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顺其自然的智慧》

  学习是一种本能

  孩子天生具备学习的能力,人从一出生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以便掌握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并且每个孩子都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而好奇便是学习的原动力。一个孩子初来乍到这个纷繁的世界,如果不学习,也不爱学习,他怎么可能生存、适应、发展呢?

  孩子的学习是自主的,并且充满着乐趣。蒙台梭利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每个人具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及热爱。蒙台梭利认为“在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事塞给孩子,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而这一点却是许多父母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周围有趣的环境而获得的信息,是一种自然而且愉快的活动。孩子以吸收方式来学习的能力大约会持续到七岁,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学习阅读、写字、计算的方式,就和他学习走路、说话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方式,成人应该容许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及预备好的时刻来学习。如果把重点放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学习能力上,也许效果会更好,意义更深远。

  一天傍晚,我带畅畅出去,迎面碰见小区的一个妈妈,她问我:“你带畅畅学习去啊?”我当时无言以对,如果把学习理解为上个补习班什么的,那我的回答将会是:“不,我带她去玩儿。”如果把学习理解为吸收一切新鲜信息,那我的回答将是:“对,我正和她一块学习。”如果不学习,孩子们都会是从产房里出来时的初始状态,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语言、生活技能、五花八门的知识、社会规则等。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是我们教会了孩子学习,还是他们在主动吸收?

  这个问题体现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决定我们将在孩子学习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孩子时刻都在主动学习

  作为家长的我们先弄清楚孩子某个阶段最想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再适当引导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事实上,很多孩子最初的数数更像是在背诵,我曾经遇见一个小孩,他被妈妈要求当众“数数”,于是孩子大声地从“1”背诵到了“100”,每个数之间的停顿都没有,完全没有“数”这样的动作。畅畅妈没有很早教畅畅从1开始往后数,更没有让她条件反射般的念叨“1+1=2”,畅畅妈也没想到,畅畅学数数是从玩狗尾草开始的。

  大约是在畅畅两岁十个月的夏天,妈妈带她出去玩,路边的狗尾草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拔了一棵又一棵,以致她小小的手再也拿不住,于是她想让妈妈帮她拿狗尾草,有意思的是,畅畅并没有一把将所有狗尾草都递给妈妈,而是一根一根地递,嘴里还说“再给一个,再给一个”。畅畅妈发现她对“1”的概念还是很清晰,于是趁势说:“再给1个就是2个,2个再给1个就是3个。”畅畅一下子有了兴趣,干脆把妈妈手里的狗尾草又要了回去,递一个数一下“1、2、3……”很快,她顺利地数到了10,以后再出去玩,还数过台阶,也数过停车场里的车位,总之,在她意识里,数数就不再是一个背诵的概念。试想一下,如果畅畅妈没有等到她很直观地对数有概念的时机就教她,或者是干脆就跟她从1开始背,效果不会太好。

  父母一相情愿的“学习”逻辑

  一说到学习,很多人马上觉得这是一件很沉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得正襟危坐外加头悬梁锥刺股,搞不好还得程门立雪或者映雪囊萤一番,似乎“学习”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

  什么让学习变得如此无趣?

  我去过一个朋友家,他们家的楼梯扶手上有一根细绳,从一层到二层,像万国旗一般穿起一长条A4纸,每张纸上都是一首古诗。我自认还算个脑子里唐诗宋词的积累够数的人,但在这个古诗“长蛇阵”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实在不多,女主人说:“那些谁都会背的,我们茜茜也会就没什么意思了。我这一个月上班都偷着找古诗,当妈真是太不容易了!”是不容易,我无话可说。

  他们家茜茜刚过四岁,除了幼儿园,还要上识字班、数学思维班、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夏天又加了个游泳班。“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我们不盯着就不行,要不走神了,要不就偷懒。”这样的话茜茜妈几乎天天挂在嘴边。

  我问她到底想要干什么?她还很诧异:“不干吗,就是为她日后着想,学习好,她自己也少受罪呀!”

  “这样她将来上学就一定能学习好?”我还是无法理解。

  “天天傻吃傻玩,将来学习肯定好不了。孩子都是父母教出来的,我们给她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让她学这么多东西,基础打得好,学习能差吗?”

  这都是什么逻辑!

  这些父母自以为用尽心思,让孩子学这学那,唯恐错失任何学习机会。但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孩子就会成为学校里的优等生吗?茜茜有多么不想学、不爱学,认识她的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可她父母却又因为她的不好学上进而加大力度,更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失败的“学习”实验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鲍理斯坚信婴幼儿阶段的大脑最有利于学习,并且反对一切与认知学习无关的兴趣活动,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进行游戏和对自然的探索。

  1898年,鲍理斯的儿子威廉一出生就成为了他的实验品。

  他教两岁的威廉阅读和拼写;威廉三岁能在打字机上连贯地打出英语和法语;五岁能计算历法;六岁上学,半年时间内修完七年的课程;十岁能讲6种语言;十一岁时在哈佛大学给数学教授和研究生们做过一场专题报告,当时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预言他将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十五岁作为数学主修生以最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

  但在研究生院学习1年后,威廉对数学再无兴趣,转入法律学院又很快失去兴趣。他选择了办事员的工作,无须思考,不必担责任,也不用与人有很多交往。他的行为举止很像一个孤独症患者,房东说他“老是带着一种辛酸的表情”。威廉痛恨他的父亲,恨他逼迫自己学习,剥夺了他的情感营养。他说:“我一看见数学就浑身不自在,像生病一样。”四十六岁,威廉因脑溢血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极端的案例其实并不陌生,从宋代王安石的《伤仲永》,到现代大学里的“少年班”,我们这个自古就以“勤学”、“好学”为最高教育目标和人格优势的国家,学习是贯穿所有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全部内容。

  让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从一出生,每天都在学习各种技能,从简单的站立、行走、说话,无一不是从反复练习而来。在学习这些基本生活技能时孩子往往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中间,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这种兴趣呢?

  锦囊1:保护好最初的学习热情

  有段日子,熊壮壮不好好睡觉,半夜里起来就很兴奋,强烈要求看书。壮壮妈困得东倒西歪,还得“陪太子读书”,并且不能有一点马虎。他甚至指着封底其他书的介绍,非要妈妈说出那是什么,还不能说错了——因为他早就认识了那个东西。可那图案小得差不多只有1/4个指甲盖那么点儿,壮壮妈不得不戴上眼镜,以严谨的学习态度来对待他。

  壮壮妈充分利用熊壮壮的学习热情,因势利导。看到“猫”,除了教他说出“猫”这个词,再问他:“猫咪怎么叫呀?喵——”有机会还带他去宠物店看真正的猫。熊壮壮自己也很能发挥,比如看到小鸭子的图片,就会“嘎嘎嘎”地边说边笑,还学小鸭子摇摇摆摆的样子。

  孩子这种最初的学习热情必须小心地保护好,这就是兴趣的源泉,将影响他一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孩子的学习态度从一开始就是一丝不苟的,父母应该做好引导者和支持者。

  锦囊2: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兔之眼》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群生活在垃圾站周围的孩子,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一个叫黑三的孩子,他给新来的小禾老师一个下马威:当着老师的面踩死一只青蛙,还打了同学。事后老师了解到的更多信息则是他居然还养苍蝇!按照一般的理解,黑三基本可以划入问题孩子的行列。

上一页123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