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更能见成效

  《发现孩子的潜能》

  孩子在他的智能强项中活动,会很轻松地取得好的成绩,自己跟自己比是这样,横向与小伙伴相比也是这样。比如运动智能,有些孩子弄一辆自行车,三下两下就会骑了,我小时候就不行,摔好多跟头也不会,后来咬牙当作任务来完成,成年以后才学会,骑起来还是没有人家自如。我小时候上篮球场,抱着球,还没等找到北,就被人家一下抢走了。但如果写作文,他们还在绞尽脑汁,可能我早就写完了。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干某件事特别自信和顺手,明显比周围孩子强,那你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因为这很可能是他未来发展的一个“抓手”。

  轻松很重要。如果一件事孩子做起来并不轻松,则他即使努力坚持也未必能有多大成绩。我这里有一个例子。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在中学教书。我班(初二)有个男生不知怎地爱上了吹笛子,他几乎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干这件事,没命地吹呀吹,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那时正年轻,听了几次,觉得实在不敢恭维,就对他说:“你没有音乐细胞!”他很不高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成了我“打击红卫兵小将”的一种错误言论,我当然也就不敢再说了。这孩子就接着吹。可是直到后来,我发现他还是经常把调子吹跑,当然他也没有在音乐方面有什么发展。这恐怕可以说明,一个人如果干某种事情开始就不顺手,那他在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因为这多半不是他的智能强项。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口吃者终于成了演说家,但我总觉得这种情况属于特例,演说家的绝大多数,应该是从小口齿就比较伶俐的。后来我问自己,我的那个吹笛子的学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呢?有可能这是他当时所能找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他学习成绩很不好,又缺乏拿得出手的其他本事,而班里没有其他人吹笛子,他吹起来,起码可以引人注意,得到一些心理满足。今天如果遇到这种事情,我是不会给他泼冷水的,但我也不会大加鼓励,让吹笛子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丰富他的生活,不也很好吗?

  对于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时候他的小伙伴反而会比家长和教师更清楚,因为他们会在日常交往中通过比较发现某某人擅长什么,干什么最棒,最轻松自如。身体活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这些方面,家长和教师往往注意不够,大人最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对数学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这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智能”)较强的孩子有利,这些方面的智能容易被成人发现,而其他方面的智能往往是在同龄人的游戏中更容易展现。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考试分数不佳,你想发现他的智能强项,最好到他的小伙伴中去调查一下,或许能有意外发现。如果某个孩子是同伴公认的“跑酷大侠”、“网络高手”、“音乐家”、“大画家”、“诗人”,那很可能他在这些方面确有一些天分,家长和教师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前些年到中国来过的残疾人科学家霍金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霍金回忆说:

  我在班级里从未名列在前一半过(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我的作业很不整洁,老师觉得我的书写无可救药。但是同学们给我的绰号是爱因斯坦,可能他们看出某些更好的征兆。当我十二岁时,我的两位朋友用一袋糖果打赌,说我永远不可能成才。我不知道这桩赌事是否已经尘埃落定,如果是这样,那何方取胜?

  从霍金这些话的语气,我们看出他的同学不完全是在讽刺他。要知道给同学起外号是要抓特点的,如果这些同学没有发现霍金与爱因斯坦的某些相似之点,不可能给他起这样的外号。至于他的两个朋友为他能不能成才打赌,更说明“霍金能不能成才”已经成了一个“可以下赌注”的问题,如果霍金没有某种“必定成才”的征兆,谁会拿这个赌博?可见,霍金平日的表现,已经使有些同学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他们当然不会是冷静分析推理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这可能只是一种直感。为什么学生能产生这样的直感,而教师却不能?因为同学和霍金生活在一起,他们能以一种“非教学的眼光”来观察霍金,而教师常常会失去此种能力。教师一走进校园,往往就蜕化成“教学动物”了,而家长通常是跟着教师的评价跑的。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多听听孩子的声音,有利于发现人才。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