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些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担心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了在社会上“吃不开”。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测测孩子的社交能力
2~3岁
1、会说“谢谢”、“再见”、“晚安”等问候语;
2、能与爸爸、妈妈等亲人表示亲近;
3、能对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表示礼貌;
4、至少拥有一个友谊已维持了3个月以上的朋友;
5、能主动欢迎来访的小朋友;
6、能微笑着和客人说话。
3~4岁
1、至少拥有一个好朋友,而且友谊已保持了6个月以上;
2、掌握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至少10种不同的称谓;
3、能够根据来访的陌生客人的年龄、衣着、装饰等因素准确称呼叔叔、公公、阿姨、哥哥、姐姐等(正确率应在80%以上);
4、能对包括幼儿园老师、邻居在内的长辈表示尊敬;
5、愿意把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让小朋友分享;
6、能用温和的口吻说话。
4~5岁
1、能自然地和异性小朋友接触,甚至还乐于跟大人交朋友;
2、当小朋友有困难时,能主动提供帮助;
3、如果做错了事情,会主动认错或向对方说“对不起”;
4、如果父母双亲生病,能主动表示关切;
5、当大人不在家时,能恰当地接听打给大人的电话;
6、学会了与人商量的初步技巧。
5~6岁
1、已经拥有至少1个可以交心的知己,并注意学习小伙伴的长处;
2、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能宽容地原谅对方;
3、会祝贺小伙伴取得的成功或成绩,并由衷地感到高兴;
4、能分担别人的不幸或痛苦;
5、对乞丐、流浪者等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应有的尊重;
6、学会了“察言观色”,即开始理解他人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语调、手势、眼光等。
这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建议。乍看之下,也许您会觉得上面这些测试题,孩子太容易做到了,其实真是这样吗?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我们以往认为的一些常识成了您了解孩子交往能力的误区。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从上面的测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让孩子拥有至少一个固定交往的朋友有多重要。孩子一个朋友也没有,这固然是不正常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孩子和新伙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础,例如彼此真诚对待、能和朋友分享、能愉快地玩在一起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孩子的“交际”不是成人的“公关”,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但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让孩子学会和家人和谐相处是他人际交往的基础。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训斥孩子:“不要和笨小孩一起玩!”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这些家长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例如识字多或英语说得好。
其实,这些家长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家长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长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家长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家长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表明,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个人的成功只有15%依赖我们的智商,而85%却是来自非智力因素。在众多非智力因素中,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也是我们快乐的一部分。所以,帮助孩子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而且还能增加孩子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与陌生人说话,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与陌生人交往不安全。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形是:傍晚时分,爸爸或妈妈和自己的孩子在小区的绿地上玩耍。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在小区的绿地上,父母完全可以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引导孩子购物
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
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家长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家长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您还可以鼓励他邀请同龄伙伴来家里看书、涂鸦,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共同学习的习惯,以适应今后的小学生活。
◎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和大人们一样,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充分尊重孩子,赋予孩子自由选择小朋友的权利,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却很重要。
如果您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小一点的孩子玩,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会吃亏,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但事实更可能是:孩子与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学习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学会了照料别人。
所以,请您给孩子选择小伙伴的自由权,您只需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做些参考。
◎带孩子到处走走
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是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一种途径,所谓“见多识广”。旅游能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增加他的交往对象。同时,多走多看也会增加孩子对于异域文化或风俗的了解。
◎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修正交往中的不当行为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这些交往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
这时,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他改进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
◎尊重孩子的交往自由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您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您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您就应该尊重他。
父母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时候,尊重保护孩子的个性能够帮助他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社会和他人,同样,孩子也会因此获得成功与快乐。
前面的测试题谈不上“及格”或“不及格”。如果您的孩子只符合其年龄阶段的6条标准中的一条或两条,甚至一条也“不沾边”,您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即使孩子目前的社交能力还很差劲,您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他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会“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增。
●黄荣袁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