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懂你

  《孩子究竟要什么》

  孩子,妈妈懂你

    我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自己感动得要流泪。  出差了,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妈妈,我想你。你想我吗?”我一直羞于启齿的情感,儿子却表达得如此自然。那一刻,我想流泪。

    儿子说:“周末想约某某同学来玩。”我说:“行啊,他答应了吗?”“他要我先问问你,我告诉他,我妈一般不反对我的意见。”儿子掩饰不住他的自豪。那一刻,我想流泪。

    儿子将自己的外套丢了,只穿一件毛衣回家。我说:“你不着急吗?你不担心妈妈怪你吗?”儿子平静地说:“我找了两遍没找到,我不是故意的,你肯定不会怪我。”那一刻,我想流泪。

    儿子迷上了漫画书,我精心给他挑选各类经典漫画,儿子勾住我的脖子:“老妈,你太好了!”那一刻,我想流泪。  ……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情感特别丰富的人,但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常常让我的眼眶发热,我为自己而感动。我的童年估计和很多成人的童年一样,过得非常压抑。父母对我的要求很苛刻,对我提出的小小要求——一个红色的蝴蝶结或者去同学家玩玩,他们都会立即拒绝,拒绝的理由并不充分,但是他们却轻而易举地欠了我很多“债”,直到现在,我都无法释怀。他们将钱财看得比我的眼泪更重要,我丢掉10元钱,他们会念叨很久。也许,他们看重的并不是10元钱,他们只是想惩罚我。惩罚自己的孩子也许能排解他们对生活的焦虑吧。他们对我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经常报以嘲笑和否定,于是,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成为没有表情、更不敢表达情感的有些“木”的人,即使亲爱的奶奶过世,我也装作若无其事。

    太多的委屈积聚于心,小的时候不懂那是为什么,心想,这就是人世间的不平等吧,父母永远有绝对的操控权,而孩子永远只能被操控。现在,我长大成人,童年的积郁带来的副作用也深深地烙进了我的性格中,我讨厌它,却甩不掉它——有些自卑,患得患失,些许的冷漠,不敢表达情感。既定的性格是你自己的命运,我不会怨谁,我只是奢望如果能再做一次小孩,可不可以不再让我那么痛。

    所以,当我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希望他不必再受那些无意义的委屈,不要再那么痛。所以我会鼓励他表达,我会说给他听:宝贝,妈妈爱你;做给他看,将哭泣的他搂进怀里轻轻抚摩;当他做错事,我会以平和的情绪引导他,让他有充分的安全感;对他提出的任何要求,在不涉及原则问题时,我都会尽量满足;我给他最少的约束,周末的时间,他完全自由支配,我不送他上任何培优班;平时,他想约谁来家里玩都可以,怎么玩我也不干涉。所以,当孩子表现出那份从容、淡定、自信、快乐、满足时,我会想哭,为自己曾经给予他的那份豁达、慈爱、温暖、自由、平和而感动。

    有人说,你是心理咨询师,你的孩子当然会非常优秀。我说,不是的,我只是以曾经的小小孩身份来做母亲,想孩子之所想,解孩子之所难。我认为,一个好母亲的最高境界是让自己重新蹲下,回到孩子的世界。

    在本书40多个个案中,我以一名咨询师的身份出现,这其实只是表象,我真正的视角是一位母亲。可以说,一个好的母亲就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因为她学会了从别人的视角来看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教育问题都源于家长和孩子的视角不同,家长用心良苦“教育”,孩子满腹牢骚“抗议”;家长越是努力想当一个好的“教育者”,孩子受到的伤害往往越深。比如,药家鑫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父亲对他的要求几乎苛刻,不允许出错,凡事要求尽善尽美;母亲逼他每天练琴,经常打他,甚至拿皮带抽,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这让他心里积攒了太多的愤怒情绪。他拔刀刺向受害人,而且连扎8刀,可以说,这其实是一种替代行为,是在发泄内心极度的不满和痛苦,是在向父母抗议。

     在本书的个案中,几乎每个家长都是非常用心地在做父母,但是由于不懂孩子,或者不愿意去懂孩子,最后的结果不仅是教育不成功,亲子关系也搞得一团糟。一筹莫展的家长寄希望于心理咨询师能帮他们解救“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跪地相求。事实上,心理咨询的实质只是“懂得”和“跟随”,父母完全可以做孩子最好的咨询师。只要用心去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那么不可理喻。所谓教育,我认为,只有在“懂得”的基础上,你才能去引导,否则,和孩子的意愿背道而驰,那就是残害孩子。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握住孩子的小手,说一声:“宝贝,请放心,我们懂你的!”,那么,孩子的内心将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有这种内在力量作支撑,孩子的成长将会一路绿灯!

    明天 

  孩子究竟要什么?本文为《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的部分节选,希望对您了解孩子心理提供小小的帮助。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