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姑娘是个“假小子”
小剑的妈妈——
我家小剑11岁。小剑是女孩子,为什么取一个男孩子的名字?这是她爸爸的意思。她爸爸是军官,小剑出生之前,他特别希望是一个男孩子,而且将名字也想好了,希望他具有像剑一样刚直不阿、爽快利落的性格。孩子生出来是女孩,他爸说,还是叫小剑吧,但愿她的人生像剑兰一样郁郁葱葱。
虽然有些天不遂人愿,但我们对小剑的爱并没有因此而打折扣。我们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认为,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女孩子不能太娇弱,必须和男孩子一样,凭自己的能力打拼天地。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对小剑从小做一些锻炼胆识、磨练意志的教育。比如,带她到新兵训练营参观,玩激流勇进、打野仗等游戏。
正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小剑越来越像一个“假小子”。她从来不玩布娃娃和卡通玩具,可是一看到玩具堆里的车啦、枪啦、炮啦、机器人啦,她就来了兴趣。她最喜欢玩的游戏是用各种玩具车、玩具枪布置战场。她的玩伴也都是男孩子,有的女孩子想和她玩,她摆摆手,说:“去,去,去,小女生爱哭鼻子,没意思!”小剑说这话可不是“显摆”,她自己真的很坚强,很少掉泪。
有一次,她趁我不注意,自己去提热水瓶,水瓶翻倒,她“哇哇”大叫。我迅速将她送往医院。她的整个左脚背都起泡了。护士在给她清洗、上药的时候,她的小眉头皱成了一团。我问她疼吗,她点点头,可硬是没有掉一滴泪。
小剑的表现让她爸爸很高兴,他常常将她举过头顶,自豪地说:“你比男孩子还要棒!”
感觉到小剑的“假小子”性格有些不妥是在她10岁生日时。那天,我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公主裙和一只精致的发饰。小剑却执意要穿她平时穿惯了的迷彩服,并自作主张将发饰地送给女同学,还甩了甩她那一头利落的运动发型,说:“我这一生都不需要这个东西。”生日宴会上,小剑的几位女同学纷纷上台,莺歌燕舞,祝小剑生日快乐。轮到“小寿星”表演了,小剑三步并作两步地跨上台,先给大家作个辑,然后摆开架势,操了一套不知从哪儿学来的什么武术招式。一位好友笑着对我说:“你家小剑真是投错了胎。“虽然别人并无贬损之意,但我却感觉很尴尬。
要切蛋糕了。我正要操刀,有人提议,让女孩子们自己来吧。看着小剑笨拙的样子,我心里揣了一把汗。果然,小剑侍弄了好半天,蛋糕仍然没有切好,可她的衣袖上已沾上了五颜六色的奶油。而另一个女孩子,切出来的蛋糕平平整整,蛋糕上的一朵奶油小花完好无损。她将“小花”恭恭敬敬地呈给我,说:“谢谢阿姨。愿阿姨像花儿一样永远美丽!”我抬头看小剑,小剑正和几位男同学嬉闹着用奶油互涂大花脸。那一刻,我真是既感动又难过,心想:都是女孩子,人家怎么如此细心、细致,我家女孩子却这样大大咧咧。
后来,我和小剑她爸说起这事,我说,小剑毕竟是女孩子,女孩子应该有女孩子的样子,如果老是一幅“假小子”形象,将来可能会在社会上“碰壁”。
她爸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论学习、论能力,小剑在同龄人中都出类拔萃,我没必要为她的未来担心;而且,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性格,小剑的性格正是她的特色,没必要强行改变;再说,现在这都什么年代了,天天在喊男女平等,怎么还有将女孩子的形象模式化?
我有意观察周围的女孩子,我发现像小剑这种“假小子”性格的女孩还真不少,而家长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莫衷一是,有赞同的,有担忧的,也有人觉得无所谓,顺其自然。
孩子的成长是不能马虎的,我希望专家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咨询手记:
1、为什么会性别错位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有不少孩子出现了性别错位的状况。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样娇弱、胆小,女孩子像男孩子一样鲁莽、粗糙。甚至,有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在鼓吹和倡导要实行“中性化”教育,模糊性别,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这其实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误解。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权利上的一种社会准则。培养孩子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性别属性和差异。孩子性别角色错位将会极大地影响他(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孩子才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另外,一些幼时便产生性别角色紊乱的人,内心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冲突,形成内外不平衡的压力,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所以说,小剑妈妈对小剑的“假小子“性格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造成孩子性别错位状况的原因除了人们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误导之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单亲家庭里或者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孩子不得不长时间和父亲或母亲生活,由于缺乏母性的温柔细心或父亲果断勇敢等方面因素,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就会有缺陷。在父母不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也可能将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比如,母亲经常在儿子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那么,儿子就会形成强烈的爱憎分明,认为母亲是对的,是好的,父亲是错的,是坏的,进而扩大到以为女人是可敬的,男人都是坏东西,他因此会否认自己的性别,模仿女性的行为。
另外,学校的教师性别失衡(女教师多,男教师凤毛麟角)的问题也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而且,多数学校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这也是对孩子的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很多男孩子因此被“驯化”为内向、文静、听话、乖巧的“小女生”。
这些在无意识中给孩子带来的性别角色错位的问题也应该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给予孩子正确的性别教育
加强孩子的性别教育并不是将性别角色模式化,让女孩子穿红戴绿,说话细声细语,走路碎步摇曳,也不是让要求男孩子一定要勇猛高大,大大咧咧,而是要培养女孩子细致、细腻、温柔、贤淑的品德,培养男孩子勇敢、刚毅、果断的品德。家长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孩子尽早完成性别认同,定位好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一是要对孩子的性别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第二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在观察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试着运用。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妈妈习惯大大咧咧地说话做事,都要在孩子面前有意克服。
对于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选择身边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以使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是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当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让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应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小剑虽然现在是男孩子性格,但妈妈也不必太着急,可以适当作一些引导,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童话故事来培养小剑细腻的情感;父亲可以经常在小剑面前肯定和赞赏母亲的女性特质,如“妈妈多细致,给你织的毛衣多好看”“妈妈真会关心人”等等,妈妈就会成为小剑学习的榜样;另外,父母对小剑目前的男孩子行为也不能一律否定、喝斥,避免让她产生紧张和犯罪感。
小剑父母的家庭作业:
1、有意识地培养她的女性品质。引导小剑多看、多听情感表达丰富的图书、儿童剧,多参与一些培养细心、耐心品德的游戏,如折纸、穿珠、描画等。
2、向妈妈学习做女人。妈妈向小剑展示的女性的温柔、细胞、慈爱、善解人意的优良品德将会给小剑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爸爸要引导小剑认同妈妈这个榜样。
3、对小剑已经形成的男孩子性格,不能一味地否认和棒喝,引导小剑发扬其坚强、勇敢、创新的品质,摒弃其粗糙、鲁莽、草率的坏习惯,强化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
温馨提示:
造成孩子性别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观念上的误导。有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由于观念上的偏离,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意模糊性别角色,实行“中性化”教育。
2.家庭环境影响。在单亲家庭或不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健康、完整的性别角色引导,性别认同容易出现偏差。
3.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和教育的模式化往往会误导孩子。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另外,一些幼时便产生性别角色紊乱的人,内心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冲突,形成内外不平衡的压力,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