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青春期:和孩子一起完成蜕变

  《如何说少年才会听 怎么听少年才肯说》

  “儿子不像以前那样和我们有说有笑的,回到家里很少和我们交流了。”

  “女儿不再和我分享她的小秘密了,她开始关起房门,和同学在电话里说个没完。”

  “孩子在卫生间梳洗打扮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以前批评儿子的时候,我会对他喊‘站起来!’;现在儿子一米八了,我再说孩子的时候,会对他喊‘坐下!’,否则,我需要仰视着批评他。”

  “我发现女儿每天都会定时给一个男生发短信。我不光担心影响她学习,更担心她上当受骗。”

  ……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对于以上的描述想必感同身受。与少年的沟通,实在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孩子好像在一夜之间长成了大人,不再撒娇,不再轻易请求你的帮助,不再开口闭口就“我妈说”;对你的循循善诱,他们显得那么不屑,听你的谆谆教诲,他们会脱口而出“又来了!”;他们不再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而是摆出一副酷酷的表情;你以为他真的没有了喜怒哀乐,可是,有一天你却发现他在独自偷偷流泪……我们在疑惑:往日那个阳光男孩或乖乖女哪里去了?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人总是很善于遗忘。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似乎忘记了自己的青春是如何度过的,当年我们抱怨父母多么不理解自己年轻的心,而如今,我们又感叹无法猜透少年的心思。一代又一代的人,难道注定要进入这样的轮回?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多数已到不惑之年,在事业上小有成绩。本以为经历过了人生,体验过了生活,似乎真正进入到了“不惑”的境界。而当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于是,我们不得不感慨:作为父母,人生还有很多“惑”等待去解。

  《如何说少年才会听怎么听少年才肯说》为父母们提供了和少年交流的实用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尊重”被再一次强调。尊重他们这个年龄段孩子所特有的忧虑,尊重他们对父母提出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纠结…… “尊重”成为与青少年沟通的基础。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相比,这本书所增加的内容,更贴近了十到十五六岁孩子父母的需求。包括: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对情感、友谊、家庭的看法,以及父母们最关心的“性”问题。

  书中最值得父母反思的,或许会是第五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中提到的孩子给父母的建议。因为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在听我们的忠告,而我们很少想去听一听孩子给我们的建议。

  “别再说:‘你可以告诉我所有的事情’,如果我们真告诉他们,他们就会大发脾气,一通说教。”

  “父母应该相信我们。即使我们做错事,那也不代表我们就是坏人。”

  “不要批评我们的朋友,你真的不了解他们。”

  “如果你想让孩子说实话,就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惩罚他们。”

  “即使你的孩子不再是个小孩子,还是要告诉他们你爱他。”

  ……

  当我翻译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被冲击着。虽然孩子的身高看起来已经像个成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多么需要我们的理解!建议每位父母,不妨让孩子列出他们的建议,结果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想象。

  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父母的成长?不惑之年的父母们应该开始学习新的功课。孩子经历青春期,总是让我们联想起蝴蝶破茧而出的

  过程,正如罗大佑的一首歌中所唱,“就像蝴蝶必定经过蛹的挣扎,才会有对翅膀坚强如画”。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冲突中不断长大,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也在关于孩子问题的一个个挑战中成长。只要用心去思考和学习,终有一天,父母将和孩子一起完成蜕变!

                                                                           安燕玲

                                                                       2013年 4月于北京

  关于本书的诞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写一本关于青少年的书,直到我们收到这样一封来信:

  亲爱的阿黛尔和伊莱恩:

  请帮帮我!当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就是我的家教圣经。但是他们现在已经 11岁和 14岁了,我发现自己面临全新的问题。你们想到过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写一本书吗?

  不久之后,我们又接到这样的电话:

  我们的市民协会正计划举办一个年度“家庭讨论会”,希望你们能谈一谈与青少年相处的话题。

  我们有些犹豫,因为以前从未专门涉及过关于青少年的项目。但是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为什么不做呢?我们可以大致讲一些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举青少年的例子,然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把沟通方法演示出来就可以。

  尝试新事物总是会有挑战,你永远都不能确信听众是否会参与进来。但是在座谈中,他们都积极参与互动。大家专心听讲座,反响热烈。在问答的环节中,大家询问我们对于宵禁、拉帮结派、顶嘴、禁足等等各种问题的观点。后来,我们被一小群家长围着,他们希望与我们有更深入的讨论。

  我是一名单亲妈妈。我 13岁的儿子开始和学校里的一些坏孩子混在一起。这些孩子吸毒,可能还干其他坏事。我一直告诫他远离这种孩子,但是他根本不听。我觉得自己一步步地在打败仗。我该如何说服他呢?

  我太难过了。我看到 11岁的女儿收到一封男孩子写给她的邮件:我想和你发生关系。我想把我的 **放到你的 **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该不该给他的父母打电话?我该不该向学校汇报这件事情?我该如何对女儿说呢?

  我发现 12岁的孩子在抽烟。我该怎么跟她说呢?

  我都快要吓死了。在收拾儿子房间的时候,我发现他写了一首关于自杀的诗。他在学校挺好的,也有很多朋友,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但是,也许有什么事情我没有发现。我该不该告诉他我看到了他写的诗?

  我女儿最近一直在和一个 16岁的男生网上聊天。他自称是 16岁,但谁知道是真是假?现在他想和我女儿见面。我认为自己应该和她一起去。你觉得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不停地讨论:这些父母们面临的都是些怎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是太不一样了!……时代真的有这么大的变化吗?当我们的孩子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朋友也曾担心性、毒品、同龄人的压力,甚至自杀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今晚所听到的,似乎让我们感到更糟糕、更恐怖,甚至还有更多担忧的事情。并且,这些问题都比过去提前发生了,也许是因为青春期提前的缘故吧。

  几天之后,我们又接到一个电话,这次是一位校长打来的:

  我们目前准备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做一个试验项目,参与项目的家长都会得到一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因为你们的书太有帮助了。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与这些家长见面,为他们做一些讲座。

  我们告诉校长,可以考虑一下,然后给她回复。

  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们回忆起自己亲身经历的青春岁月。时光流转,唤起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忆我们的孩子在经历青春期的那段时光——有时暗无天日,有时闪亮灿烂,而有时又令人窒息。渐渐地,我们重拾往日的情怀,再一次体验当年的焦虑。我们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个阶段感到如此艰难?

  并不是没有人告诫过我们这些。当我们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会听到有人说:“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尽情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孩子小,麻烦少;孩子大,麻烦多”……人们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将来会变成一个闷闷不乐的陌生人,他挑剔我们的品位,挑战我们的规则,拒绝我们的价值观。

  尽管我们对孩子行为的变化有思想准备,但是情感上的失落却是在所难免的。

  失去了以往的亲密关系。(家里这个不友好的家伙是谁?)

  失去了自信。(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吗?……还是因为我没做什么?)

  失去了被需要的满足感。(“不用,你不用来了。我的朋友会和我一起去。”)

  失去了保护孩子远离危险的感觉。(都过半夜了。她在哪儿呢?在干什么?为什么还不回家?)

  比失落更强烈的是我们的恐惧感。(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度过这段艰难的年月?我们自己又该如何度过?)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是这样过来的,那么今天的父母又要面临怎样的情形呢?他们养育孩子的环境比以往更恶劣、更野蛮、更冷酷、更物质化、有更多的色情和暴力。这怎么能让今天的父母们不感到身心疲惫呢?他们怎么可能不反应过激呢?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的反应会变得很强硬:他们发号施令,对很小的错误都要惩罚,对孩子严加管教。我们也非常理解为什么有些父母选择放弃,撒手不管,却又希望有好的结局。“按我说的做”和“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两种方式都切断了交流的通道。

  年轻人会对使用惩罚的父母敞开心扉吗?他会去向溺爱孩子的父母寻求指导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时候甚至是他们的安全感,都取决于是否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正确的想法和价值观。青少年需要表达他们的困惑、倾诉他们的恐惧、需要父母们倾听他们而不做评价,需要与父母共同探讨、做出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

  除了父母之外,有谁能与他们朝夕相处、陪伴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帮助他们抵御媒体信息的诱惑?谁来

  帮助他们承受来自同伴的压力?谁来帮助他们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拉帮结派、渴望被接纳、害怕拒绝、内心恐惧,刺激以及青春期的困惑?谁会帮助他们共同经历内心的纠结、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知道,也清楚地记得,与青少年在一起的日子会让人力不从心。但也正是在那段不平静的岁月中所学到的方法,引领我们战胜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

  现在,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从中受益。

  我们给校长回电话,愿意为这些家有少年的父母们安排第一次讲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