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启事缘起于看了一位远嫁德国的中国女子的文章,她说在德国交换妈咪是很正常,也很流行的。通常是在公共场合张贴一个广告,把自家的孩子和家庭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寻求有意和适合的交换伙伴。有一定的契约,什么时候谁家忙不过,可以把儿子送到另外一家,一个妈咪两个儿地过。两家同等的待遇。妈咪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宝贝也有更多的感知这个陌生世界的机会,因此,交换妈咪便顺理成章。
这主意不错,不知我有这样的运气吗?我希望能找到一个与小隐儿同龄的孩子,家庭氛围、人员配备和教育理念与我家相差不远,没有陋习,比如咬人、满口粗话和流诞症。他母亲可能是读理工科的,她的科学小魔术做得顶呱呱,随手一抓,杯子、气球、硬币、火柴,都可以成为道具。我曾经努力地学习过这些,也曾经在小隐儿面前出乖露丑。就在两个星期前吧,那天我生病在家,一整天未与小隐儿接近,而他也好像觉出这事态不一般,不只不烦我,有时玩着玩着还走到我的房门口轻轻地唤妈,听到我应声就放心地走开。他表现得越乖我就觉得越内疚。临到傍晚,我的境况有了改善,我想做一个魔术犒劳他。取出一个青花大瓷碗,用保鲜纸封住碗口,然后撒上一些胡椒粉。准备停当,我用嘶哑的嗓音艰难地发出一串尖声,期望胡椒粉能够在我的召引下千娇百媚地舞蹈起来。不知是我的声音太难听,还是保鲜纸太厚了,或者还有我觉察不出的其他漏洞,那胡椒粉跳是跳了几跳,可是恹恹的样子一如病中的我,一点也不美妙。小隐儿因为没有太多的希望,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失望。倒是我对自己失望了。本来嘛。讲讲故事念念唐诗现炒现卖教几句英语还行,做什么魔术。还是等交换妈咪教他吧。当然,那个交换宝宝送到了我手中,我也可以露露几手。做手工我会教他剪布、穿针、缝纫;逛超市我会一手拉着他,一手拉着小隐儿,教标签上的字,当然,提东西的时候,两小子都要帮忙的,别说我虐待幼儿啊;如果天气好,也许我们还可以去放风筝,发发感慨:“If only I could fly!”
我是如此地看好交换妈咪。我知道,一个家庭的教育总是局限的,一对父母的知识结构总是偏颇的。交换妈咪,不是能够纠偏吗?
可是,也有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我的交换伙伴不够好,她不善待我儿子,她的儿子蛮横、不友好,我儿子受委屈了怎么办?这是我们典型的亚洲人的心思,我们总是因为不愿意放开儿子的手,致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学习面对、甄别和解决的机会。我们却仍在拼命地为自己的这种恶习设立藉口。很多时候我们因噎废食。
知错而改。我决计把这文章作为一个寻求交换伙伴的启事,以明心志。
2002.09
文/小隐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