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给孩子制造点噪声

  《抓住儿童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对了》

  有位妈妈,为了锻炼孩子应对“噪声”的能力,故意开着电视给女儿讲故事。开始,电视声音开得比较小,孩子可以听清楚故事。后来,妈妈渐渐把电视声音调大了,孩子依然能够专心地听故事。在妈妈的培养下,这个女孩的专注力提高了。

  平时,我们可以故意制造一点儿噪声,比如将电视、收音机的声音开大一点儿;带孩子到菜市场、超市、有扩音喇叭的商店等场合让孩子练习在嘈杂的环境中分辨自己想听的声音,并忽视周围的噪声,进而提高孩子的听力。

  制造噪声也要把握个度

  我们给孩子制造噪声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他的听力,但制造噪声也应该有度。

  一天,妈妈又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制造“噪声”,5岁的儿子正为拼不出一个智力拼图而苦恼。儿子不耐烦地说:“妈,安静点儿。“妈妈说:“这有什么呀,你拼你的吧。”

  没想到儿子发起脾气来,把拼图丢了一地,然后大哭起来。原来,儿子拼这个图好久了,一直没拼出来,本来就心情郁闷,被妈妈这样一“吵”更心烦了。

  我们在给孩子制造噪声前应该先观察一下他的情绪。如果他已经烦躁不安,不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带他走出“噪声”环境,关闭电视机、收音机等噪声源,不让孩子再受噪声折磨。

  孩子喜欢妈妈用 “妈妈腔”跟自己说话

  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并不幼稚

  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去公园,途中看到草地里青青的小草。妈妈指着小草对女儿说:“这是草。”她说话的语气就像跟成年人说话一样,平静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女儿看到小草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兴奋的样子。

  看到女儿漠不关心的表情,妈妈蹲下来并换了一种腔调,她指着小草用“妈妈腔”说:“宝贝,这是小草,绿绿的小草。你瞧!小草的颜色多美呀!“听到妈妈这样说,女儿也蹲下来仔细观察小草,她还用手去触摸小草,似乎对小草很感兴趣。

  孩子都喜欢妈妈用“妈妈腔”和他们说话,不仅幼儿如此,婴儿也会对“妈妈腔”有所偏爱。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请一位陌生的女士录了两段录音。一段是这位女士用成人的口吻对婴儿说的话,另一段则是她用“妈妈腔”对婴儿说的话。

  科学家将这两段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听。他们发现,婴儿们在听到成人式的语言时,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而当他们听到“妈妈腔”的语言时,大部分婴儿都不停地转头,试图寻找声音的来源。

  对此,科学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并从中发现婴儿能够辨别出“妈妈腔”的最早时间是出生后5星期。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妈妈腔”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妈妈腔“和孩子大脑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较吻合,这样说话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孩子模仿。

  但是,有的父母却担心这种“妈妈腔”的语言太幼稚,长期这样和孩子说话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妈妈腔”和幼稚的儿童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儿童在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会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猴子”说成“猴几”,这样长期下去才会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所以,我们不要跟孩子说类似于“吃饭饭”、“喝水水”、“看车车”等儿语,而要用“妈妈腔”跟孩子说“正确”的话。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妈妈腔”和孩子说话呢?

  首先,和孩子说话要发音清晰、咬字清楚。无论我们平时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和孩子交流,都要注意发音要清晰,尽量做到“字正腔圆”,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辨识和模仿我们的语言。

  其次,和孩子说话要注意将语速放慢。虽说孩子的大脑有着无穷的潜力,但他尚在发育阶段,和成人相比他的“接收”和“输出”系统要略微慢几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听懂和模仿我们的语言,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将语速放慢、再放慢一点儿。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将语速调到孩子想听又能够听懂的程度,只有这样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才是真正有效的。

  再次,和孩子交流要适度重复。学会使用“妈妈腔”就要善于在讲话时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也许我们说一遍,孩子还不太明白,但是我们适度地重复一下,孩子也许就明白了某句话的含义。

  最后,和孩子说话要语句简短、内容具体。太长的句子是说给成人听的,孩子还不具备区分中心语、状语、定语的能力。所以要让孩子理解我们说的话,就要尽量把句子说得简短些。虽然句子简短,但内容要具体。

  比如,我们想问孩子在幼儿园吃得什么,可以问:“中午在幼儿园吃的米饭还是馒头?“如果我们只问:“你今天吃的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有点抽象,他分不清我们问的是哪顿饭,也不知道我们问的是吃的什么饭,还是吃的什么菜。因此,我们要注意用更具体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

  总而言之,“妈妈腔”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和孩子交流,虽然叫做“妈妈腔”,但这种说话方式并不是妈妈的专利。爸爸、爷爷、奶奶都可以说“妈妈腔”,只要掌握了“妈妈腔”的语言特点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妈妈腔”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孩子6岁后听觉敏感期和语言敏感期都过了,他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我们就不需要再用“妈妈腔”和孩子交流了,直接跟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即可。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