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快把自己的孩子逼疯!

  新浪博客 微博

  想把孩子逼疯,其实这并不太难,您只要按照北美崔哥的如下建议,持之以恒,很快就能梦想成真。

  第一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人!

  当我们不小心生了孩子,一般来说最好把他养活。但是养活的目的不是让这孩子去活他自己的命,而是要让他来活我们的命,来实现我们家长未遂的梦想,听说过父债子还吗?比如,我们没能当医生,律师,总书记,CEO,红衣大主教什么的,我们一定要让咱孩子吐了血地努力去当!

  既然我们是孩子的生产厂家,那我们就有权利虐待自己的孩子。不管他们是否情愿,我们都要逼迫他们在八岁前学会所有带弦的乐器,学会芭蕾,空手道等所有才艺。有什么用不知道,反正邻居那么难看的孩子都学了,咱孩子就得学。

  第二步:要让咱孩子跳着活!

  听北美崔哥的话,千万别让咱孩子按部就班地活,那样太浪费粮食了。必须要让他们跳过童年,跳过少年,跳过青春期,最好十八岁就读博士后了。

  不用戴近视眼镜,直接就考虑戴老花镜。不用担心来月经,因为有可能直接就闭经然后进入更年期了。要争取让孩子二十岁进大公司,三十岁当副总裁,四十岁最好就累得癌症了,然后四十五岁就与世长辞。这就是美国人说的“Hurryup and die。” ( 快点长大好死!)

  第三步:对待自己的孩子出手要狠!

  据崔哥我观察,凡是家长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在这个感人的大前提下,我们其实可以放手虐待他们:比如不给他们任何选择的自由,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跟谁玩,玩什么,怎么玩,都得听咱们家长的。

  他们这趟生命的列车,方向盘绝对要掌握在咱们手里,因为我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知道哪里是成功的捷径。作为孩子,他们只要活着听话让干啥干啥,一切就全欧了。他们要想控制可以去控制他们自己的孩子,有的是机会,而他们自己这条命反正是交待给咱们了。

  第四步:要让孩子永远为了下一个目标累得吐血!

  要让孩子记住,活着就好比跨栏跑步一样,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永无止境,直到累死。先是考进好的学前班,然后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再下边是考美国长青藤大学,然后读研,然后是进上市公司,当高管。。。。。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卯足了劲往下一个目标冲刺。

  当年白色恐怖和红色恐怖的时候,好多个年轻的革命烈士,都是被他们家长活活逼死的。

  第五步:要绝对剥夺孩子的所有快乐!

  这么说吧,就是坚决不要让咱们孩子有机会过小孩子的生活,比如,童年时的撒尿和泥,雨天在水坑里踩水,无缘无故地追逐嬉笑;再长大点就是看电视剧,打电玩,和女友溜商店,给同桌小女生写纸条,上网看人类不穿衣服时的光辉形象,等等等等吧。

  要让孩子怎么受罪怎么来,要让他们那张苦B脸上,闪烁着雨果笔下“悲惨世界”的场景。要让他们叹起气来宛如祥林嫂,诉起苦来比窦娥还要冤,眼神里放射出随时准备到北京上访的泪光。崔哥我描述的还成吧。

  第六步:千万不要尊重咱孩子的任何隐私!

  对于他们的日记,微博,微信,电邮要有绝对审查权,一切和学习没关的内容要统统删除。另外,进他们的房间最好不要敲门,随时想进就进,没那么多臭事,小屁孩儿,一把屎一把尿的给养大的,还TM跟我谈隐私?

  第七步:一定要在咱孩子成熟之前把他引渡到海外流放!

  最好第一次坐飞机,就让孩子单独飞个十来个小时,飞过太平洋或者大西洋,去到一个不讲中文的地方,见不到一个亲人,见不到一个朋友,吃不上油饼豆浆嘎巴菜,不会开车,不懂语言,连哑语都看不懂,基本就是一个活废物。

  让他们在18岁,15岁,或12岁的时候就体验什么是孤独,寂寞,压抑,寄人篱下。年岁越小越好,越小遭的罪就越大。

  要争取让咱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独立生活,自己找房子,考驾照,洗衣服,做饭。当然,除了所有这些压力之外,他们还得过语言关,学专业,考高分,拿全奖,还得考虑如何办绿卡留在国外,如何毕了业找实习,找工作等等。

  如果这一切压力和负担,还不能把咱孩子逼疯,那可能就得借鉴中美合作所编译的渣滓洞酷刑大全了。

  中国人相信:自古英雄出少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孩子必须要头悬梁,锥刺股,用大刑,才能成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虽然孩子有可能被逼疯,但是家长也已经疯了,所以负负得正,还是个正能量。

  崔哥我还没说完呢,除了来自家长的恐怖外,咱们中国的孩子还要应付毒牛奶,毒空气,毒猪肉这类的天灾人祸;还要保证在大雨过后尽量不掉进下水道淹死;走在高楼底下,尽量不被跳楼轻生的朋友砸死;早晨上街,尽量不被在公园里拍着手打喷嚏的老头子吓死。。。。。。

  综上所述,北美崔哥认为,任何一个中国的青少年到了二十岁居然还活着,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原创者@北美崔哥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