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父母与家教 > 《父母之道》

 父母之道:面向现代化问题
 2005年08月30日 09:50 《父母之道》

  一、说“取向”

  中国有一句古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就是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么,这个“深远”,到底应该有多深、多远?对这个“深远”又该怎么“计”?这就有个取向原则问题。

  所谓“取向”,就是选取哪个方向,往哪方面使劲儿。实质上是对怎样培养孩子和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才能使他将来在社会上“吃得开”的价值判断问题。家长在内心深处对这个问题或清楚或朦胧的想法,直接影响着他对孩子的态度,影响他对孩子的精神、物质和时间的投入。也就是说,无论他知道不知道“取向”这个词,懂不懂“计深远”的道理,实际上他都是有自己的“取向原则”的。每个父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对或错,都在考虑孩子将来需要什么,现在应该准备什么。不然他怎样会起早贪黑送孩子学英语,死乞白赖地逼孩子练钢琴呢?

  有一位农民,锲而不舍地供女儿读书,在明知考大学无望时还接着让女儿读高中。村里人不理解,他却说:“我知道女儿考不上大学,还得回村里种地,可她将来总要当妈妈,有点文化教育孩子也不一样。”这种“面向未来”的观念,虽然还只是较低层次的,但也非常可贵,非常可敬。社会不可能老是现在这个样子,要尽可能地想到让孩子为将来的需要做准备。父母要在自己的头脑中装上这个概念,处事的时候才能想到它。当然,不管是圣人哲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不可能预知世界未来的详情与全貌,因此,所谓“计深远”也只能是把握一个大方向。

  1983年秋天,正当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向纵深发展,工业化向前推进,城市中酝酿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夜,也就是大洋彼岸掀起“第三次浪潮”的时候,邓小平于10月1日来到景山学校,亲笔题写了16个大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字面上说,这个题词是在改革开放伊始,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揭示,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千钧。然而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它还有着两层更广泛的含义。首先,它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作了新的补充,不仅提出当代教育事业要面向和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大业,而且提出了中国在以往的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中国要尽快造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新人,这意味着中国现代化战略在更深层次上的延伸——实现人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伟人的哲思,是真正的“计深远”。从空间上说,把人们的视野扩大到全世界,从时间上说,把视线投向未来,在时空的结合上说,更切实一点,就是聚焦在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之奋斗的现代化上。从家庭教育的层面说,这三条就应该是父母为子女“计深远”的取向原则。

  江泽民1998年8月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国家对这个问题已经充分重视,教育系统正在作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作为新世纪的父母也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对于普通的家长来说,这个问题好像过于深远,甚至有点陌生。其实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和大环境。明确了大的取向原则,就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可以避免不顾主客观条件跟着别人跑。坚持“三个面向”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和这个高度来看问题和想问题,不再囿于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和偏见。由于它的重要,即使费劲一点也必须学习。

  二、怎样理解邓小平的“面向现代化”?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的时代背景。我觉得,“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寓意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观点,它不仅揭示了教育的发展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是说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科技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足够的知识创新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父母之道的取向原则的层面上,为从根本上提高为人父母者的素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当搞清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家庭教育为什么也要“面向现代化”?家庭教育怎样“面向现代化”?

  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步入了一个追求和平与加速发展的时期,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成为各国发展的主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的便捷方法。可是,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管理守则,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移植国的人民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由此人们认识到,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

  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在1954年9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讲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次公开正式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人的现代化”问题渐渐凸显出来。1980年5月,李鹏程在《四个现代化与人》一文中提出若干重要观点:“人是四个现代化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主体位置的确定不疑的占有者”、“人是四个现代化的目的的承担者和归宿”,因此“四个现代化是属于人的社会的现代化,所以,它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必须是为了具体的人的现代化,要不是每一个 人都得到现代化,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崭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生产建设中,扮演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新角色。很显然,个人要与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人的现代意识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人的变革又积极影响社会变革,在全方位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同环境和制度相互作用着共同产生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考察世界近百年来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更快;当现代性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之中时,现代化的态度、舆论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计划的全面实施。

  2、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进步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过程中,教育无疑负有更重大的社会功能。

  全世界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者A.英格尔斯和D.史密斯在1966年12月发表的《综合现代性量表、个人现代性的一个比较心理学度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概念。我国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1989年初反复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很好。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思考,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针对这个“失误”,围绕人的现代化这一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被切实重视起来,人的现代化逐渐成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是很务实的。美国劳工部获取必须技能部长委员会,在1991年发表一份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这题目本身就非常凿实),该报告将工作岗位技能归为两个方面:能力和基础,提出了资源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信息能力、系统能力、技术能力等5种能力和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3种基础。这其实就是现代化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归纳出6条,即:“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在另一次国际圆桌会议的报告《学会关心》中,对现代人的素质也提出六条:第一、学会关心。关心个人、他人、社会、环境等。第二、学会学习,提高兴趣。第三、 培养创业能力,包括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评估的能力。第四、对未来持积极的态度。第五、促进发展人际关系,促进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容忍以及对不同文化、宗教、种族、性别、残疾人的尊重。第六、全球合作精神。

  关于人的现代化,至今还没有统一或者权威性的定性定量的标准。但是普遍认为: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人的素质作为人的一种潜能,它是人有效地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内在条件基础。由于素质具有多元性、多质性和整体性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素质现代化的构成也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性质的,既包括物质的、自然的,又包括社会的、精神的。总的来说,人的素质现代化结构一般可分为两层:内层主要是能力、意识(心态)和习惯。其中能力素质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意识(心态)包括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等;习惯包括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外层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其中文化科学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素养等;身体素养包括体质的强弱、耐力和身体敏感程度等;心理素质包括认识过程中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情意过程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情趣、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

  上述对现代人素质的种种表述,尽管要求不尽相同,但都能使我们看出它与传统的教育存在的根本差别。这就说明,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影响人的素质有诸多因素,其中作用较大的有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因素只是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还必须通过后天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才能使这种可能条件得以发展,成为人的现实属性。教育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且影响到每个公民的现代化程度,唯有教育现代化,才能加速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整个社会现代化。

  教育面向现代化,首先教育理念要现代化。所谓“教育理念现代化”,就是指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确立符合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世界交往的实践大背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等。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静态的实体性的直观感性的教育理念;而现代的教育理念需要的是动态的、开放的、关系形态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把教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第二、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一个开放的运动态势。

  第三、教育手段与方式的现代化。这是指在教育孩子的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书本,或者是老师灌输知识的方式,而更应该运用现今时代人类文明的最先进的手段与方式来教育孩子,如网络、电脑、信息高速公路、旅游、社会交往、理性实践等诸多活动与方式。

  上述三点,要求为人父母者必须进入现代化的素质轨道,用现代化的动力因素激励自己的意志,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爸爸和妈妈。

  三、家教为什么要“面向现代化”?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家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了解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道理,所以家教也必须面向现代化,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这个简单推理的层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家教面向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深刻影响。

  我们知道,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而影响人的素质有诸多因素,其中作用较大的是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因素是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还必须再通过后天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才能使可能条件得以发展,成为人的现实属性,形成人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以及性格、爱好等。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环境系统中,家庭是人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也是终生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承担着极重要的社会义务——向新生的社会成员传递文化。这里既是传统文化更新的基础,又是现代化文化形成的前站。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说:“家庭是帮助建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因素,现代化过程有理由要求家庭从小培养儿女具有能适合现代社会环境的品质。在现代主义气氛浓厚的家庭里,孩子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和引导,朝着对自己的能力、效率、责任感方面充满信心的方向发展,父母从小鼓励儿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要有计划性,只要经济条件可能的话,父母都愿意让后代受更多更长时间的正规教育。同时,现代的人不倾向于培养后代产生依赖父母权势和社会背景的庇荫,来取得社会的尊敬和重用。他们倒是更倾向鼓励后代依靠自己的教育和能力,创造性和责任感,独立地向社会走去,赢得社会的承认。”(见《人的现代化》一书)这段话已经把家教为什么要面向现代化讲得很清楚。

  环境能影响人,人也能改变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家教可以控制环境的自发影响,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

  目前“人的现代化”研究给我们提供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个有既定运行目标、多层次、多因子、开放型的动态发展系统,它以现代社会环境更新进步为互动性背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以人的素质、潜能开发为动力基础,以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进步为主要景观特征,以人的社会心理、观念进步为内核,以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家教面向现代化的特殊作用还在于,它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前期工作,是打基础阶段,也是最有影响的阶段,而且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很容易产生出阻碍人的现代化的东西。整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如果家教不面向现代化,那就必然要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后退,成为人才成长的障碍。这方面的问题即将日益严重地摆到我们的面前。比如,按照素质教育和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内容要从“旧三层”(知识——能力、技能——价值观念、态度)向“新三层”(价值观念、态度——能力、技能——知识)位移;思维方式要由“海绵式思维”向“淘金式思维”转变;教学要求与考评,将不仅仅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层面,更重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情、意层面,刺激想象、鼓励情感投入,大胆让学生假设,忽视小错误,不是每天让学生做大量重复性练习等等,若是家长没有“面向现代化”的共识,就很难进行有机、有效的配合,就可能使家教和校教“两道劲”。或者父母对这方面因一无所知而无从过问,孩子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了。

  四、家教怎样“面向现代化”?

  家教“面向现代化”,并不是玄妙、深奥和高不可攀的命题。从父母责任的角度,说得通俗、明白和集中一点就是两句话:一是按现代人的标准改造提高自己,二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引导教育孩子。

  要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这两句话的精神,就必须用心了解一点“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知识,争取对“现代人的标准”有个基本的了解。

  按人们目前的认识,现代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特征呢?英格尔斯从14个方面大体勾勒了现代人的形象: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工作和生活有计划;7、尊重知识,在形成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或意见时,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和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他的意见和看法;8、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负责,对在人类控制下的合情合理的社会寄有更多的信任;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11、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2、了解生产及过程,不是消极被动地做着上司分配的工作,总希望积极而有成效地了解本职工作和与此相关的生产过程和原理,以及生产的计划和部署,表现出个人期望能在认识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兴趣。13、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及未来持乐观态度;14、有平等观念和守法意识,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

  了解这个标准是一回事,认真按这个标准行事是另一回事。因此,“父母自身的现代化努力”——自觉地努力做“现代爸爸”、“现代妈妈”,是家教面向现代化的关键。正如《改造妈妈》一书所说:“当妈妈弄清了社会对她们的期待与要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教育孩子,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充满现代文明的气息。”

  在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1、全家人都要关心现代化,注意了解现代化进程;2、在家人中明确现代人的标准,并努力以此形成共识,营造家庭氛围;3、随时用现代文明激活孩子的精神细胞,使之在直接接触现代化,享用现代化成果的过程中,体会现代化,适应现代化。

  要形成“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我现在应该怎么办”的思维模式,这是为人父母者再次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人民政协报》2002年6月13日发过一个专版,题目是“网络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让孩子远离网络吗?”专版反映了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也反映了家长们的“困惑”,同时阐述了“互联网无疑是当今获得信息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用成人的无知反对孩子的进步”、“抵制网络即意味着抵制文明”等重要观点,并且揭示了“当学生穿梭在互联网上的时候,成人却远远的游离在外”的现实。事物都有两重性。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电视的大发展曾引起许多父母的忧虑。那时也有人提出要做限制,而事实证明,限制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提供好的电视节目给孩子。和电视一样,网络我们也限制不了,而我们能做的是引导孩子,使网上的内容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据此,专家们提出“成人需要再次社会化”:不懂竞争学会竞争,不懂电脑学习电脑,对社会变迁中新的文化形态要学会适应,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资格谈如何影响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绝不能一味责怪、抱怨和排斥。

  首先要从时代的高度看网络,孩子们在网上聊天、玩游戏是全球性的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关键是要看主流,看其主导方向。其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抵制网络就等于抵制文明。第三,不要用成人的无知,来指导孩子的进步。第四,对网络上出现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用统计数字这一科学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那里有80%的中学生上网,其中50%在家中,在网吧上网的为17%。与网络有关的问题主要有:网瘾,即沉迷于网络,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但其比例仅为1.9%。网恋,即在网上交友,50%的孩子对此有认同感,也与当今独生子女缺乏玩伴的生活环境有关。。至于在网上看色情的占4.5%,并不如人们印象中那么严重。当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一旦出了问题,就是100%。网络已构成了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首先是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要正确认识它,现在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而是网络时代的代际超越,我们的孩子在掌握以数字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手段方面已超过了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实现再次社会化,否则,我们的说教必然失败,无法影响和教育孩子。

  本讲供参阅的资料

  1、《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走向未来丛书》之一。英格尔斯的《走向现代化》一书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并获得“哈德里·坎特里尔”头奖。本书就是以《走向现一本化》一书为主,溶合英格尔斯的另一著作编辑而成。 本书回答了一个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入。探讨了现代与现代人、现代化与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现代主义,组成人现代化的因珠和环境、个人现代化的行为表现、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和个人现代化的未来等。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认真探讨,角度新,容量大,读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改造妈妈》:诗云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编著者在前言中说:我们描绘现代妈妈的完整形象是:功能妈妈+文化妈妈+智能妈妈,而实施的惟一手段是改造妈妈。没有内因的改造,就不可能造就一位现代妈妈。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多次与高考状元的母亲、全国优秀教师和青少年心理学专家举行座谈会和采访,并吸取了美国教育的最新理论和观点,通过分析与归纳、判断与推理、陈述与点评许多妈妈教育孩子的“盲点”,旨在重组妈妈的现代教育观念,让妈妈快速进入密集的高素质轨道,提醒现代妈妈转换素质结构的“紧急起飞”要求和操作方法,试图从改造妈妈的构想、改造妈妈的项目、改造妈妈的程序等方面达到“现代妈妈”的合格标准。



    关键字:父母之道  现代化  家庭教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8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