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

  以现在流行的心理学来解释童年教养和成年后的表现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结论:幼年在爱与自由中长大的人,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我联系自己的例子,也容易得出相同的判断。比如,我所从事的几乎都是需要想象力的工作,我的几次人生选择似乎也与常人不同,我现在的写作更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工作,而我的童年也是相对来说拥有爱与自由的。

  但再推及其他艺术家,似乎不全是这样。譬如画家凡·高,他的童年恰恰是很畸形的,很受压抑。从电影《凡·高之眼》里可以看到,凡·高童年压抑导致的精神错乱倒是很符合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也许正是因为精神错乱解放了压抑的心灵,创造力才爆发出来?

  抛开精神错乱的凡·高,作家卡夫卡算是个“正常人”,甚至正常到谨小慎微的程度。他与父亲关系也非常紧张,个性也非常受压抑,个人生活也呆板单调。但在精神生活上,他却具有超常的活力,他的作品也极具创造力,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也许,童年是否是在“爱与自由”中成长,其影响主要是与个性有关,或者说主要影响情商,影响人际关系,与创造力强弱的关联并不大。但无爱的关系必然体现为控制,控制会压抑生命力,生命力受压抑必然会影响到创造性,因此,在无爱的关系中成长的孩子,成年以后是普遍缺乏主动性,呆板、僵化、不自信的。但为什么缺爱家庭成长起来的人,有的却拥有非凡的创造性?或许这些“缺爱家庭”实际上是有爱的,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对这些问题,我现在仍在困惑中。

  养育是一种关系,儿童在什么样的关系中成长,就继承了那种关系模式,而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感觉和交流。所以,在无爱环境中长大的人,感觉的基调就是冷色的,对世界持否定态度,与人的交流也有很多冲突,以对抗、攻击为主,这些体现的都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但灵魂却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凡·高和卡夫卡,还有更多人的例子都说明,灵魂是一个独立的伟大的存在,世界上唯一不能改变、唯一不会失去的,就是自己的灵魂,当整个人都受到压抑的时候,心灵仍然是独立的,就像课堂上,老师可以管住纪律,却管不住学生的胡思乱想。

  教育只能培养出遵守纪律的人,但那个被管住的人是不是在听讲、听进去了多少,还是只能由他自己决定。这是一种天生的灵性,不属于任何人,是无法培养的。我们总是以狼孩的例子来说明教育的作用——狼孩因为没有从小受教育,所以终身处于蒙昧之中。但狼孩的内心难道没有他的想象和创造?只不过他所想、所做的,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能理解、所能知晓的,他所缺乏的,只是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关系,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认同而已。

  教育可以培养认知能力,比如识字、数学、各种技能,直到各种高级的知识。人可以看到宇宙的深处,但这个“深处”给人的感觉和由此激发的一切心灵活动,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那一瞬间所产生的东西,无论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绝不一样,这就是灵魂,上帝所赐的,每个人天生具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完全独立存在的灵魂,如果不与社会产生联结,就不会被社会认可,对社会来说就没有意义。所以,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建立“关系”。教育无法改造一个人的灵魂,但它可以在灵魂与灵魂之间搭一个桥梁,让这些独立的灵魂组成一个社会。

  比如狼孩,假如他学会了人类的表达方式,就可以将狼世界的感受和认知表达出来,那么无论从科学还是艺术的角度,都可能产生划时代的成果,可惜他没有学会。人对狼孩教育的失败,体现为无法让狼孩融入人类社会,但那个男孩是很好地融入了狼类社会的,作为狼的教育,他是成功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个体融入社会,符合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从而获得社会生活所需的一切,精神也好,物质也好。

  社会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教育也必然是功利的。又所以,每一个真正要突破教育的局限,真正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的价值的人,必须通过自我教育!

  所有伟大人物最关键的那一部分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其实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地在进行选择,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不想要的,就像主妇们推着推车,行进在超市的货架间,随手拿起这个,又拿起那个,看似随意,其实都有目的,每放进推车一样东西,内心都进行了一番复杂的憧憬和计算。

  每个主妇的灵魂不一样,她对生活的憧憬和计算不一样,放进推车里的东西就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一辆自己的推车,他往里面放什么东西,那完全只能靠他自己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