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子中心

亲近视觉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 15:00 新浪育儿 

  8月15日艺术儿童工作室在中国美术馆的活动可称精彩,但也让我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呼吁: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们很少走进美术馆!而部分妈妈竟然是第一次跟随孩子走进美术馆!

  1997年,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除了初见梵高原作后的激动,还被一个动人的场面深深感动了,至今也无法忘记:一群3岁多的孩子坐在梵高的《卧室》那幅作品前,仰着小脸,认真地和老师在对话,我听不懂荷兰语,以为孩子们在听老师讲作品的创作过程,结果,他们的老师用英语告诉我:孩子们是在通过这幅画来认识“床”、“灯”、“屋子”、“椅子”,同时也认识“黄色”、“橙色”。另外有5个孩子跟着妈妈也加入进来了,显然比这群孩子大,原来他们6岁了,妈妈们是从德国开了3个多小时车过来的,专门带孩子看作品。孩子说,因为阿姆斯特丹还有伦勃朗的美术馆,妈妈会经常带他们来,不过他们更喜欢梵高。妈妈们告诉我,她们除了去渡假地外,只要是到城市,都会先看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像荷兰这么近,很多城市都有好的美术馆,哪怕是最小的都会去到,我问她们:孩子们觉得汉堡的现代美术馆怎么样,因为我刚从那里过来。妈妈们说:她们就住在附近,经常通过电话查询展览,那也是他们的孩子常去的地方,很多新艺术家的新展览,孩子们都喜欢极了。我又问妈妈们:你们觉得美术馆对于孩子来说,是个什么地方?结果妈妈让孩子来回答我,小海曼说,是个神秘的地方,有很多好看的画,还有我想不到、梦不到的颜色,还有会在地上写字的打字机呢!我知道:那部打字机就是汉堡美术馆中的一件著名的现代装置作品。

  2000年,我应德国艺术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带着中国的老师和孩子们到柏林青年艺术学院作展览交流时,就把“走进美术馆”作为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展览结束后,从德国的柏林美术馆开始,到法兰克福美术馆、

汉堡现代美术馆,法国的奥赛美术馆、蓬皮杜现代艺术馆、卢浮宫、马蒂斯美术馆、里昂美术馆、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伦勃朗和皇家美术馆,最后到了西班牙的毕加索美术馆、米罗公园,孩子们的兴奋可以用幸福来形容,每天在早餐时会问我,今天是去那个美术馆么?其实,他们昨天就知道了,进去后,总有一群孩子紧紧跟着我,怕听漏了、怕看漏了,孩子会站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前,让其他人帮他拍照,要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在蓬皮杜,原来3个小时的计划最后成了一天,当我让他们用一句话说说感受时,9岁的男孩张一明来了一句:“其实,我觉得梵高很古典。”,真吓了我一大跳。当我让他用更多的话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时,他说:“我很喜欢那件作品——用大毛粘包着的钢琴,我看呀,还摸了,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面还有一个红十字,后来老师告诉我,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和他参加
世界大战
的经历有关系的,那个大毛粘就是他打仗时用过的,我好象就明白了,钢琴被包起来,谁也弹不了,就不能有音乐了,世界有战争,也没有音乐了。梵高的画我很喜欢,但我一看就知道他的画是什么,我觉得艺术是让我们想一想的,老师说那个钢琴是现代艺术,它就让我想了,那么我就觉得,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的画应该很古典。”孩子们马上吵吵嚷嚷沸腾了。赞同的不少,还举了例子,如奥登堡的巨大红色消防栓作品。我被震惊了,孩子对艺术的感受是那样亲近,他们的直觉在感受的过程中是那样完美,还得到了真切的释放和发挥,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比我们更能读懂现代艺术的原因之一。不用多说,走进美术馆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北京的美术馆在全国来说是最多的了,但又有多少孩子能走进去呢,这和某些政策或美术馆的职能宣传有关,但并没有任何美术馆及展览是拒绝孩子和妈妈们进入的,而且每个展览都有介绍以及相关的册子,妈妈们是能读懂的,也是完全能体会的,本来一件作品就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你和孩子可以打开想象力,跟着自己的感觉在他人的创造中漫游,我问了许多妈妈为什么不去美术馆,所有的回答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我怕看不懂!”,我告诉妈妈们:相信自己,相信你对色彩、对审美的直觉,你是有能力去看一件作品的,就像你能自信地在商场挑衣服、选口红的颜色一样,审美本身并不神秘,也许有了很好的美术专业背景,我们能更透彻地欣赏,但是最常规的欣赏能力是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具备的。

  牵着孩子的手,或者让孩子牵着你的手,去美术馆打开视野吧,打开心灵和作品对话,勇敢地肯定自己,哪怕是错觉,也是积淀了你审美观念的观点,逐渐地,你会像孩子一样恢复了对视觉艺术的感觉和亲近。



    关键字:


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