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半以上家庭从未开展性教育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面对5岁女儿问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吴洁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性,在中国一直是个很敏感、隐讳的词,而所谓的儿童性教育,更是让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羞于启齿。中国社科院教授陈一筠发表的调查报告称,目前中国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龄化趋势越演越烈,未成年手术患者比例达到40%到50%。在广西南宁甚至发现有9岁少女堕胎的案例,而表示对此负责的是一个13岁男孩。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让人反思。

  一半以上家庭从未开展性教育

  过早习惯性教育,是好是坏

  虽然很多性教育或心理学的专家都表示,父母应该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但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的家长对于性教育仍属于羞答答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通过走访有子女家庭和街头调查发现,海南省海口市儿童性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海口市有子女家庭中有一半以上从未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偶尔对孩子开展性教育的家庭约占受访者的四成,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会有意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家住龙昆南昌茂花园的黄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儿子已经4岁半,平时自己和妻子都会有意识地让他意识到男女有别,比如不能和妈妈同时使用卫生间、共浴,不能穿戴女孩的衣服和首饰等。有时,夫妻俩在逛书店时还会选择性地购买适合6岁以下儿童阅读的性教育画册。黄先生说:“这个选择主要是要有教育目的,但又不能太露骨。”

  吴洁是一个5岁女孩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家里几乎从来不会对孩子讲关于性的问题,甚至和女儿一起看电视时,看到了亲热镜头也会有意识地换台。吴洁两口子觉得,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和了解性知识,并不是一件好事。

  记者发现,在从未或很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受访者中,他们普遍对“性”这个字眼很是忌讳,自然而然地对性教育也是敬而远之。很多家长的共同担心是:“过早或过多地开展性教育,对孩子是好是坏呢?”

  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有疑问,如何回答

  就家长们对儿童性教育的担忧,记者咨询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程毅君和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黎志灵。程毅君是海口明心心理咨询网的创始人,在家庭亲子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颇有心得。黎志灵于1999年开始在海南师范大学开班讲授《性科学概论》,受到许多大学生好评。

  “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两位专家认为,目前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性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程毅君说,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家长普遍不愿提及性教育,认为这是不能讲的,是可耻的事,而孩子也会从父母的态度中感觉到性是不好的。

  黎志灵认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缺失,一方面体现在家庭,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校,两者都很少开展性教育。黎志灵说,目前家长们存在的三个误区影响了其作为首任老师的职责:一是很多人认为提前进行性教育很危险,怕激发孩子对性的好奇;二是认为性是天性,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地会懂;三是父母想教,但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无从教起。当初,黎志灵设立《性科学概论》这样一门课程,正是因为发现很多大学生并未接触过完整的性教育。

  程毅君也说,虽然有部分家长认为性教育会造成性刺激,性知识的传授反而会诱发儿童出现性心理早熟等问题。但纵观世界各国的性教育情况,尽管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开展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性教育开展较早的瑞典,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内容和体系,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性教育不会诱发性问题。

  美国雷婉医师曾说:“性教育的文字与猥亵的文字是有着一大段距离的。猥亵的文字是诉诸情欲的故作不必要的动情描写。性教育的文字是诉诸理智的,是客观的、冷静的,只把你所必须知道的科学的事实告诉你。读了性教育的文字使人沉静而清醒,知道应取的态度和该走的方向。”

  程毅君也提醒家长,要把握好性教育的“度”,这就需要坚持一个原则———性教育要以孩子为主体,大人不要想当然地灌输和教训,而是理解孩子想知道的,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的方式更有积极作用。程毅君说:“性教育在幼儿时期应该有问必答、点到即止。家长的态度比回答的内容更重要,拒绝回答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恶劣态度。”

  中小学开展性教育几乎为零

  性教育缺失,有何影响

  2010年7月间,海南一所大学的一位毕业生王文员成了火爆网络的红人,他被人称为“撕证哥”。王文员在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专程坐车到北京,在国家教育部门口撕了大学毕业证、学位证和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证明。他说,愤然撕证是为了抨击中国“零性教育”、“分流教育”之弊端,为生不如死的青春记忆画个句号,唤醒人们对无性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反思。

  “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和目前的性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海南医学院社科部心理教研室教授岳筱雯分析说。

  性教育在西方国家很早就被提出并付诸实施,但在我国性教育的现状却很令人无奈,目前的中小学开展性教育的几乎为零。采访中,海口个别学校负责人表示对于开展性教育的顾虑重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家长们是否认同。还有中学生向记者反映,一些学校的生理卫生课甚至是从来不上或是跳过相关章节。

  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性教育的忽视,或许正是孩子生理或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程毅君说,平时接到的咨询中关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的话题挺多。现在的物质经济条件较好,一些女孩到了五六年级就来月经,一些男孩十来岁时开始藏妈妈的内衣、丝袜等。而家长一般都是到了孩子表现出具体行为时,才能注意到,这正是平时性教育缺失的一种表现。

  性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孩子行为异常,如何纠正

  采访中发现,一些家长在告诉孩子男女有别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不敢说出生殖器的名称,多数用“小鸡鸡”代替阴茎,用“小房子”代替子宫,用“小咪咪”代替乳房,基本上没有家长能够坦然地对孩子说出“阴道”、“阴茎”这类词语。

  对此,专家表示准确而坦然地说出生殖器正确的名称是很重要的,这会让孩子认为,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和能够准确地说出眼睛、鼻子、耳朵一样,说明人的生殖器官和其他器官是一样的。如果遮遮掩掩,反而会强化孩子对生殖器官过多的关注,而那些别称,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对生殖器官的错误认识。

  比如很多人喜欢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总是对孩子说“吃饭饭”,“睡觉觉”之类的词语。待孩子长大了,这些词语就不适用了,孩子要重新学习“吃饭”、“睡觉”的表述。其实这么教孩子完全是多余的,孩子的理解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很多。所以,“如果你想对孩子进行一些知识的教育,那就一定要使用准确的语言”。

  在一些家长看来,在孩子小时候带他(她)进入异性公厕,似乎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给小男孩穿裙子之类。在专家看来,这些行为都不可取。“父母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对性的自我认识,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所以,程毅君在采访中表示,家长平时应注意纠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家长如果在生活中发现孩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行为,如喜欢抱着妈妈的乳房、枕头、内衣睡觉等,或有的儿童自觉不自觉地触摸自己的外生殖器,喜欢看同伴洗澡或入厕,甚至裸露自己的阴部时,父母应以物品或活动及时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或者以其他合理化的解释自然坦率、实事求是地说服儿童,帮助其逐步纠正不良习惯。程毅君提醒说:“因为这些行为一旦形成,有的发展成为生活习惯,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与同伴的正常交往极为不利。”

  不同年龄段教育内容不同

  如何因时施教、因材施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认识应该提高,对孩子的性教育也是一种亲子教育。”黎志灵认为,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意义重大,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性教育的良好开端,孩子应该懂得卫生保健知识,还应掌握相应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黎志灵建议家长平时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性教育的方法,应当清楚在什么年龄阶段要进行怎样的性教育。

  程毅君也对家长提出了分段建议。首先,对于幼儿家庭的性教育来说,家长应采用一些简单的图画,但内容不应超前。国外的一些教材过于超前,容易造成弊大于利的结果。

  而青春期前这一阶段,孩子的求知探索欲非常强,家长可买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书籍让孩子阅读。当孩子有问题愿意与家长探讨时,家长可参与讨论但不应作过多剖析。

  对于青春期的性教育,家长应侧重于对孩子自身的保护。因为之前两个阶段家长的态度已经为孩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让孩子可以坦然面对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避免产生思想负担与恐慌情绪,以免影响学习和生活。

  从专家的建议中,家长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为了孩子的现在和将来,父母必须及早走出性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儿童性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儿童的性心理需要,开展科学、适当、有效的性健康教育。

  延伸阅读 五期性教育

  性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因此又被叫做“五期性教育”,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教导内容。

  婴儿期性教育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可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

  幼儿期性教育应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例如鼓励男孩子勇敢坚强,鼓励女孩子温柔甜美、爱清洁等等。

  儿童期性教育从6岁起到10岁以前。此时要教给孩子性卫生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同时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鼓励孩子的独立倾向,要求孩子要男女有别。

  少年期性教育内容主要为,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经期卫生知识,男女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初步的婚恋道德原则等。

  青年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夫妻生活知识,子女教育知识,家庭经济知识,为建立家庭做好准备。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