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家庭教育

 超常儿童,引导而不是创造
 2005年02月25日 09:22 《学前教育--家教版》

  2004年3月,北京市陶然幼儿园“才高一班”正式开班.经过层层筛选,来自不同地区的14个平均年龄为5岁的“超常”儿童组建成了一个全新的班集体。一时间,社会舆论沸沸扬扬,或褒或抑,但似乎并没有影响这些孩子们的“新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神童”的消息:上海市6岁的龙龙在爸爸打造神童计划的重压下终于不堪重负,倒在了书桌旁,被医生诊断为大脑中枢语言程序错乱;湖南“天才少年” 魏永康肄业回家等等。

  超常儿童究竟存不存在,一年来“才高一班”的孩子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家长们经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家长的“神童情结”该怎样解开,请大家关注本刊新观察——

  超常儿童究竟是否存在?

  赵忠心:神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或许会发现有些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确实有过人之处,这些孩子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其整体心理水平比较高,一种是某一方面的特长比较强。我曾专门做过对古代神童的研究,过去人们经常用神童或者奇童来形容那些超常的孩子,然而神童和奇童却是一个文学语言,它并不是个科学概念,它并没有暗示某种客观规律。神童只是偶然现象,先天因素占很大比重,而且有许多秘密是我们现在人还没有解开的。所以有人说,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的1%到3%,那么我国超常儿童就至少应该有200多万,这种以某些智力测验结果统计分析为依据的推论值得推敲,它远远没有探索出神童背后“神秘”的规律。

  施建农:对“超常”的界定还需丰富。对于超常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在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神童,认为是上天赐予了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他们超于常人,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这种解释显然缺乏科学性。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相关科学研究发现,超常现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上天决定的,它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础,但是如果得不到后天适宜合理的教育,终归不会把超常变为现实。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首先要肯定。但是我们怎么来判定超常的孩子呢,我们运用的是一套科学性较强的测量工具,主要还是倾向于认知方面。当然我们主观上也想全面地测量多元智力的水平,但是现实状况还达不到,所以还未涉及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

  李弈:遗传基因是基础。我觉得在做智力测试的时候,还是有偶然性的。比如有一次我们幼儿园也组织了一次,结果我们班孩子的智商整体水平最好,因为是我测的啊,孩子对我熟悉,当然发挥最好了。所以我不敢说这个测量可信度有多大。但是同一个班里的孩子还是有差异的,有一次让孩子们用“老鼠、大米和桌子”三个词说一句话,只有分数最高的两个孩子说了出来,但这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没有怎么刻意教过孩子,所以遗传基因对于孩子是否超常是个基础,不是想像就可以的。

  陈宁:潜质很重要。超常的孩子确实在先天上具有优势,但他们必须要有好的引导。他们有的非常调皮,有的太安静,这样的孩子容易被指责或者被忽视,他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听说有的地方大肆宣传承诺怎样怎样就可以让孩子的智商提高到多少多少,我觉得这是对家长的误导,先天的东西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把潜质发挥出来,潜质很重要。

  耿妈妈: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在我身边我好像也没见过什么异常聪明、超常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差不多,只是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如果真有超常的儿童,他们是什么超常呢?智力吗?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我感觉很模糊,不好说。我觉得只要引导好了,许多孩子的表现都挺令人惊讶的。比如我的孩子画画比别的孩子画得好,算超常吗?遗传基因是原因之一,但孩子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以及他自己的努力更重要。

  侯爸爸:智力是全方位的。孩子以前一直跟着姥姥姥爷在洛阳,淘气得很,我和他妈都在北京,我们从没刻意教过他什么,比如说识字,他不知怎么自己就认识并记住了,很奇怪。但我没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只是觉得他比别的孩子更聪明一点而已,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挺聪明。智力是全方位的,他也只是识字、数理逻辑推理这方面强些,他的运动能力就差,体育不行,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强。

  要给超常儿童什么样的教育?

  施建农:提供给他们适合其自身成长规律的教育。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共同结果,超常儿童也是如此。我们开办这个“才高一班”的初衷就是依据这些超常儿童的特质,提供给他们适合其自身成长规律的教育。有些人会说没必要开这么一个班,在普通班孩子同样会发展得很好。当然我们的理想是好的,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很多老师很努力,很敬业,但还是无法解决一些孩子在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有些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关注和引导,反而引发了多种行为问题甚至心理问题。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认为给这些超常孩子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非常必要。

  有一点必须明确,超常儿童也是孩子,我们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程度可以从深度和广度来说,当然如何来把握孩子的需求水平是我们每个研究者研究的内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求,我们才能提供适宜的引导。

  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活动量很大,孩子是自然的产物,运动是他的本能,我们必须让他把天性发挥出来。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喜欢幼儿园,因为在这里没有人逼迫他们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陈宁:孩子就是需要一种空间来尽情释放。智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于其遗传基因和生理因素的,但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其智力水平的发挥。

  我觉得我们这个班和其他班一样,就是要努力创造一种空间和环境,拒绝强制灌输,提倡自然渗透,让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最大可能发挥他的潜能。“才高一班”的课程与普通班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丰富和复杂一些,而且还很突出自然体育课。我们的课程都要经过和中科院研究专家的反复讨论,老师们也要定期接受培训,所以说我们投入的力度是很大的。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这些孩子喜欢这里,把潜能发挥出来。我们还希望能改变大家一个传统的误解,以为教育超常孩子只是追求语言或数理智力方面的超越,而不顾其他,其实,我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孩子们进步都很快,而且很喜欢来幼儿园。他们中有的原来非常调皮好动,现在也懂得了遵守规则;有的原来较为内向,现在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我们老师们都是很欣慰的。

  李弈:老师的素质应进一步提高。确实有些孩子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但我觉得不是一个“超常”班就能解决得了的。老师的素质应进一步提高。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有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比如组织孩子们玩同一套玩具,老师可以向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和指引,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使每个孩子都从中发现乐趣,有所收获。或许我们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有限,但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关注每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

  侯爸爸:我没有过高的期望。孩子不喜欢原来幼儿园那种生活,教太多东西,成天很累。他的淘气出了名,老师管都管不住。他转园后有了明显进步,以前讨厌上幼儿园,现在却特别愿意上幼儿园;以前从不喜欢和小朋友玩,现在却特别爱和小朋友玩了。他在幼儿园里玩得很开心,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东西。除了这些,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当然这有一个成熟的必然性,但我觉得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他一回家我们就让他玩,人生不就一个童年吗,该好好珍惜。况且,现在都学了,上小学学什么呀?

  耿妈妈:家长自身素质一定要提高。要真的是神童了——虽然几率不高但也是存在的,孩子的发展就需要一种更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如果家长不懂怎么教育,岂不是把孩子耽误了?而且家长也不能只寄希望于老师啊,自身素质一定要提高。身边有些家长挺盲目,不知道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整天跟风学学这、学学那,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超常儿童该有怎样的未来?

  施建农:超常现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最初少年班的开办到中学、小学超常班以至如今的幼儿超常班,超常儿童教育差不多是每十年一个台阶。为什么我们一直探索这种模式,因为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和现实都进一步证明,超常现象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适宜的教育和引导。终究是否能持续接受超常教育要以孩子的现实状况为主,家长不能施压。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是能有这样的机会。

  不过,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形成了良好的身心素质,奠定了好的基础,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即使进入普通班他也一样会发展得很好。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不论超常与否,只要在学前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积极健康的情感,兴趣广泛而且主动探索,那么他就会很好地面对以后的学习生活。

  赵忠心: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在神童里边,绝大多数的孩子最后是走这么一个路子: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就成庸人。被称为“神童”的孩子是有压力的,压力来自于成人世界,成人的心态。如果成人和家长的心态平衡了,他们也不会有这种心态。比如很多人知道了,你的孩子进了超常班,人们就会一直以一个超常的概念看他小学是不是还优秀,中学是不是还优秀,大学是不是还优秀,如果有一天他不优秀了,你能接受吗?孩子被选进了这个班,只是在成才上具有可能性,而不是保证有这种现实性。所以我有一句话要送给家长:希望你的孩子以他最好的方式来发展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侯爸爸: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么淘气的孩子如果在某些学校肯定会是被老师批评的主要对象,所以我觉得应该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回想我小时候,老师讲的数学题我很快就明白了,可是有的同学就是不明白,所以老师只能反复讲,那我就只能陪着,你说这不是很耽误时间吗?所以我觉得超前一点的孩子还是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育和环境。

  当然,我也不会强迫非要选择什么跳级或上超常教育班,一切顺其自然吧,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给孩子太大压力。

  怎样解开我们的神童情结?

  赵忠心:我们可以发现神童,但我们却创造不了神童。有些人宣称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这是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你只能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如果面对一个处于常态水平的孩子,非要把他强化培养成一个什么神奇人物,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说神童是可以培养的,那为什么只是某个家族偶尔出现一个神童却没有一连几代都出现神童的例子?我研究古代神童的历史,还没有发现相关记载。老卡尔威特培养出了神童小卡尔威特,那他为什么不多培养出几个来,成为“神童世家”,为什么就只这一个?我跟好多家长有接触,家长都领孩子让我看,说我孩子有多聪明,我就跟他们讲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神童。你们是坐井观天,比你们的孩子聪明的多得是。神童情结很可悲。

  所以家长们要有一个清醒认识,那就是用平常心来看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过高期望,从而给孩子莫名的负担。曾经是神童,长大不一定能成才;不是神童,长大了也不一定就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施建农:“神仙也是凡人做”。如果你的孩子超常,那么一定不要一劳永逸地认为孩子会永远超常,没有适宜的教育引导也枉然,顺应他的天性,不要拔苗助长。如果你的孩子不超常,也没关系,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为他提供发挥他最大潜能的环境和机会。“神仙也是凡人做”,把他的潜能发挥出来,他就了不得。

  李弈:客观规律违背不得。我记得武汉大学曾经也搞过一个什么超常指导之类的东西,出于好奇我也了解了一下,结果发现那一套东西无非是把幼儿3~6岁阶段应该接受的教育提前到了0~3岁,这不是拔苗助长吗?我多年从事幼教工作,了解这个,可很多家长不了解,不是就受骗了吗,对孩子是个伤害。还有个小女孩,她的家长成天就是教孩子认字、算术还识乐谱,她是学了不少,可她在幼儿园几乎不说话,不和小朋友玩,无法正常参与班级的活动,你说这有意义吗?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发展的必然阶段和过程,客观规律违背不得。比如我认识一个孩子,当初上幼儿园的时候,数数都数不清,结果上学后,一下开了窍,数学学得非常棒。所以,我们不能在幼儿阶段就给孩子下定论,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人不在他聪明不聪明,就在于他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投入。他兴趣广泛了,积极投入了,接受的信息就丰富了,只要专注尝试,他就能成事。孩子也是这样,家长不要在“超常”上较真。

  耿妈妈: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不论是超常孩子的家长,还是普通孩子的家长,我们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早期教育常识。孩子的幼儿教育,不应该全部推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一直以为,教孩子学会做人,有一个好性格,比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具备一定的毅力、自信心、韧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比过早地在大脑里填塞知识更容易成材。

  话题讨论到这里,我们似乎发现,孩子超常与否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在是否有必要办一个超常班这个问题上也显得不那么针锋相对了,因为我们发现,几乎每一方的言论都充满了对成材和教育的反思,充满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爱。

  超常班只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而已,我们的理念其实是一致的:解开“神童情结”,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他通过自主努力,最大发挥他的潜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采编/本刊记者 李一凡



    关键字:超常儿童  早期教育  遗传基因  潜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超常儿童新闻 全部早期教育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