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妈妈,在我高中的时候,无意中说起为我存了个零存整取,说以后我结婚的时候可以用。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家里有余钱可存银行的人不多。那时我也才上高中,“结婚”二字,对我来说是何等的遥远,且可笑。我就没有搭腔。但我内心,一直深深地记着这段话。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有时我也会想,将来鲁鲁会找个怎样的女孩,他又会有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想起当年妈妈的话,不禁泪水盈眶。
父母对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我现在如何对鲁鲁,当年的父母也是一样在对我。所以我说,孩子对父母的报答,再多也只是一点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妈妈一生勤俭,永远都在做事,除了日常琐事,还要种菜、养鸡,闲不下来。哪怕是在年老病重的时候,只要还能坐起来,她也要帮忙择个菜、递个东西、摆个碗筷之类,似乎坐享其成心里就过意不去。
别的女人喜欢逛街、打牌、扎堆闲聊,她似乎都不喜欢,也许家务就是她最大的娱乐,除此之外就是看看书、看看电视,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家就是她最喜乐的场所。这让她和周围人显得不同,但并没有引起敌意,所有人都说她好。她的善良、温驯、通情达理,哪怕是在并不密切的接触中,也仍能给人好感。
她的天性其实是浪漫的。大约在我十八岁那一年,过生日,她送了我一条丝巾,说是生日礼物。我很诧异。因为从来过生日就只是吃碗面条,再加个鸡蛋,没有特别庆贺的。她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也要给你礼物了。”
她也一直尽力把我打扮得好看。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有两件的确良衬衣,粉红色,一件方领,一件圆领,圆领的还在领边绲了一圈花边儿。那是1976年,的确良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金贵,而我小小年纪,居然有两件!那是妈妈托关系买了两块布头,价格比正品便宜很多,尺寸却正好合适,做了这两件衣服。
1976年,我还拥有了一双皮鞋,真正的牛皮,样式是当时非常时尚的丁字鞋。那是父亲暑假带我去昆明旅游,在昆明的大商场里买的。这双鞋一直穿到高中快毕业时,鞋底被彻底磨穿了,我才依依不舍地扔掉。曾经,一位高中同学回忆对我的印象,还特别提到这双鞋和我的手表,说那鞋很洋气,手表却是反着戴的,表面向里,护在手腕内侧,生怕蹭坏了。
确实这样。这块表是1978年我考上刚成立的重点中学时,妈妈给我买的,说住校,需要看时间。表是上海牌。上海的工业品是中国最好的,上海牌就是最大的名牌。这块表花了110多元,当时一个普通人的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元,我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又在三线建设城市,工资标准比较高,但也只有57元,再加一点儿不多的补贴什么的。一块100多元的表,算得上奢侈品了,所以我倍加呵护。
读大学时,班上同学家里寄生活费最多也就是每月15元,我家却是20元。那时候的师范生有国家补助,每月17块5,一些男生甚至就仅靠这17块5度日。我每月额外还有20元,算是同学中的富人。有一年父亲到重庆开会,顺便来学校看我,带我出去吃火锅。父亲让我点菜,我就按平时和同学在一起的消费水平,点了些便宜菜,他却推翻了,很奢侈地点了毛肚、腰片、带鱼等等,一大桌,让我敞开肚子吃个够。
回想起来,我这一生,至少是前半生,有父母呵护的时候,真的没有吃过多少苦。我从来不是一个愤怒的人,我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和善,就因为感到自己幸运,上帝是青睐我的,我没什么可抱怨。从小到大,父母给了我很多,这是我一生幸福的基础。所以我并不相信什么“苦难教育”,我愿意以同样的付出去对待儿子,像父母对我一样,给他很多很多。
幸福可以遗传。孩子的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孩子的命运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从父母那里来的!父母是影响孩子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价值观直接影响命运。
每一个人的幼年时期,由于他自身太脆弱,都必须依赖父母(养育者)才能生存,这使得他与父母结成了天然的依恋关系。依恋质量不仅决定他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还决定着他对父母的价值观的认同。
与父母有着安全的联结的孩子,能够体会到亲密感和安全感,能与父母共享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而这一点对孩子精神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只有和家庭一致,才能融入社会,与社会产生认同,从而远离反社会行为。
所有问题儿童都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可以说,他们的行为问题就是由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引起的。由于与父母的关系存在问题,他们很少内化父母的价值标准,即使服从父母的要求,也只是出于恐惧,当造成恐惧的因素消失,譬如父母不在眼前、管不了他的时候,父母的约束力也随之消失,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孩子便只能到别处去寻找爱,与其他人建立依恋关系。不幸的是,物以类聚,他们所遇到的大多是同样缺乏爱、同样到处寻找爱的人,他们都有同样的心理问题,负能量汇聚在一起,一个孩子很容易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