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分教诲七分等待

http://www.sina.com.cn    大众网 

  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如何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妨听听专家们如何作答。

  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

  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问:前一阶段有人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新概念,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呢?

  关鸿羽: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教育必须讲究辩证法,不能提极端的口号。我赞成多赏识、多表扬、多鼓励,但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而是综合教育的结果,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身教、家庭环境、教育方法,而这方法中有表扬也有批评。无原则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以至于不适应将来的社会。

  问:也就是说,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给以必要的教育甚至惩罚?

  关鸿羽:对,也就是负强化。一个没有受过批评和委屈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负面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什么是不能做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相近的思想相吸

  相反的思想相斥

  问:家长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往往具有很深的代沟与隔膜,在思想上不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办法?

  关鸿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是当家长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他们变成个“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往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好得多。

  问:父母由于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而提出过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否也可以用您的“阶梯理论”来化解?

  关鸿羽:不错。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观点离孩子很远,不容易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和孩子相近,孩子自然容易接受。因此,家长要先降低标准,找到与孩子相近的地方进行疏导。这就如同上台阶,你想把孩子拉上台阶,你先要走下去,贴近孩子之后再把他拉上来。如果你和孩子相距甚远,孩子往往很难向你靠拢。

  谨防“阴盛阳衰”

  强化“男性教育”

  问:现如今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妻子,自己却躲清闲。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有的是脾气不好,和孩子生不起气;有的则是干脆懒得管,觉得妻子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天经地义。您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

  关鸿羽: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一定要防止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我曾经搞过一个调查,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自古“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要一致,双方都主动教育子女,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都很上心,才不敢钻空子。

  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淡化教育痕迹

  做到不教而教

  问:家长们总是期待着教诲能够立竿见影,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否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呢?

  关鸿羽:家长要切记“三分教诲,七分等待”。三分教诲,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反而不好。七分等待,是指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急躁,便会与孩子产生矛盾。教育有时需要等待,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甚至需要走些弯路,摔几个跟头。孩子成人成才,更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有耐心,谈话后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要让孩子回去想一想。当时马上表态、认错往往是假的。经过思想的矛盾斗争,才会有真正的认识。

  问:“不教而教”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您提出来的,您是否可以详细阐述一下这一概念?

  关鸿羽:这正是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批评斥责,不是强制惩罚,而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不教而教,就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策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