论的“真空地带”,需要我们动用既有的智慧、创造性地整合现有的理论来解决问题,所以,千万不要期待凡事都有可以“拿来”的理论。

  既然理论有着如上各种局限,遇到问题又不能指望现成的理论提供完美方案,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学习各种理论了呢?也不是。因为:

  一方面,与我们个人的直接经验相比,理论毕竟源于更大范围的群体经验或者基于科学的实验,是更合情合理、更有普适性的选择,不容我们忽视。

  另一方面,虽然理论往往是某个角度的“真理”,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的色彩,但接触多了,我们就获得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信息,这样,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多方面的参考。

  那么,当我们的脑袋里装满这样那样的理论之后,如何把它们用活呢?我个人的体会是:

  ·摒弃完美情结,不要指望现成的理论给我们提供完美的答案,这是最现实的态度,否则,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收获失望。

  ·不做理论的“奴仆”,不被理论牵着鼻子走,善于集成创新,敢于对现有理论进行适应自家孩子的变革,这才是真正“掌握”理论的高手妈妈。

  ·不盲从,不随大流,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