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幽默治疗中心主席夏埃尔-蒂特研究发现:一个高兴的儿童每天笑400次,一个有幽默感的成人每天笑15次,而精神忧郁的成人平均3天还笑不到一次。如果这位德国的“幽默长官”所说的“一名儿童每天笑400次”有科学根据的话,那就是说每个儿童每天除了睡觉之外(按平均每天睡觉10小时计算),剩下的时间(14个小时),孩子每2分钟就应该笑一次——
培养孩子的“笑能力”
对于人生,我有自己的理解:能够事业有成当然最好,退而求其次,最少应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所以,女儿出生后,我把培养她的“笑能力”当作了一个教育目标。
开始时,女儿的笑只有“形象”没有声音。两个月大时,有一天,在我用一个有声音的电动小玩具逗引下,女儿突然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这突如其来的欢笑声又一次让我感到了惊喜!她学会讲话时,我在原来逗引的方式上,又增添了给她讲儿童笑话,虽然女儿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但她看到我用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声音讲故事时,她总是笑个不停。往往是我一个故事刚一讲完,她又缠住我讲第二个。
女儿四岁时进了鹰潭市幼儿园。不过这时我对女儿“笑机能”的调动不只停留在逗笑上,而是更注重她“笑能力”的自我表现。为了培养她自我表现的意识,我时常带她去艺术剧院看相声和小品表演,在那种观众气氛浓烈的场面里,让她体会笑给人们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调动起她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除了带她去剧院亲身感受观众的热烈气氛外,在家里,只要电视上播放相声、小品或影视搞笑片之类的娱乐性节目,我也必定会陪着她一块观赏。
也许是女儿看多了“搞笑”节目,模仿力很强的她经常有模有样地学着台词、做着动作,她的这些“逼真”的模仿常常令我和丈夫大笑不止。
女儿读小学了。由于此前的六年里我对女儿进行了密集型的“笑能力”训练,女儿上学时,她很快就用欢笑赢得了班上小朋友的喜欢,大家都愿与她在一块玩。有一天课间,女儿给几位小朋友讲了一个我讲给她的笑话:“从前有一个名叫尼克的小朋友和他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在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头伸出去了,于是,他爸爸飞快地拿掉了尼克头上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你的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起来,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嗨,吹声口哨,你的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口吹起了口哨。他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回尼克头上。‘哦,真是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飞快地拿下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尼克快活地对爸爸说。”女儿的笑话刚说完,立刻在小朋友们中爆发出一阵笑声……
女儿善于用自己的笑来感染周围的小朋友,这样一来,就时常吸引了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我家“大闹天宫”。有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走进客厅时,就听到女儿的卧室里传出嘻笑声,我轻轻走到她的房门前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很惊讶,只见邻居家的四个孩子围成一圈,坐在我女儿身边,竖起耳朵在认真地听女儿给他们讲儿童笑话。女儿一面讲着笑话一面做着夸张的动作,她的滑稽神情惹得这群孩子一阵阵大笑。望着极尽自我表现的女儿如此投入地“演讲”,我没有打搅他们的“好事”,而是独自到厨房里多做了一些饭菜,准备留这些孩子在我家吃饭。等我做完饭菜,我发现这些孩子仍津津有味地听女儿给他们讲新的故事。吃晚饭了,孩子们边吃边继续让女儿讲笑话。一时间整个饭桌成了笑话演说场。直到这些孩子的父母纷纷找到我家,一见这欢笑的场面,他们都夸奖女儿是小区里的“快乐宝贝”。
笑是一种能力。笑代表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而爱笑的孩子,也更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接受。早期对孩子“笑能力”的训练确实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更适合现代儿童智商、情商的开发和培养。
责任编辑:三 宅
阿 玫(口述)郑光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