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母亲的陪伴利于孩子成长

  《早教的秘密》

  母亲的陪伴利于孩子建立最初健康的依恋

  心理学分析成人早年生活时发现,缺乏母亲拥抱的孩子成年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一些,尤其容易出现亲密无能,无法与相爱的人建立深度的亲密感。半岁的婴儿已经有主动发展与人亲密的能力了,他的凝视、转头、微笑具有很好的定位与选择性,这也是母亲越来越迷恋孩子的原因。

  人的感情需要互动与分享,如果婴儿有了与母亲共情的能力,双方的依恋会同步加深。婴儿幼小时如果可以与母亲建立深度依恋,成年后与别人也易于建立深厚的感情。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与母亲有成熟依恋的人,成年后肢体犯罪率明显下降,原因是依恋可促进人的共情能力,有良好共情的人看到别人痛苦自己会难受,当他冲动地想伤害别人的时候内心充满着被伤害感,这会阻止他真的去伤害他人。

  3个月以后,妈妈可以短暂地离开孩子了,你看现在的产假都放到98天了,代表3个月后孩子与母亲的共生状态结束。心理学建议3个月前妈妈不要离开孩子,不要一生下来就交给别人带。有的母亲生下孩子,好像卸掉了包袱,把孩子交给亲人,忙着参与因怀孕生育而失去的社交或者工作,这是不可取的。

  孩子3岁以前由别人带大,跟母亲会有一种隔离感,与母亲不亲,跟带他的人会更亲。西方人不请月嫂,新生儿护理由国家埋单,护理师会定期去家里指导母亲养育孩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六一”儿童节讲话时说,如果我今天生有一个小孩,我会放弃首相的职位回家带孩子,孩子需要母亲,比国家需要首相还重要。

  最佳的母婴关系应该是母亲陪伴孩子到3岁,再重返社会工作。月嫂、育儿嫂只是辅助母亲,不能替代母亲。跟孩子睡、陪孩子玩、抚触孩子是需要母亲亲力亲为的事情。

  如果一个国家的母亲们把工作、前途、金钱、娱乐看得比陪伴孩子重要,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当然,这需要国家有专门的支助母亲的政策。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心留守儿童与打工者的生存问题,很多农村的年轻母亲孩子还没有睁开眼就离开孩子到城市里挣钱,或者陪伴老公,这应该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说一件我家里的事,我二哥到加拿大读书,开始是比较文学的硕士,后来转为计算机硕士,毕业的时候已经40岁了。他与他的近10位中国同学同时向加拿大的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投递工作申请,最终只有他获得了工作。朋友们都想不通,这些同学年轻有为,很多本身就是从事过IT工作的人才,但都被拒绝了。二哥诚惶诚恐地工作了半年后问他的老板:“为什么是我?”老板的回答是:“因为你最需要这份工作。”二哥去加拿大后太太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一直享受国家的津贴。老板说:“如果你有工作,就可以体面地养育你的孩子,国家给你的津贴也会转给另外需要的家庭。”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社会对养育子女的父母高度尊重并无条件提供帮助的体现。

  只要有孩子不能健康富足地成长,未来社会就不能有真正的幸福和谐,这应该是社会的一种共识。心理学家坚信母亲在儿童幼年期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母亲正确地养育孩子是国家的责任。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现实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情感,母亲的陪伴影响孩子内心的心理与情感结构,影响孩子成年后在人际环境中的行为与感受,这两者都是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抛给母亲,抛给家庭,孩子长大后却要求他对国家负责,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只有全权地对孩子的养育与成长负起责任来,才可能培养出愿意为国家尽责的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