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
带孩子最辛苦之处就在于,只要他有需要,你就要照顾他,而他的需要是事无巨细、随时随地的,父母的付出也就成了事无巨细、随时随地的,这就像个无底洞,永无止境地吸取着你的精力,让你常常有一种快被吸干的感觉。
带孩子之辛苦、之疲劳,凡是亲自带过孩子的父母,都有感受。然而,这却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你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自然界,小动物总是跟随着母亲,直到可以独立生存。母兽总是亲自哺乳,亲自保卫,亲自教孩子生存的技能。母亲亲自养育孩子,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小兽总是能够和母亲在一起,这就是物种能够延续的秘密。
人类比其他动物进化更快,已经占据了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支配其他动物的命运,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也比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复杂得多、炫目得多。但是,人类并不一定比其他动物更幸福。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会痛苦到想自己结束生命,而人类的自杀率却与日俱增。
据说,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动物会得忧郁症,甚至精神分裂,但这些所谓的“特殊情况”都与人类有关,譬如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供人取胆的黑熊,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的大猩猩,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供人做实验的小白鼠……“被常年关在笼子里”,这是一个最容易产生精神疾患的条件,哪怕不被取胆、不被做实验,只要被关在笼子里,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失去同伴、失去安全感、失去自我掌控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最悲惨的境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尤其是人类的孩子们,却恰恰就生活在这样的境地中。那些说什么“孩子要哭就哭吧,把他关在屋子里,什么时候哭够了,什么时候再放他出来”的人,想想笼子里的动物,就会明白,我们人类很多病态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了。
生命的成长其实并不复杂,每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都有自己生存的本能,最好的成长模式就是顺应这个本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些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都得不到满足,他就很难向更高的需求层次发展,其情感和归属需要、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可能出现问题。
其实,很多理论、很多观念,不是我们不知道、不赞成,而是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自身有心理缺陷。
我发现,凡是有耐心的父母,与自己的上一代也大多有着很好的关系。自己小时候受到很好的照料,成人后往往能和年迈的父母相处融洽,在自己也成为父母后,对自己的孩子同样会心态柔和。小时候受到漠视的女孩,长大后很难成为一个好母亲,很难尽心照料自己的孩子,不是她不想给孩子温暖,相反,其实她很想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不幸,但很多时候她却不由自主,因为孩子的哭闹会唤起她童年的记忆,当年的焦虑感又会重现,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心中那个小孩”的支配,产生和童年一样的反应。有的父母能够烦躁到失手打死孩子,或许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难以克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和憎恨,这些都是他们童年时期曾经饱受的痛苦,他们不能够再忍耐下去。
更多的父母虽然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但却会采取逃避的办法,干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哭你就哭去吧,哭够了你自己就不哭了,其实他们自己小时候就是被如此对待的。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让孩子远离自己,让别人帮自己完成这件烦人的事。小时候不是由父母亲手带大的孩子,自己长大成为父母后,往往也不会自己亲手带孩子。当然,理由很多,但什么事情是没有理由的呢?带有带的理由,不带有不带的理由,就看你内心的天平倾向哪一边。
养育孩子是人生的一部分,怎样对待孩子,实际上就是怎样对待人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又塑造着孩子的人生。很多人,在他的童年时期,没有学会以更好的方式与人相处,没有学会以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会的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他自己成人后也只会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我一再说过,幸福是可以遗传的,同样,不幸福也是可以遗传的,很多时候,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都总是在重复上一辈的命运,这种复制效应,不只是源于生物意义的基因,也源于精神层面的遗传。
性格决定命运,父母决定性格。可以这么说,孩子的命运源于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