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好的品质,将来能让长辈、同辈喜爱。但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培养,且家庭的影响因素很大。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拥有受人称赞的美德,除了应该将美德教育落实在生活中,大人也必须一同感受,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
Goodness1爱心
幼儿园园长廖丽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成功的价值,每个人必须靠竞争来获得更多的资源,以达到成功的目的。而家庭也是一样,父母要为子女创造更好、更多的教育资源,希望子女“青出于蓝胜于蓝”,如此,也带给孩子许多的压力。
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培养孩子的“心”:分辨善恶、谦和有礼、热心助人的习惯和情操,使他懂得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去尊重别人、帮助别人、爱别人。
让孩子“被爱”而后“爱人”
希望孩子发挥爱心的美德,必须要有下列几项条件:
1.期望孩子有爱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父母本身如能以身作则,才有潜移默化的功效。父母本身是善良、正直、有爱心、怜悯心、表里如一,孩子受到熏陶,自然学会关怀别人、帮助别人。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日后行为模式、是非观念、是否有爱心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2.孩子必须有“被爱”的感觉,才会把爱心传递给别人。如果他自己“被爱”得太少,我们要他拿什么给别人呢?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温暖,孩子就容易付出爱心。
3.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服务”观念,使他们学会“给予”。假日里父母做义工,也可带着孩子一块当小义工,让孩子在服务中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观念如果能从小培养,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习惯帮助别人、关怀别人。
有爱心的孩子讨人喜欢
有爱心对孩子日后有何影响
1.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别人、体谅别人、帮助别人、有恻隐之心、人缘好、讨人喜欢、有很多知心朋友,具有别人没有的特质。
2.在学习上:主动、积极、乐观、进取、有自信心、勇于接受挑战、能发挥潜在创造力。
从生活中落实美德
如何教孩子有爱心美德包括:
1.饲养小动物:如金鱼、小鸡、小鸭、小鸟、小猫、小狗(父母可斟酌,以不影响别人为原则),让孩子自己喂食,培养孩子爱心;如果发现孩子对小动物没有爱心,父母就应以同情心的方式来开导他。至于处理秽脏物由父母暂代,等孩子大些有能力清理时,改由孩子处理。
2.买容器播种菜苗:可选择较容易生长的小白菜、绿豆、木耳、茄子、四季豆等,让孩子自己播种、浇水,天气好时拿到阳台晒太阳,等菜苗长大时可换大一点的容器,继续种植。让孩子细心照顾,看着菜苗的成长。
3.教导惜物的美德:孩子有时对不喜欢的食物(饼干、面包),会吃了一口就不吃,然后把他丢掉,父母若发现孩子有此行为,一定要马上处理,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而你却浪费丢掉,我们会很难过的。或者找出一些图片报道告诉孩子,“别的国家和地区有许多小朋友都没东西吃,而你有吃却不吃,实在太浪费了。”让孩子知道爱惜财物是件美德。
4.学习赠与分享:父母可在过年或儿童节时,带孩子到孤儿院,分送礼物或卡片给院内小朋友,并和大家一起游戏,一起分享。或常常鼓励孩子把家中旧的图书、不玩的玩具、不能穿的衣服捐给慈善机构或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爱心。
以正确方式指导
以下一些注意事项要知道:
1.饲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小鸟时,请父母留意孩子年纪小,往往忽略这些小动物的危险性。因此,期望父母不可让孩子和小动物单独在一起,以免造成伤害。此外,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孩子,对外面的流浪猫、狗往往缺少戒心,看见就喜欢去逗弄,容易被反咬一口。饲养动物难免遇到动物死亡,希望父母能慎重为小动物举行丧礼、埋葬尸体,让孩子去了解死亡的庄严。
2.鼓励孩子和他人分享玩具是件好事,但若孩子过度慷慨,或者变成是一种炫耀、虚荣或讨好,而把东西送给别人时,父母应该了解孩子送礼的动机,然后再加以正确的指导方式。
3.父母相爱是家庭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它使家庭和睦、子女身心健康,“爱心”自然出现。
Goodness2守纪律
托儿所所长洪玉来
在公共汽车站前小学生规规矩矩地排在前头,公车进站未稳,却见后面的大学生一哄而上,小学生忿忿地在车下指责大学生不守秩序,只见大学生探出车窗说:“守规矩?那是小学生才做的事。”
除了上述的现象,存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许多混沌不明的价值观点,考验着整个大环境的秩序。近年育儿教育观念提倡自由开放、多元智能、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成长。
什么情境该有什么表现
“守纪律”三个字在自由开放的现在,听起来有点教条主义,但它不是军事教训、面壁思过的代名词。当期待行为符合于社会的道德秩序,成为每个人生活自然而然的习惯时,其实“守纪律”并不一定代表人对许多事的压抑和缩手缩脚,相反在生活中每个人有了“守纪律”的习惯与默契,他应该是一个社会有序、人人受到尊重与尊重别人的美德思维。
守纪律是一种社会化的秩序与规则,在这样约定成俗的规矩中,每个人可以放心地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让人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不可表现。成人可用道理去规范,而孩子需要一点一滴养成,逐渐内化为心中衡量道德勇气、是非对错的一把标尺。
不管是什么样的聚会或场合,我们常笑言孩子带不带得出去,关键不在于孩子长得美不美、靓不靓,而是孩子出门后的表现,是否会破坏整个情境的气氛,弄得家长狼狈不堪。一个守纪律、有礼貌的孩子,远比一个长得漂亮但破坏性超强、翻桌倒椅的孩子让人期待再相见。当然所谓的“印象”就是众人给父母的教养用心的分数,守纪律绝非是要孩子坐不移身、笑不噤声的扭捏、刻板,而是要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情境能有适当的行为表现。
7岁前为学习关键
7岁以前的孩子不了解行为背后的道理,需要靠成人在生活经验中给予适当的规范,让其有序的去遵循学习。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秩序性养成为固持行为的重要阶段,也是步入小社会建立人际互动的重要开始。所以,守纪律的培养是一个好习惯养成的基础。掌握孩子本阶段的发展关键,将有助于孩子日后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建立人际关系的信心。
一般而言,一个守纪律的孩子,会少了许多的莽撞,在作息时间上,能随着团体的步调,而不会无端地阻碍别人的生活,尊重别人同样也得到相对的尊重;能够专注听叮咛,也能专心的守规则;行为上容易受到正面的肯定,做事也较容易让人放心。
让孩子轻松遵行的技巧
道德的内化需要有阶段性的过程,当孩子在认知上还无法跟上行为的发展时,教孩子守纪律的美德,其实已经在为孩子日后的品德,培养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谁都不喜欢从说教中去了解生活应有的态度,所以想要孩子有守纪律美德,家长可以运用技巧让孩子轻松的遵行。
1.故事图书的传达:在生活教育的故事图书里,常将有趣的人物或自然界动物及昆虫间如何遵守纪律,以求和平共存的道理讲明白,孩子很容易从中了解,一个环境中物与物间的秩序关系。
2.生活的机会教育:不管是时事或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实,我们常见到不守纪律后的惨况。小时侯为小恶、大了闯了祸,即便只是小时侯的穿越马路,长大后可能更耐不住性子,骑着摩托车横驰呼啸而过。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生活的机会教育孩子,时时警惕守纪律的重要。
3.正向的鼓励: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纪律行为时,给予正向的鼓励,是支持孩子持续此行为的好方法。孩子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执行中,养成了固持习惯与态度,就像一个不习惯随地丢垃圾的孩子,当其手上有一张小小的不干净的纸,怎样他都会找到垃圾筒才扔掉。
4.坚持原则:只要是对孩子好的正面行为习惯,不论在何种情境中,都不应有心存侥幸或随时都可弹性开放的心理,否则你将会发现孩子开的条件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无所谓的不在乎,到时要孩子再好好的回到应有的行为中,将要花加倍的力气。
5.应先了解动机:小孩语言表达有限时,应悉心去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而勿以惩罚为先,让孩子心里受挫,产生更严重的逆反行为。
6.勿藐视人格及自尊心: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守纪律、品德好的人。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守纪律的目的,并不是在培养一个只习惯服从权威、说一不敢言二的孩子,而是让孩子能明白事理、懂得规矩,所以当孩子违反了纪律,应就事立即处理并说明清楚,让孩子及时纠正,而非只懂畏惧权威,到最后犯了什么错都不明白。
以身作则规范孩子
我们总以为许多的“纪律”只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所谓的纪律就是来自大环境给予的限制,垃圾不落地、酒后不开车、排队买东西等。在许多的行为教育中,我们的千篇法则中的第一则,就是希望家长随时莫忘自己“纪律”的执行、遵守,对孩子学习模式与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大人以身作则就是孩子最珍贵的教材,守纪律的美德
Goodness3公德心
小学教师叶瑞霞
缺乏公德心的行为处处可见:公车上的座椅涂写不雅的字眼;公厕脏乱不堪;风景区的垃圾筒周围堆积未投进的残渣剩肴;人行道、树下瓶瓶罐罐不知是谁的“杰作”,这些都是你我常见的情景。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洁净干爽的环境中,不但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更能直接提高生活质量。在成人的世界里似乎严厉重罚的约束力比道德良知来得大,但那毕竟是消极的想法和做法,很希望是由内省自发的力量,来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道德发展从童年开始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但却不能刻意用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道德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人类的道德是可以培养、可以训练的。“道德”的萌生和渐进都是在童年期发展而成的。幼童期所养成的习惯,会成为日后长大成人的固定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成熟发展,有利社会行为的产生,在幼年时期就要得到重视才是。
让孩子习惯做家务事
公德心的养成要从“私德”开始做起。从小培养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能力:穿衣、沐浴、扫地、擦桌、洗碗等等,再扩展分担家务事,从“分担家事”中落实最基本具体的生活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负责、勤劳、体贴、包容和自信的优点。当你称赞他对整个家的贡献时,孩子的心里肯定会很高兴、很得意。从小养成习惯,到了学校会欣然接受劳动教育,乐于打扫教室和校园,毕竟学校也是大家的。爱家、爱校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将会是一个爱护社会环境的好公民。
宠爱孩子不让他们做家事,既苦了父母也害了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薄弱,处处需要别人代劳,到了学校除了上课外,各方面的表现都令人担心。因此,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就要从“习惯做家务事”入门!
大人是孩子的道德标准
孩子在幼儿期的可塑性很大,模仿力也很高,父母和老师就要作为小朋友的模范,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别忘了,孩子可是“有样学样”的哟!佛洛伊德大师认为3~6岁的儿童,在日常生活当中逐渐将父母的道德观和行为的准则加以内化,而形成其自身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用这些标准来判断面临事情的是非曲直,以及是否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
Goodness4友爱
课辅中心主任赖映秀孩子有“道德良心”,在过错行为发生前后,个人所经历的负罪感和羞耻心,是控制孩子行为中规中矩的道德情绪制裁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如童话故事那么单纯,孩子面临许多突发的事情,自己又无法判定应该如何去处理,如果他有良好的观念行为老师,提供正确的方法和准则,就可以减少错误的摸索期了。及早培育孩子正确、符合社会法则的道德观和行为,也是当今父母的重要课题。
孩子经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后,明白自己是维护环境、让家园美好的重要角色之外,又有良好形象的父母,如此外塑内化、双管齐下,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日后面临不同观念和看法,才能抗拒诱惑以及远离危险。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小朋友的互动机会相对的减少了许多。在家里父母也常常忽略孩子人际关系发展方面的问题。当孩子上幼儿园后,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增加,问题才会渐渐的被突显出来。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得到别人的喜爱。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友爱”的美德,这让许多父母伤透脑筋,尤其是家中有一个坏脾气的小霸王,更是令人头痛。有人认为孩子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父母若能用心的引导,后天的养成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要让孩子拥有受人喜爱的个性,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呢!
培养友爱美德的条件
1.同情心
友爱的基础来自同情心的培养,也就是让宝宝了解别人的感觉。当宝宝出现不当的行为时,先别急着责骂他,应该先让宝宝知道你的感受,“妈妈好难过”的时候,不当的行为较容易被制止。
安安把玩具摔在地上,妈妈很生气地说:“不可以”,但安安并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甚至有时候会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而故意摔玩具。但是妈妈若能适时的告诉安安“玩具会痛痛哟!”、“妈妈也会难过呢!”,当安安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下一次相同的行为再出现之前,安安必然会有所顾忌,也可能因此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让宝宝把身边所有接触到的事、物都赋予生命,陪着宝宝去体验它们的感受,不仅能培养宝宝的同情心,更丰富了宝宝的内心世界。家中的玩具、桌子、椅子等,户外的花、草、树木甚至是小石头,都将会成为最直接的教材。当宝宝撞到椅子时会对椅子说:“对不起!”,绝对不是宝宝疯了,身为父母的你应该高兴,你的小宝贝将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2.稳定情绪
稳定的情绪是友爱的必备条件,宝宝情绪的稳定与否除了天生的气质之外,从父母身上学习模仿甚多,父母需要有良好的示范,除此之外,父母要设定宝宝遵循的准则。在宝宝乱发脾气时,屈服于宝宝的哭闹或一时的心软,都会让彼此的努力等于零。当宝宝知道不能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时,一定会变得更讨人喜欢。
3.增加互动机会
为宝宝寻找玩伴是培养良好互动能力的好方法。陪孩子成长不应该是关起门来的事,让宝宝能接触兄弟姐妹或同学以外的同龄玩伴是非常重要的。定期的家庭聚会或结伴旅游,父母能借机交换教养心得,观察孩子们互动时所产生的问题,适时的给予机会教育,这比口头上的规范来得有效,更能让宝宝从经验中了解友爱的重要,并找到最好的互动方式。
4.多说故事
多给宝宝讲故事,寓言的启示常常会伴着孩子走好长的一段路。温馨感人的友爱故事会助于孩子学习,尤其是现代媒体资讯的发达,宝宝从中太容易接触一些不当的信息与行为模式,通过故事与宝宝聊天,不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在这过程中,更能享受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5.养宠物
在宝宝四五岁以后养只动物,猫或狗是最适合的,许多父母也许无法接受这样的建议,总觉得带个小孩已经够麻烦了。其实孩子与小动物之间的互动,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许多有宠物相陪的孩子对人总是多一份爱心,在成长的路上不会有孤独的时候,面对压力时抗压性也比别人强。培养孩子友爱的美德时,有宠物相陪的孩子很容易加分。
开始为宝宝养宠物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让宝宝把宠物当玩具而不懂得尊重,反而会适得其反。引导宝宝参与照顾的工作并保持卫生与清洁,才能让宝宝与宠物之间有安全、良好的互动,让宝宝的世界里多一个特别的朋友。
父母耐心引导很重要
“友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懂得友爱的孩子,受人喜爱、充满自信,且快乐的成长;相反的有些孩子常受别人排挤,脾气暴躁、爱抱怨。父母的用心培养与耐心引导,会使孩子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一片不受污染的净土,在成长的路上成为快乐的源泉。
Goodness5诚实
蒙特梭利研究会讲师张庭枝
“诚实”是指实实在在、不虚假。对幼儿而言,无论是“诚实”、“实在”或“不骗人”,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如果把这些字眼直接套在幼儿身上,用来形容他们是非常不适合的。但是,几乎每一位父母或成人照顾者,只要孩子一涉及不诚实、骗人行为时,大部分的父母及照顾者都会马上陷入极度的焦虑、惊惶,孩子也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到成人的情绪、好恶,同时也展开他们反应这些现象的社会性道德行为。
大人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孩子愈是诚惶诚恐、不知所措;愈是严厉的教条规范,愈容易触动孩子自我防卫的按钮,如果放轻松些、随机引导“诚实”美德的空间,就会更顺畅、圆满。
有安全感才能培养诚实美德
照顾婴幼儿的成人,一定要掌握互信互爱的教养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力量引导孩子。自我价值感发展顺利的孩子,充满自信心、安全感;对人、对事、对物充满向上、积极、乐观的态度,更能与人互动出“不撒谎”的空间。
若从小被撒下“诚实”美德的种子,荣誉感、自信心油然而生,与人互信互赖的关系也会很稳定,长大后自然会是堂堂正正的人。没有被猜忌、被怀疑的顾忌,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情绪发展都会有最佳的延伸。
孩子不诚实的原因
通常幼儿会说出不诚实的话,或做出不实在的举动,多半没有恶意,而是因为有下面几种理由:
1.丰富想象力:三四岁的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展现,但认知能力并没有发展到能清楚区分“真实”与“幻想”。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奔放,时而有一些夸大、虚构,或喜欢告状、诬告别人的语言出现,此时多半父母都会很焦虑、纳闷孩子的行为。虽然这不是“撒谎”行为,但孩子常在不知不觉,或成人的疏忽中,无形会赞同或默认,导致发展成说谎的行为。
2.为了要引起注意或重视:自信心不足、安全感不够的孩子,通常会用较浮夸、虚构的语言、行为,借以吸引成人照顾者的关注。因此,审慎观察幼儿各阶段的需求及适度满足孩子的个别需求也很重要。
3.成人不当的管教态度:成人的管教态度过于严厉,动辄得咎、幼儿也会无所适从,往往达不到成人所要求的规范,无论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甚至是其它日常生活的各种能力。孩子都有个别差异,太过严谨的教养教规的要求,再伴随体罚、言罚、心罚,反而让孩子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学会用说谎来掩饰行为、保护自己。
另外,父母的教养态度不同,为了赢得父母欢心、或逃避较严厉者处罚,孩子也常有隐瞒事实、掩饰内心情绪的行为。而大人太过放纵、放任的教养风格,自以为非常尊重孩子,在孩子犯错时,还不愿承认孩子的错,甚至还替他自圆其说。其实孩子有双雪亮的眼睛,当他发现父母可以协助、逃避责任时,孩子将会误认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而不断用相同的模式,最后造就了撒谎行为。所以,父母正确、一致的教养态度,对培育诚实美德非常重要。
4.幼儿模仿成人的行为:孩子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模仿,成人偶尔出于善意拒绝别人好意邀约的举止言行,一不小心烙印在孩子心里,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这种技巧,孩子找到适当的时机就演练出来。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
美德养成是长期孕育的结果
“美德”深入人心,能够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是在环境中长期孕育、熏陶的成果。因此,“诚实”不是特别的守则,只要父母有一个好的榜样,在教养态度上不紧不慢、不过于严厉、不过于放任、营造“不撒谎”的环境,幼儿终将养成诚实的美德,终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敬爱。
要培养孩子“诚实”,首先要放松心情,有一颗简单的心,用孩子的心、孩子的眼看世界;随时察觉他的情绪、能力和需求,给他安全、信任、足够的关爱,并适度回应他的问题及需求;孩子从小生活在公平、信任、尊重中,自然会形成自己的生命姿势。做一个用心情而不用力的成人照顾者,常常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见人爱的人。
Goodness6感恩
资深幼教师丁慧瑜
去年的教师节又收到许多张小朋友送的卡片,有些是精心挑选的;有些是亲手制作。卡片上面除了可爱朴拙的图案外,还有很多贴心的话语是:“谢谢老师教我很多东西,而且很好玩。”“美丽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上您的课。”……
因为年纪尚小,是通过口述由家长所代笔。感受着这些真挚的心意,脑中不禁浮现他们的身影,除了纯真、活泼,偶尔令人哭笑不得的淘气外,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中有感恩。
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发自内心,对于万事、万物、万人的感谢之情。感谢路边绽放的小花,让我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感谢树上累累的果实,让我们品尝到甜美汁液;感谢辛勤耕作的农民,让我们能填饱肚子、健康成长;感谢老师的指导,让我们能累积智慧、发挥所长;感谢巷口便利商店的老板,让我们不用跑远,就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
时时感恩的人,总是欣喜而满足,因为他们少于计较,常用放大镜来欣赏世界的美好,这份坦荡的胸怀,往往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上,带来莫大的益助,成为人与人之间互动时自然而然的润滑剂。于是,摩擦减少了、争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包容与温柔的笑语,“谢谢哦!”“感谢您”之声不绝于耳,使周遭充满详和与温暖,令人如沐春风。
懂得感恩的人,犹如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恒心,能从自身散发无比的热力与光芒,让身边的人不由得被吸引,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未必是站在高位的领导者,却是团体中绝不可少的中流砥柱,扮演着支持和鼓舞的角色,使团队中的每一份子,彼此紧密相连、合作融洽。这种高EQ的表现,也使学习的历程轻松自在、如鱼得水;学习的情绪也因此而主动、热情、高昂。
然而,感恩不是矫情,也不是虚伪,更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学得来的,必须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大人的言传身教的示范,使之耳濡目染,让感恩的因子在全身细胞中逐渐酝酿、发酵,内化于人格之中。
在家自制感恩树
在此,特别提供一个能培养孩子感恩美德的小游戏,只需利用短短的时间,就能让全家人一起体会感恩的喜乐。
※感谢树
道具:1.选择家中的盆景植物,如果没有,也可用数个支架串联悬挂代替。
2.准备长约20厘米、宽约5厘米的彩色纸条,贴在一个固定位置的容器中。
玩法:
1.当家人想要感恩时,便在纸条上写出或画出感恩的内容,不会写字的小朋友,可口述由大人代写。
2.再将纸条折叠成长条形,绑在感恩树上。
3.家人订出一段固定时间,如每周一次,星期几的几点到几点,大家聚在一起,轮流抽选朗读感恩的话语。
4.将念过的纸条收存起来,继续在树上留下新的感恩。
切记:
1.即使是刚出生的小宝宝,也可以参与这个活动,虽然他(她)可能不知所云,但绝对能够从众人的情感中体会,并享受感恩的心。
2.为了鼓励含蓄的家人积极投入,有时不妨采取良性竞争,看谁写得多,或哪一组感恩最多,但是万万不可乱写。当缺乏真心时,感恩就变调了。看不见“感”“恩”二字,都是以“心”为基底的,少了诚心,恩就无法感。
3.开始,大家可能因不习惯而产生抗拒,但是时间一长,当感恩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一切就水到渠成。所以,一定要有信心,并持之以恒。延伸:这个游戏也很适合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成为“全校运动”,更可以纳入成人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怀抱有感恩的心,相信由对立所引发的冲突,将会消弥于无形。
策划/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