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平常心

  《有梦想的孩子不寻常》

  在生存竞争过于严酷、生存空间过于逼仄的环境中,人的焦虑感会尤为严重。

  杰克·伦敦在小说《热爱生命》里,写了一个迷途者的故事。这个人独自在荒野挣扎,饥饿、疲劳、孤独、绝望……经历了种种困苦,随时处于生死线上。他身后始终跟着一匹狼,这匹饿狼一直跟着他,就等着他倒下,好把他吃掉。但最终,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杀死了狼。他赢了。

  小说的结尾是,这个人终于回到船上,他安全了,但危机意识并没有马上解除。他吃了很多,胖了很多,不停地吃,吃过之后还到处收集面包,储存起来,以致船舱的各个角落都塞满了面包,虽然都已干瘪,但他还是收集不止。过度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会让一个人对那些已经超出需要的东西仍然孜孜以求。

  我们每天为之而奔忙的,有多少是真正为我们所必需的?我们始终觉得不够,钱不够多,官不够大,孩子不够优秀,那什么时候才够呢?永远不够!当你始终觉得有一匹狼在追着你时,周围的风景再美,你也不可能停下来,看上一眼。

  如果一生都这样,这会是一个多么恐怖而乏味的人生。

  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竞争,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对平庸的不宽容,实际上也是焦虑在作祟。我们的民族还远不是一个自信而豁达的民族,我们这些人,也远不是自信而豁达的人。

  看到一则新闻,在国外,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犯病昏迷时,冷静地报警,救了妈妈一命。妈妈很骄傲,夸她是英雄,说也许将来她能成为一个护士。

  妈妈的话,出自外国人之口,很自然。但假如事情发生在中国,她的妈妈也许同样会夸她是英雄,却不一定愿意她成为护士。

  在中国,大家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做一番大事业,而护士,工作琐碎,却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显赫,难以跻身“大事业”之列。虽然,无论战时还是平时,护士都被称为“白衣天使”“生命的守护神”,是崇高而勇敢的职业。但实际上,护士虽有专属的“南丁格尔奖”,却和“三八”妇女节一样,并不能改变当事者的现实地位。现实中,我们只看重那些被光环笼罩的人物,对普通人、普通职业的伟大熟视无睹,更不能从容享受普通人的快乐。于是,生活充斥着紧张和焦虑,幸福指数大打折扣,和谐社会难以建成,这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和社会的悲哀。

  我们通常所谓的成功,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成功,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这些都有具体的指标,成功与否,一目了然。但内心的愉悦和宁静,却只有自己能够感受,外人难以窥破。难以窥破便无从评价,便处于边缘状态,便不被大众所尊崇。功利性的成功,更容易引起世人的艳羡,也就更容易成为炫耀的资本,受到高度重视。

  痛苦的人往往惊天动地,幸福的人则默默无闻。

  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带来内心的宁静,人可能在与外人的搏斗中获胜,却未必能在自身的对抗中“赢”。有的人甚至输得很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老板、博士、硕士之类的人物自杀、出走、精神失常的消息,这些成功人士、天之骄子并没有因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而获得快乐、获得生命的价值感。难道这也算赢?

  想起鲁鲁有一次说到学校开运动会,他没有报名,因为要班上前十名的同学才有资格报名。我说:“你连前十名都没进,说明你不行。”他笑嘻嘻地说:“不是我不行,我其实跑得很快,只是还有比我跑得更快的。”他的神情不仅快乐,甚至还有点骄傲。

  孩子为什么快乐?因为他单纯,他知足。有人比自己更行,并不证明自己不行。关键是自己肯定自己!一切幸福,都要由自己来感受。

  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一穷二白,更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杀或者疯掉。这两者都是极端,发生的概率都比较小,但假如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教育和引导,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走我们为他设计好的路吗?一定要成为一个公认的成功人士?一定要像绅士一样规规矩矩地活着,用名和利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吗?世界太大了,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人的生命力也是无限的,人生的格局也有着无限的可能。

  很多事情难以用“好”和“不好”来界定,我们指给孩子的路,未必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看过一些国外的报道,很羡慕老外在处理自己的学业、职业、人生道路时的洒脱,羡慕他们能有如此多的选择。一个亿万富翁的儿子,选择了学厨艺;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在机场做安检员;一个相当于高考状元的孩子,没事就做木工活;一个艺术大学的高才生,在超市当收银员……他们都心安理得,旁人也没有觉得浪费人才。

  从某种意义来说,职业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兴趣爱好,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看过一个电视片,美国一个年轻人,热爱发掘化石,跑遍了世界各地,经他手发掘整理的动物化石,几乎占了世界上全部同类化石的一半(甚至还多)。他说他小时候不爱学习,东游西荡,经常做扔石头打烂别人窗子之类的事,“如果不是这些化石,真不知我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确实,化石就是他人生的目标,把他从一个不良少年变成了有价值的人,变成了他那个领域的专家。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更何况,所谓的优秀和卓越,也只有真正正常、健康并且快乐的孩子,才能达到。

  教育不光是教育行业的事,人的成才模式更多地取决于社会而不是教育。尽管我们还不能奢望和老外一样,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但毕竟社会在变,只要我们看到世界的广阔,相信自己生命力旺盛,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