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关注儿童问题:孩子心中的恶从何而来

  北京青年报

  发生在重庆的10岁女孩摔婴事件,让许多人都觉得无法理解。儿童的心里也会有恶吗?如果有,它从何而来?

  暴力的花朵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像动物能通过争斗保护自己,人也会利用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但社会和文化限制了我们,只 有在特定情况时人们才会将潜伏在心中的暴力释放出来。相对于大人而言,一个孩子更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做出一些受消极情绪影响的过激行为,表现出攻击 性。

  就像儿童的大脑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全一样,儿童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他们不像大人一样有较稳定的人格和理性的认识。而且儿童的发育快 慢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样是10岁的两个儿童,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可能相差甚远。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可塑性较强,后天环境极易诱导他们出现严重的问题行 为。对于一些较小的儿童,由于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局限,常常很难认识到一个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只是出于模仿和好奇就做出一些特殊行为。大量的实验研究证 明,儿童会由于后天的模仿和学习,更多地出现攻击行为。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个实验当中,孩子们在看见大人殴打充气娃娃之后,也学会了殴打充气娃娃发 泄情绪。该实验影像资料中孩子殴打玩具的行为,几乎和电梯中小女孩的行为如出一辙。

  孩子的这些心理行为受到家庭、老师和同学的影响。许多调查研究都显示,在那些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家庭当中,他们的父母多表现出感情不和、对孩子 的管教冷漠甚至直接对孩子暴力虐待等问题。本该是给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只有不安、痛苦和恐惧,不仅使孩子的心理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更 易成为推动孩子表现出过激行为的内在驱力。家庭中的暴力,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暴力的学习环境。

  现在,许多人用“恶童”来形容这个女孩,从道德的角度批评她的所作所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道德认识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一步步发展起来 的。一开始,儿童的道德认识只能停留在肤浅层面上,以大人对自己的奖惩来认识对错。随着心理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才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 理解道德背后的深层含义,使道德认识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应只重视吃穿和学习,还应该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作为家长,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温暖和爱,温馨积极的家庭氛围使得孩子较少产生来自家庭的不良情绪,家庭带来的情感支持也能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

  当然,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负面情绪的产生在所难免,但是暴力攻击并不是唯一的宣泄出口,成人在教导孩子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应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方 法来排解情绪,比如运动和游戏。同时,成人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一个人体会和理解其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和平常所说的换位思考比较接近。 当一个人能以同理心感受别人的感受时,暴力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此外,还应注意心理疾病的治疗。当孩子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的时候,别光想着打骂和管教,有必要的话,应该及早寻找专业的心理和精神科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因为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矫正治疗。文/李晔明(心理咨询师)

  教育缺失 引发的悲剧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做出摔婴这样让人悚然的事情?目前的一些报道细节似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亲子教育的缺失。

  亲子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家庭教育的成败有着直接关系。数据显示,近60%的未成年犯的家庭教育不健 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道德成长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模仿让他们获得经验,并以父母为榜样。虽然没有离开家门,但过于忙碌或对孩子不闻不问的 父母,实际使孩子处于一种“隐性留守儿童”的状态,他们缺少道德榜样,也没有分辨是非的基准。这些孩子以自然和无序状态发展出来的所谓道德,因为缺少校 正,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出现了道德信念的沦丧。

  这时候,孩子往往会更多地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影响。如据调查,有14.5%的未成年犯承认,影视作品中的某些内容使他们产生了违法犯罪的想法。事 实上,少年虐童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 1993年就曾经有过一起震惊英国的案件,两名10岁左右的男孩将一名两岁的小孩虐杀致死,还制造了孩子被火车碾轧致死的假象。而且,在其中一个孩子的住 处还搜出了《鬼娃回魂3》和《铁路少年》等暴力影片。

  网络是另一个影响当代孩子发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虚拟身份会干扰他们对现实角色的清晰认识。青少年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理性行为能力都较低,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网络游戏的暴力性内容往往会引发他们冲动性暴力犯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处于“放任”状态的孩子对亲情往往是淡漠的,这使他们变得对人无情和冷漠。如果再配以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情况则更加糟糕。 后者也最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低下和无能。粗暴惩戒的唯一功效只能暂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其成为在家长或其他权威人物面前老实、而背后表里不一的人。粗 暴的管教还会增加孩子的孤独感和叛离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残暴和缺乏同情心。而被粗暴对待的孩子也更容易用同样粗暴的手段去对待 他人,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溺爱、粗暴或放任都不是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在孩子教育上“耍滑头”,“公共教育”成了他们的救星,以为把孩子早早送进幼儿园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将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转嫁” 给学校,面对道德问题还常常问上一句“你们老师怎么教的”?教师和学校往往面临的是一个有心无力的窘态,智能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让他们不得不优先重视智力 而轻视道德。我们计算一下,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学生,教师每天给每个学生哪怕一分钟的特别关注,总时间就是40分钟……再看看作息时间表、课程表以及教师 备课、作业批改等其他工作安排,就会明白教师到底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帮助家长完成这个“转嫁”的重任了。

  更糟糕的是,从影响力上来讲,老师的“言传”,远比不上父母的“身教”。家长及家庭成员的各种不良行为会对青少年造成实质性影响,使他们对社会 认同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产生怀疑,偏离正确的道德取向。一些家长因为一些小利益去鼓励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这无疑树立了糟糕的榜样。

  如果想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家长就必须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孩子,我们可以试着坐下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多观察,才能 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在孩子犯错之前引导化解。我们要防微杜渐、循循善诱,而不是平时关注不多,一旦出现了问题便简单粗暴。虽然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多挣 一些钱不是坏事,但钱是挣不完的,孩子的教育却是耽误不得,一个成功的家庭应该在其中找到平衡点。

  文/冉浩(科学松鼠会)

  让尊重生命 成为普适文化

  重庆10岁女孩摔婴案在媒体引发一阵波澜后,在反思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又逐渐归于平静。

  依据我的长期调查,这个10岁女孩内心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却可能存在她难以免疫的毒素。这才是导致女孩捅出大娄子的恶 因,也是大众更应该反思的地方。这种恶因就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对生命的怠慢、轻视,而非尊重、敬畏。由于长期生活于这种环境中,人们对此的意识并不很清 晰,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异样。但在我的教育工作经历中,有一件事让我深有警醒。那天是天津蓟县某商场重大火灾的第七日,我受邀到天津为一批公立幼儿园园长做 讲座,一开始我就提议 :尊重和敬畏生命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今天正好是天津蓟县某商场火灾中遇难同胞的头七,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接着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所有的园长 都稳坐如钟。

  有人或许要说这是一个孤立的案例,不足为证。恰在今年4月20日,我去深圳参加一个校长论坛,在机场得悉芦山地震了,次日,论坛的主持人在开始 之前提出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在现场数百名学生面前,依然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站了起来,这就是一种无声却“有效”的教育。

  事实上,这种无声而有效的教育时时刻刻存在着,在学校里、社会上、家庭中。既然生命在这些长期从事教育的主流人群中都如此轻若鸿毛,就无怪乎幼 儿园和学校中常常发生儿童伤害、性侵、虐待案,就无怪乎孩子们对生命的懵懂和无知;反过来说,家长们还放心把孩子们送进这样的幼儿园和学校,家长乃至整个 社会忽视生命的意识与学校之中并无两样。在这样密布毒素的环境中,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八十多年前,陶行知感触到“中国废掉的只是人的生命”,专门写了《中国的人命》一文,发出呼吁:“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近些年来,人命在中国的地位已逐渐有所提升,每次遇到大的灾难,已经改变了过去先救财物后救人的错误做法。但对生命的尊重依然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不断发生的不应有的伤害或命案就是例证。

  之所以处于这样的状况,还是由于一些逻辑的颠倒,这种逻辑认为消灭了坏人就能建成理想社会,而非所有人共同去创造理想社会,认为意见不同的人的 生命价值要轻于意见相同人的价值,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生命价值不等。于是一些人常常以似乎高尚的名义伤害另一些人的生命,以似乎高尚的名义亵渎另一些人 的生命;于是在这个社会中就自然存在一些厚命的人、一些薄命的人,一遇到某种情况,那薄命的人就会因此丧失自己的生命。

  怎样让那些园长和校长们真诚地敬畏生命?怎样在政府官员中确立发自内心的敬畏生命观?怎样在所有国民中确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意识?这是一个社会系 统性的难题。改变现状就必须彻底改变潜存于社会意识中的错误逻辑,让尊重和敬畏所有生命成为一种普适文化,所有人的生命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都应无条件地获 得尊重和敬畏。这种文化所能浸润到的地方,无辜的生命伤害就会减少乃至消失;唯有在这种文化哺乳下,所有的中国人才能挺起胸膛来。文/储朝晖(中国教育科 学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