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导

  《发现孩子的潜能》

  学生未来从事什么行业更有利于他的发展,他能生活得更快乐,同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贡献,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的人格特点不同,智力类型不同,适应的行业也不同。让一个文学少年去做工程师,让一个有探究意识的人去流水线做重复动作,让一个不爱儿童的人去做小学教师,让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去做社会服务工作,让一个胆小的人去做消防队员,让一个读书坐不住的人去当博士,让一个善于做买卖的人去搞研究,让一个喜欢大自然的人一辈子坐办公室,这对他们本人是不幸,对国家也是损失。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通过日常观察和检测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中学(初二)以后,应该予以比较具体的指导。不一定非要确定某个具体的职业,起码要知道大致的职业方向。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网名“琥珀”的大学教师,看到了我在网上讨论职业选择的帖子,给我发来一封邮件,我征得他的同意,请他删去一些个人内容之后,发在了网上,并作了回复。我觉得这个案例有普遍的意义。

  王老师:

  您好!

  我是大学教师,平时问及学生毕业之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很多学生都说迷茫。当然,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感到迷茫过。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前途的未知,不可预测,再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很多人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清,没办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自己也不知道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据说,在德国和英国,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了,而在我国,基础教育都是忙于应试,到了大学,“职业意识”还没有觉醒,导致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就是稀里糊涂的。

  “职业生涯规划”是我最近这半年来思考比较多的,因为第一份工作(也是大学教师)辞职后,也去公司面试了几次,都被问及最近三年或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回答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的。我记得我们本科毕业时,根本就没人提这个概念,大家毕业了都是随便找个工作干干,都是“给钱就干”、“什么都能干”、“找一份待遇好的工作”这种很简单的意识。读研的时候也没想太多,毕业了就是一门心思想进学校做老师。

  如果没有“职业规划”意识,对自我认知不清,期望值又太高,一旦到了工作岗位感觉不适应,就会频繁跳槽,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就成了我现在这样的情况:将近三十岁才真正思考“职业生涯”这件事,“思想开窍”太晚,不知道这是不是种悲哀。

  我以为认识自我有两种方式,一是别人的评价,二是自我的认知。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太可靠。首先,别人的评价是不深的,很多人都是随意贴标签,大家随口说说,我就被贴上“内向”、“老实”等标签,我觉得我没别人说的那么“内向”,我的性格要远比“内向”来得复杂,但是我一般又不去反驳,不说什么,这就更给人家造成一种“内向”的认识。其次,自我的认知也未必就可靠,因为一个人很容易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这种外部的“标签”会植入一个人的大脑,产生自我心理暗示,觉得自己还真的就“内向”了。所以如何全面认识自己,这很困难,需要专家来对一个人作综合的考察和评价,而学校里这方面的人才是很缺乏的,更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实施“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这一块,我们的教育是完全缺位的。

  我现在觉得,我成熟得太晚了,当然,这话也是“马后炮”,都没用。我的个人智能倾向就是偏文的。因为自己不久的将来可能还要换工作,这样进高校做教师的机会就很小了,所以也比较犯愁,不知道如果自己不做教师,还能干什么。

                                                                           琥珀

  我给了下面的回复:

  琥珀老师:

  您介绍的大学的情况和您个人的情况与我对青年人的了解差不多。我发现多数青年人是在严重缺乏“自知之明”的情况下走上社会的,几乎就是没头的苍蝇——乱撞。愚以为这是教育很大的失败。你培养了学生半天,最后学生走出校门,连自己适合干什么都不清楚,这不等于其心理还停留在儿童阶段吗?可以说,教育只是在增添某些书本知识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从整体上看,教育实际上可能延误和阻碍了很多学生的成熟。这种教育太可怕了!孩子们每天被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记住并落实大人对你的要求”,从来也没认真探究过“我究竟是谁”。这种教育,绝对是非主体性的,残缺不全的。

  我说过,因材施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但自古以来多半流于空谈。科举是典型的一刀切和独木桥,是因材施教的直接对立物,而在现代革命时期,更是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类似包办婚姻),谈不到个性化选择。总之我们几乎从来就没有了解个性化智能倾向的迫切需要,更不用说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了。在这方面,我们实际还处于启蒙阶段,家长教师对此都十分生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像您这样的情况,一是可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历,自己反思,体察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二是可以请专家诊断一下,三是可以选几种似乎合适的工作,去试一试(火力侦察)。我想,有几年的时间,大概能有个眉目,则今后的生活就有谱了。

                                                                          王晓春

                                                                       2011年2月2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眼光要放远一点,要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学历证书。如果孩子到了大学还不了解自己,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就很可能稀里糊涂地过半辈子甚至一辈子,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就高不了。这种前景,一定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如果我们自己没活明白,那我们起码要让孩子比我们强。对不对?所以,职业指导,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向。在本书中,这个内容是重点,我会告诉大家很多具体的办法来“侦察”孩子究竟未来适合在哪些行业工作。各位家长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合适可心的终身伴侣吧?那就请您记住,职业问题一点也不比婚姻问题次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找错人生伴侣一样,是很大的悲剧。

  以上三节分别介绍了因材施教的三个抓手,下面说明因材施教的四种境界。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