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不同质地的物品
目的:让孩子对不同质地的物体有触觉经验。
方法:把丝绸、棉布、毛绒等柔软的布包裹在哗铃棒的把手上,或找一些丝绸、棉布、毛绒等做的玩具,在孩子清醒时分别把它们放在孩子的手心让孩子摸一摸。特别是出生后半个月,孩子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清醒时间变长,有机会和孩子做一做“摸不同质地的物品”的游戏。你可以同时低声跟孩子说话:“这是丝绸做的小娃娃,来摸一摸,有点平平的、光滑滑的、凉凉的。这是棉布做的小绣球,来摸一摸,有点粗糙、有点厚。这是毛茸茸的小猫咪,来摸一摸,软软的、暖暖的,摸起来很舒服。”
爱心提示:手能做各种动作,还具有触觉识别功能。对物品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的认识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对音乐和语言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耳朵听,你不用看,不用听,只要你用手接触到物体,触摸一下就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粗细、厚薄、冷暖、大小、长短、轻重等特性,这就是触觉的识别功能。孩子一出生就要认识和适应新环境。孩子出生后,第一个“醒”过来的感觉就是触觉,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就是通过触觉来完成的本能活动。除了触觉识别功能外,还有触觉防御功能,触觉防御能力可以让孩子了解环境的安危。当孩子感觉到不适和危险时,就会啼哭,引起妈妈的注意,进而保护自己。在我们的皮肤、口腔、舌头上都布满了末梢神经,这些末梢神经就是触觉接收器。皮肤是我们最大的触觉器官,皮肤上有无数的神经细胞,而人的手指上的皮肤神经末梢最丰富,因此,我们的手特别是手指上有非常强的触觉能力,而此游戏就是为发展孩子手的触觉能力而设计的。
据科学研究发现,触觉系统比其他的感觉神经发展得早,当胎儿在母体子宫内10周大的时候就开始发展。胎儿会借着吸吮拇指来感受触觉刺激,如果妈妈抚摩腹部,胎儿也能感觉到,然后伸伸胳膊、踢踢腿来回应妈妈的问候。孩子在出生时自然分娩,经过产道的挤压,在成长过程中吸吮妈妈的乳头、受到妈妈的爱抚和拥抱,和同伴玩耍游戏,这些都是很好的触觉刺激经验和学习,可促进触觉功能的发展。但如果孩子是剖宫产、人工喂养,缺少妈妈的拥抱和爱抚,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玩耍游戏的机会,活动过少,都可能造成孩子触觉障碍。触觉障碍对孩子的操作能力、情绪状态,甚至于人际关系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有触觉功能障碍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的环境、爱吃手、爱哭、爱玩生殖器等。在长大后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好动、注意力分散、情绪不安、固执不听话等。因此,要从小注意孩子触觉功能的培养,特别是剖宫产的孩子,要多进行一些与触觉相关的游戏,防止孩子出现触觉功能障碍而导致智商和情商发育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