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要什么》简介(图)

  《孩子究竟要什么》
图为:图书信息 图为:图书信息

  作者介绍:

  明天,女,高级心理咨询师,湖北婚嫁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担任多所学校的心理顾问。著有《怎么说,怎么爱》、《孩子成长的五大动力》、《第二次成长》等书。

  名家推荐:

  作为高级心理师,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错误,深入解读了孩子的种种心理需求,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的著作〈发现母亲〉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推荐图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赏识教育强调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她为何不肯剪掉长发?他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她为何具有两面性……面对孩子的怪异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吧。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了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表达他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周弘。赏识教育首倡者,全球热爱生命奖得主,中央教科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被誉为“赏识老爸”。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为你解读孩子心理》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买一本。

  家教书越来越成为图书市场的一大热门。到图书大厦看一看,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哈佛女孩,剑桥男孩,状元爸爸,胜于好老师的妈妈。在漫漫艰巨的教子历程中,有人摸着石头过了河,有人架设了独木桥,有人租了船过了河。但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困惑重重,这些教子招数是不错,可是,适合我家孩子吗?的确,教育方法,除非有心理学依据,否则很可能只能是真正的“独家秘笈”。

  每个人都从童年少年走过,当他到了做父母的年龄,当他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和孩子之间就有了代沟——这是时间和成长留下的刻度。时过境迁,家庭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跨过这条鸿沟,就需要架设桥梁,架设桥梁需要掌握的学问,就是教育心理学。

  如果不懂心理学,两个成人的沟通可以顺利进行;而因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懂心理学,父母将无法顺畅地与儿童进行沟通。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两三岁的小孩子,喜欢反复听同一个童话。妈妈在给孩子读童话时,或许会想,每天换不同的童话,比较有趣。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孩子愿意天天听大灰狼或者小红帽,听它百遍也不厌倦。疯狂英语李阳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学语言的诀窍就是重复,而孩子这种爱重复的天性,正是造物主赋予他轻松学会复杂语言的本能或者说本领。正是在这种不停地重复的过程中,孩子听懂并掌握了每一个词汇,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母语。想想看,孩子学会母语只需要两三年,而成人掌握英语,需要学多少年!

  有一本书上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幼儿园老师和两岁的小朋友捉迷藏,前几次老师都是藏在桌子下面,后来老师换了藏身的地方。老师认为,孩子费了一番周折再找到她,一定会欢呼起来。可是,当孩子们费了好大的劲,在门后找到老师时,都一脸失望,他们说:“老师,你为什么不藏在桌子下呢?”这位老师不知道,孩子们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把秩序看得非常重要。

  教育说到底还要到心理学找依据。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特点,不了解受教育对象,如何施教?

  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心理学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写道:“我们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非常多。原因是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如何与成人相处,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笑的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教育。”

  李子勋讲得太好了。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把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要真正地做到尊重孩子,这意味着你要能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忘了是在哪本书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带着四岁的女儿去参加一个宴会。明星云集,音乐柔美,可小女儿这样华美的晚宴只呆了十几分钟,就哭着闹着要回去。妈妈有些生气也有些不解,怎么此时连美味的淋淇淋也动摇不了孩子回家的决心呢?母亲蹲下身来,尽量耐着性子,想与孩子谈一谈。但是,当她蹲下身来的刹那,突然明白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看到了女儿看到的一切:眼前全是腿和丝袜。她立即抱着女儿回了家。 

  从教育的效果考虑,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应该从了解孩子的心理开始。如果能够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言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心理,就会越弄越糟。

  不懂心理学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不懂心理学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事实上也不当不成好父母。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懂心理学,没有正确的家教方法,爱不仅不能顺利抵达孩子的心灵,而且家,还可能成了伤害孩子的地方。在你爱孩子,与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之间,还有一大片辽阔的地带,还有沟壑山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你才能顺利穿越山山水水,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仅有爱的确不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伤害大悲剧大多发生于亲人之间。一些父母因为严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他们负责任地、用心良苦地、辛辛苦苦地、认认真真地毁掉了孩子,他们呕心沥血地把孩子给管坏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著名教育家、山西通宝中学的校长詹爱龄说的。詹校长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再地这样感叹。

  “父母皆祸害”这样的网络小组,火暴于网络,小组成员数万名。不要说九零后的孩子冷漠,实在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伤害孩子——往往是精神性的伤害——的父母,并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说是因为爱你——父母自己也真诚地相信这些话。

  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好父母要学心理学,好父母要懂心理学。

  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误区,指出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误区。

  作为高级心理咨询师,作者仅从孩子画的图画里,一眼就能辨出亲子关系出了状况,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有一节写到父母被孩子所控制。儿子要求转学,父母就立即托人办妥,儿子转学几天,就后悔了,责备父母不该把他从好的学校转到差的学校,又提出要参军。父母托了关系,把儿子送到了部队,才过了一星期,儿子来信说,军队太艰苦,赶快把我弄回家,不然我就自杀。这位母亲对心理咨询师抱怨,为什么千辛万苦地为孩子付出,落得了这样的下场,心理咨询师不客气地说,你这父母也太不负责任了,太懒惰了。一切听从孩子指挥,你们从来没有想过,为孩子包办一切,就是害了孩子。你们眼里没有孩子的存在,没有考虑过成长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而是以满足孩子一切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童年缺少家缺少关注的遗憾。表面是为孩子,实际上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假如你们眼里有孩子,你们就应该知道,要让孩子经风雨自己为自己负责,这样,有一天,他才能走向社会。

  对父母来说,尽管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但孩子成长的路,像西天取经一样漫长,还要他自己一步步自己走过来,跋山涉水才能功德圆满。倘若孙悟孔背着师傅西天取经或者把经书送到唐僧的怀抱里,是不能算功德的。

  一位孩子画了两只小鸡在争吵,两只螃蟹互不理睬时,心理咨询师明白,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另一位孩子画了一只小猫捉了四只老鼠,但因为没有得到表扬,老鼠一脸不高兴。心理咨询师问孩子,老鼠是谁呢。孩子答是妈妈啊。原来,妈妈做了家务后,老是希望孩子和孩子父亲的感恩和称赞,如果得不到就唠叨个不停。心理咨询师立即明白了,孩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孤僻、不愿意和同伴交往。正是源于妈妈的这种追讨,孩子认为,小朋友不会没有交换条件地帮助她,所以她宁肯选择独自呆在一边。

  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为何冷漠?小姑娘为何不肯剪掉长发?成绩优秀的中学生,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孝顺懂事的孩子为何有时候突然情绪失控……为什么辛辛苦苦地为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孩子叛逆、和父母摩擦不断;为什么孩子会缺乏自信、自卑胆小;为什么孩子会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孩子性情冷漠、交不到朋友……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心理和成人心理有很大差别;如果你不明白爱和自由比教育更为重要;如果你不清楚“考这么点分,妈妈为你付出那么多”这句话对孩子的伤杀力;如果你不懂得表扬孩子也需要正确方法,那么,你应该买这本书。

  有孩子的父母是幸福的,孩子的天真烂漫,童言无忌,有可能让他再一次回到童年,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孩子做朋友,陪孩子一起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生命的轮回。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