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拳头更有效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新闻受到各媒体的关注。李阳坦陈,自己有一段非常灰暗的童年,父母经常打骂他,他变得十分内向、胆小、自卑,这也影响了他的处世态度,遇到不好的事情就会发怒,当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只有动拳头。一位做生意的爸爸看到这个新闻,触动很大,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经常打孩子,这会不会影响的成长?
虎爸的担忧:
我做家电维修生意20多年,这是个小生意,特别辛苦,一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自己读书少,只能赚辛苦钱,就希望儿子多读书,将来能轻松赚钱、过高质量的生活。所以,从小,我就对成成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学习上,一定不能落后。偏偏成成贪玩,一有时间就看电视或玩游戏,作业忘在脑后。我没时间给他讲那么多道理,只能靠打骂,希望他能吸取教训。打的多了,他的确变得规矩多了,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不过,成绩好像还是很差,老师说他上课老走神。还有,他越来越怕我,看见我,就低头不吭声。我不喜欢他这么老实巴交的样子,这样子长大了肯定会受人欺负。我逼他出去玩,没想到,他在外面又惹祸,因为一点点小事,和朋友发生争执,将人家胳膊扭断了,我们赔了3000块钱,还给人家陪了不少笑脸,也影响了我的生意。为此,我非常恼怒,对成成又是一顿暴打。有人说,老是这样打孩子,会将孩子打废的;可是,不打的话,他就不听话,那更成不了器。
咨询手记:
1、别伤了孩子的自尊
前段时间,狼爸虎妈被炒得火热,他们培养了成绩卓越的孩子,这种严厉管教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然而,李阳的家暴新闻又给了狼爸虎妈重重的一击。
李阳说,他三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父母,和父母没有任何亲近的感觉;当时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因为戴着“臭老九”的帽子,情绪很坏,经常打骂李阳,“你这个笨蛋”“将来掏大粪去!”这样的话让李阳的自尊受到很大打击。李阳说,一直到现在,他都无法将“爸爸”“妈妈”两个字叫出口。
显然,灰暗的童年经历给李阳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这使得成年后的他仍然缺乏爱的能力,不愿意和妻子作更多的情感沟通,当发生矛盾时,只能用拳头来解决;另外,他的自卑也无法容忍任何人挑战他的尊严,妻子的抱怨和叫嚣令他恐慌,于是他用强硬的方式来自卫,以掩饰内心的脆弱。
从心理学上讲,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爱的缺失。有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乏爱,那长大后,他的人格就会出现亚健康状况,会表现封闭、内向、自私、敏感、多疑等症状,如果不幸又遇到人生风浪,那他可能就会缓不过劲来,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本个案中的虎爸,生意忙碌,陪孩子的时间少,给孩子的爱非常有限,他动不动就用打骂解决问题,这肯定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孩子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这也是从老爸那时学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说,爱,就是我们生命成长中最基本的营养。但是,很多父母常常会在无意中克扣孩子的“营养”。比如,长时间的远离孩子或者疏远孩子,孩子见父母一面都觉得很难,如何能感受父母的爱?或者,对孩子肆意打骂,言语犀利:“生了你真是倒了八辈子倒霉!”“你像头笨猪!或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你一定要听我的!”“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或者,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滚一边去!别烦我!”“不要让我再看到你!”这些言行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的感觉到就是:父母不喜欢我,我是坏小孩,没人爱。
2、爱比拳头更有效
爱是启动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爱的缺失会使孩子的人格出现偏差,而且难以弥补。所以,如果要帮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那就不要犹豫,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吧。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一是要给予温柔的陪伴。一位父亲带儿子去钓鱼,整天一无所获,回来后,他在日记中写道:“跟儿子去钓鱼,没有一条鱼上钩,整天都浪费了。”几年后,他翻一只大皮箱时,在箱底发现了儿子的日记,他打开日记本,读到了儿子对钓鱼的记录:“今年,和爸爸一起去钓鱼,没有钓到一条鱼。和爸爸一起过了一整天,真开心啊,这是我一生最棒的一天!”
中国调查网一项调查显示,42.6%的家长下班时,孩子已经睡觉;32.6%的家长从不陪孩子聊天,33.1%的家长很少陪孩子聊天;27.9%的家长从不陪孩子出去玩,经常陪孩子玩的只有24.6%。
从心理学上讲,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所以,父母即使再忙、再累,都要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就在他身边,这是让他最安心的事。
二是爱的表达和身体接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对情感的表达比较内敛,不愿意说出来,更不愿意做出来。2011年春晚,一曲《爱我就抱抱我》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妈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 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抱抱我,陪陪我、亲亲我、夸夸我,抱抱我。。。。。。”孩子的需求其实很简单:爸爸妈妈的怀抱和赞赏的语言。所以,请你一定要不要吝啬自己的双臂和语言。当然,这并不说你不能批评他,只是要记得:在对他进行了严厉惩罚后,一定要将他抱在怀里,告诉他: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三是无条件的接受孩子。你的孩子也许并不如别的孩子那样漂亮、聪明;他不爱说话,不合群;他反应慢,成绩老是排在后面。。。。孩子的表现可能与你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远,作为父母,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为爱孩子不是爱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当你以宽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当他不必因为担心无法满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压力时,他就能感受到你的爱,这些爱会赋予他力量,足以让他获得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策略和技巧。
四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别将焦虑转嫁给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你发泄情绪的替代品。当你向他发脾气时,孩子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他因此会自责和自卑,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他就会迷失。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让其蔓延。当你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心情不好,你出去玩一会儿吧!”或者“我现在发脾气和你无关,你继续做自己的事吧!”这就立了一条界线,是对孩子的保护。
爱比拳头更为效
从心理学上讲,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爱的缺失。有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乏爱,那长大后,他的人格就会出现亚健康状况。
可以说,爱,就是我们生命成长中最基本的营养。但是,很多父母常常会在无意中克扣孩子的“营养”。
孩子的表现可能与你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远,作为父母,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为爱孩子不是爱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当你以宽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当他不必因为担心无法满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压力时,他就能感受到你的爱,这些爱会赋予他力量,足以让他获得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策略和技巧。
父母为什么伤害孩子
广州云浮一位父亲用开水烫伤7岁女儿,全身烧伤面积达85%;海南儋州一名7岁女童被父亲虐待毒打,导致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造成脑积水;广东东莞一名4岁女孩被父亲强行用头撞墙,当场死亡。。。。。最近频繁发生的亲生父母虐童的事件令人深思。虎毒不食子,没有父母不心疼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他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孩子下毒手?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这种肉体上的直接伤害并不十分普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去年,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在网上非常火爆,小组成员过万,大家争相声讨父母的“罪行”。小组成员大多是80后年轻人,有些言词不免过激,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给他们造成的心灵伤害。
父母本想给孩子一枝玫瑰,却让刺伤了孩子。这其中有什么心理原因呢?
原因之一:内在关系的投射
8岁的小兵对爸爸又爱又怕,爸爸心情好时,会带他去钓鱼,给他做木头手枪,陪他玩变形金刚。但是,爸爸爱生气,一生气就拿小兵出气,骂他是“畜牲”,用鞋底抽他屁股。所以,小兵见到爸爸总是很紧张,生怕哪句话不对,哪件事没做好,又惹爸爸生气。
小兵的爸爸是行政干部,他也自知打骂孩子不对,但就是忍不住。在他的记忆里,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个暴君,爱摔东西,爱打老婆孩子,特别是喝酒后,家里总是一片狼藉。为了逃避父亲的暴力,他经常躲到同学家里,偶尔做了坏事,那就更不敢回家了,连跳进河里一死了之的心都有。从小受过皮肉之苦,他深知其味,当了爸爸后,尽量对孩子温柔一些,可是心情不好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像只有大吼几声或者拳打脚踢一番才能排解。
心理师分析:
父母也曾经是孩子,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是不和谐的关系;而当他成为父母后,那些不和谐关系下没有理顺的情绪很自然的要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人说,暴力具有遗传性,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真正遗传的是“关系”。棍棒底下成长的孩子,内心埋藏的愤怒情绪无法得到释放,成年后,一点点小事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弱小、无助的孩子身上。另外,面对问题,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除了暴力,别无他法,因为他们从小父母那里学会了这种方式。
原因之二:焦虑的转移
小雅发现,妈妈对她越来越严厉了,规定:每天的作业错误超过两个,那就要打手掌;每次考试如果低于95分,那就“一个星期不准出去玩,两个星期不能看电视”。小雅遇到难题不会做,妈妈就会生气地骂:“笨猪!死脑筋!”“我怎么生出你这么没用的孩子!”妈妈还经常翻她的书包。上次,发现一本漫画书,小雅说是找同学借的,妈妈不管,当即将它撕掉,说:“这些闲书统统不许看。”小雅委屈的眼泪在眼眶直打转。
其实,妈妈也有苦衷。去年年底,她参加了大学同学聚会,十多年不见,同学们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官的当官,发财的发财,出国的出国,好不风光。而小雅妈妈却15年如一日,一直在一家小单位做档案员,估计再过20年,她也仍然如此。看着大家觥筹交错,谈笑风声,她坐在角落里,黯自神伤。分别时,大家相约,10年后,我们再相聚,这让小雅妈妈心里升腾起希望:10年后,如果小雅能考上哈佛、剑桥大学,作为母亲的她,会是多么荣耀!对,一定要让女儿争气,让她给自己争脸面,让大家看看当年的佼佼者绝不平庸!于是,她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女儿学习的关注上,因为,女儿就是她全部的希望。
心理师分析: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个人都铆足了劲要抢占制高点。但事实又往往并不如意,于是,自己逃避竞争带来的挫败感,将“赢”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将孩子成了他的赌注。事实证明,在现实生活中挫败感越强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就越苛刻,因为孩子是他竞争的主要甚至唯一筹码。
原因之三:自我保护
34岁的郑静刚刚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来参观的人挤满了整个大厅,有十多幅画被当场买走。有记者采访郑静:“你是不是从小就显露绘画的天赋?”“父母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你这种才能?”郑静笑而不答,眼角却渗出点点泪光。
在郑静的记忆里,童年是孤独且无助的。郑静从小喜欢画画,但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父亲却经常笑话她:“你画的小鸡是外星鸡吧,好一个怪物!”“这是小狗吗?太恐怖了!”郑静眼里噙着泪,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画得更好。当郑静拿出“更好”的作品给父亲看时,父亲却当着众多亲友的面,说:“如果将来有人肯买你的画,我愿意倒给他送烟送酒。”10岁的郑静恨不得钻到地里去。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好,郑静被送到姑妈家寄养。姑妈鼓励郑静画画,她在这方面的才能才得以发展。长大后,郑静才从姑妈那里得知,父亲也曾考上一所美术学院,因为家里穷,爷爷坚决阻止他去求学。父亲心灰意冷,从此断了这个念头。郑静30岁那年,父亲写信祝贺他三十而立,并坦诚:“小静,对不起,爸爸曾经非常自私,害怕你在绘画方面超过我,害怕你质问我为何一事无成……”郑静终于明白了父亲的心病和无奈。
心理师分析:
父母害怕孩子超越自己?这话听起来像无稽之谈,但这确是很多病态父母的真实心理。他们的言行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督促孩子要争先创优,另一方面又拼命地诋毁他。当孩子表现不错时,父母给他泼冷水;当孩子做得很差时,父母说“你就这水平“;有时候,孩子刚刚有点自信,父母便赶快给它打掉。父母其实是在同自己的无能做斗争,他需要在孩子面前永远保持一种“我比你优越”的姿态。为了让自己显得有能力,就让别人感到无能,父母和孩子开展了一场无形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注定了父母赢、孩子输。
原因之四:证明自我价值
故事:12岁的涛涛现在非常害怕回家,一到家里,就感觉自己成囚犯。
三年前,爸爸抛弃了他们母子,妈妈抱紧涛涛,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妈妈争口气!”有家里的两套房子作经济后盾,妈妈辞去工作,专心在家里“培养”儿子。妈妈对涛涛的管理非常严格,每一分钟干什么都有详细的的规定:吃饭不能超过一刻钟,洗澡不能超过5分钟,做作业如果走神,那要敲脑袋。涛涛的神经每时每刻都绷得紧紧的。有一次,妈妈买回一大摞试卷,要求涛涛每天晚上做两张,涛涛抗议,妈妈生气地打了他一耳光,涛涛仍然倔强:“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妈妈急了,一头向墙撞去,边撞边哭:“我现在就剩下你了,连你都不听我的,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涛涛吓坏了,忙抱住妈妈说:“我一定听话!一定听话!”
分析:每个人都渴望在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愿望常常会遭到重创,于是,有的父母便将 “父母”职责作为体现价值的主要渠道,以独断专行、控制、耍孩子气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会想:“连孩子都不听我的,我还有有什么价值?”“孩子都敢和我顶嘴了,我在他眼里算什么?”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出现,父母对孩子发号施令,孩子如不服从,则大发雷霆,棍棒“侍候”, 通过行使家长特权来体现自己的地位。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人生的全部价值就是抚养孩子,如果不做好这件事,那自己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通过无孔不入的控制,证明自己随时被需要、随时有价值。
总结:我们无意谴责父母,毕竟,他们也曾是父母的孩子,是受害者;毕竟,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对孩子的伤害也是无意中犯下的错。
但是,这些错又的的确确伤害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了很多痛苦。那么,父母怎样避免这一点呢?
第一,学会自我成长。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创伤,这些创伤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影响我们的言行。纵容自己的“病毒”传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父母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正视自己内心的创伤,尽量自我疗伤,争取展现给孩子的是一个有着健康人格、健康心态的人。
第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那些伤害孩子的言行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当你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时,你就会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实实在在地让孩子感受到:你和他站在一起,你是无条件地爱他,你不会伤害他。
第三,加强夫妻沟通。孩子经常作为替罪羊,代替父母一方受到另一方的攻击、责备、控制。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你们好好相爱。”当然,并不是每对父母都一定都做到心心相印,毕竟,感情是比较私人化的一个问题,但是,至少,俩人要做到良好沟通,有什么话有什么事直接表达,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羊。
温馨提示:父母也曾经是孩子,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是不和谐的关系;而当他成为父母后,那些不和谐关系下没有理顺的情绪很自然的要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人说,暴力具有遗传性,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真正遗传的是“关系”。棍棒底下成长的孩子,内心埋藏的愤怒情绪无法得到释放,成年后,一点点小事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弱小、无助的孩子身上。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那些伤害孩子的言行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当你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时,你就会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