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认生:不是讨厌,而是害怕

  《孩子的压力》

  ●认生——不是讨厌,而是害怕

  孩子的声音

  妈妈,为什么总是带我去见不认识的人?我好害怕。那些人为什么一直看着我笑。他们一笑,我更害怕了。啊啊,他们在碰我的手。妈妈救我!他们好像要害我。啊!把我给那个人抱?不要!让那个人抱的话,我有可能会死的。

  妈妈和爸爸的声音

  这孩子的性格为什么这么不随和。根本不能带他出门。别人只是因为可爱看了他一眼,他就开始发脾气,这让我很难堪很丢脸,这样能带孩子出门吗?真的很担心。哎哟,我不带孩子出门就好了。

  人活一世,我们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建立关系。这些关系就是若干个同心圆。同心圆的正中心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人,离中心越远,表示这些人对自己越不重要或者比较陌生。

  认生,是我们学习人际关系最初的发展阶段。因为认生是区分熟人与生人、安全的人和目前尚未确定是否安全的人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会认生,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在对熟悉、安全的人和陌生、不安全的人加以区分之后,他们会对后者产生戒备。孩子认生是从出生后六个月开始的,起初见到陌生人,他们会严重到产生恐惧的程度,之后程度会越来越轻,两岁之后便会逐渐消失。

  父母都知道,认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所以当孩子六个月后开始认生时,他们都能理解,认为“这很正常”。但是,当孩子认生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或者周围孩子认生的症状已经全部消失,而自己孩子却没有好转的迹象时,这些父母便会陷入严重的痛苦中。一旦把这些孩子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他们见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人或者房子),他们便会哭号不止,这让父母感到有些难堪,而且这也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这种事情如果反复发生,父母便会很腻烦让孩子见到陌生人,最后甚至不带孩子出门。

  我在诊疗室中遇到过一位妈妈,她表示,为了避开陌生人,她都是选择在清晨和晚上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如果孩子对婆家的家庭成员认生严重,那么这些孩子的妈妈的处境就更加尴尬了。

  当孩子认生严重时,父母通常都使用两种方法。其一,如果父母在那种情况下也感觉不舒服,索性就切断孩子与陌生人见面的机会。但是,这么做会让孩子失去发展人际关系能力的机会。人总是要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然后在这些关系中生存。认生是人与外部世界接触之后必然衍生出的问题。其二,让孩子接触更多的陌生人,然后让他们独自去克服。但是,

  这也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对认生严重的孩子进行刺激会使孩子变得更加神经质。这样做不但不能够让孩子克服认生,反倒会让孩子变成对任何事情都敏感甚至过敏的人。

  如果想处理好孩子的认生,父母首先要理解认生孩子的内心。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不是讨厌,而是“会不会有危险,好害怕”。孩子从内心深处对陌生人抱有最原始的恐惧,他们认为陌生人会伤害自己。当在黑暗的办公室遇到一个陌生人,或者夜晚独自乘电梯时,上来一个从没见过的陌生人时,即使是成年人也会陷入恐惧,产生戒心,思考“这个人万一要害我该怎么办”。而孩子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状态。那么,孩子希望父母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孩子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内心的恐惧与戒备,即使这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还希望父母帮他们确定,他们并不需要害怕面前站着的这位陌生人。

  “没关系的,奶奶特别疼你的……”“天哪,这不是你喜欢吃的巧克力吗。去抱抱人家。”像这样,父母总是迫切地使出浑身解数来增加孩子对陌生人的好感。但是,当这些方式在孩子身上不起作用后,父母就会变得有些慌张,然后对孩子大加斥责,甚至演变成一场演说:“你这是怎么了?他们是你的爷爷和奶奶!爷爷奶奶多疼你爱你啊,你却这样对待他们!”孩子却不会从爷爷奶奶是爱自己还是不爱自己的角度思考,他们只会把爷爷奶奶当成是陌生人,本能地认为他们是危险的。然而,在孩子看来本应该在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的爸爸妈妈,现实中不但不能理解自己,反倒对自己大呼小叫,斥责自己。这有可能加重孩子的恐惧,并且不能让孩子成功完成这一阶段的成长。如果孩子在接下来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便会陷入更大的恐惧中。

  让孩子对陌生人放下戒备和恐惧是需要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按捺住内心不舒适的感情,耐心等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将这段时间积累的经验向好的方向引导,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哭闹得很严重,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静静地抱着孩子。这期间,不要让周围人看孩子也不要和周围人搭话,因为这些都是对孩子的刺激。此刻,对这些因为陌生人而受到严重压力的孩子而言,他们正在处理施加于自己身上的刺激,虽然这个过程有些艰难。如果在这时候给他们施加新的刺激,就会让他们毫无喘息的机会。比如,孩子正在哭闹,而一旁的姑姑却说“去超市给你买糖果吃好不好”,这时候孩子就会想:“我都害怕死了,还去什么超市呀?现在这个人要把我带走吗?啊,更害怕了。”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会哭得越来越凶。当孩子认生严重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和周围的一切保持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可。在这段时间内,妈妈应该一边拍着孩子的背,一边在孩子耳边小声呢喃“没关系”,直到孩子的哭声逐渐停止。

  在妈妈持续的哄劝下,孩子会一直哭到筋疲力尽,当他哭累以后再重新环顾四周,发现这段时间没有人威胁他,也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时,他将变得镇定起来。让认生的孩子感到安全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认生的孩子见到你便哭闹,请注意,不要给孩子的行为赋予“他是不是讨厌我”这样主观的意义。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还是不能稍微镇定下来,这时候父母就有必要让孩子接受专门医生的治疗了。

  事实上,毫不认生也是一种问题。不管怎样看,毫不认生表示一个孩子分辨不出熟悉的人与陌生的人。熟人与陌生人还是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区别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而非泛泛之交。过于自来熟的人很容易形成泛泛之交。并且,对于过于自来熟的人而言,即使不是这个人,他们也可以和其他人建立相同的关系。有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女生,她交友广泛,无论在谁看来,这个孩子的人际关系都非常良好。但奇怪的是,这个女孩子却没有一个挚友,所以她对此很是不解。

  于是我问这个孩子:“当朋友跟你说‘我好像长得不好看’时,你会怎么回答呢?”她回答说:“嗯,难道不该说‘哪有,你很漂亮’吗?”孩子没有挚友的原因就藏在她的回答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特别的。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回答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是不是最妥帖的,但这种回答并不能让朋友感觉到“你对于我是特别的”。虽然这样回答不会和朋友发生矛盾,也不会伤害朋友的感情,但是如果每次都用这种方式和朋友交流,渐渐地,朋友也不会对她另眼相待。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建立特别的关系,所以他们也希望听到特别的忠告。而放之任何人身上皆准的套话,会让朋友认为“这个人即使没有我也无所谓”。这样一来就很难与任何人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父母们有一种倾向,如果孩子不认生,就认为“孩子非常积极、外向、社交能力优秀”。如果孩子认生严重,就认为“孩子性格古怪,不随和”。认生并不是衡量孩子性格的尺度。只要没有发展成疾病,我认为认生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也就是说,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认生和挑剔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通过认生的过程,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够进行健康而有深度的划分。通过认生,他们可以划分出对自己更重要的人,需要自己拿出时间来关心的人。当他们遇到陌生人时,他们不会拿与对待熟人一样的态度来对待。不仅不会,而且不可以。孩子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等级划分,而认生就是这一切的开始。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