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伤害孩子天性的大剪刀

2016年10月12日 14:56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广告

  当3岁的女儿秋秋说出“这是抒情的感觉”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孩子无意间展露的语言敏感,让身为作家的我欣喜若狂。可是,秋秋上学后,我和其他父母一样不淡定了。每次读她的作文,我就会被沮丧感打倒。写作文演变成一场灾难。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是自己亲手扼杀了女儿的创作热情,才猛然意识到,在对待秋秋写作这件事上,我成了一把粗暴伤害她的大剪刀。

  惊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吗?她对语言深怀好奇,对世界充满感受力,情感充沛,富于想象力,这些正是一个作家所需要的特质。

  秋秋一岁半的时候,我常抱她去家门口的一个小公园溜达。傍晚,天色已暗但还没黑透,金星在头顶闪烁,孩子指着天空,说:“星星!”

  蝙蝠从头顶扑棱棱飞过,孩子又说:“鸟鸟!”

  不远处,巨人般的电视塔通体透亮地矗立,孩子说:“塔!”

  紧接着,她突然把三个词连起来说了一遍:“星星鸟鸟塔!”

  我惊喜地说:“哎呀,这是诗啊。秋秋,你会做诗了!”

  从此以后,只要我问:“秋秋,什么是诗啊?”

  秋秋就会非常快乐地喊道:“星星鸟鸟塔!”

  或许是得到妈妈的赞赏和鼓励,秋秋从小就对语言表现出一份敏感与喜爱。冬天下雪的日子,门口有人堆了个雪人,她就会念念叨叨:“小雪人,小雪人,像人不是人,是雪堆的人。”上床睡觉时她会说:“我的床上放了我,我和它一起睡。”夏天,花露水抹在腿上,问她是什么感觉,她说“是抒情的感觉”——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3岁的孩子是怎么知道“抒情”这个词的?我从未教过她。

  她上幼儿园时,我们家住二楼,傍晚她常在阳台上看着我骑车回家。有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剪头发。我想让我的头发一直长一直长,长到两层楼那么高。等你下班的时候,我把头发垂到楼下,你把自行车啊包包啊全部拴在我的头发上,我一甩就甩上来了。”

  无数类似的故事,珠贝一般的片言只语,让我充满欣喜和惊讶。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吗?

  不做伤害孩子天性的大剪刀

  一个懂得自省的母亲,才能给与孩子最好的爱

  焦虑:每次拿到她的作文本,我一边看,心一边揪紧:一点都不生动,这句有语法错误,那句啰唆,叙述没有逻辑,把句子写通是件这么难的事情吗?

  秋秋上学了,正式开始学习写作文,事情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我向来把写作能力看得很重,认为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可以说,文字背后就是作者本身。作为冰心文学奖的获得者,我自然接受不了我的孩子不会写作文。

  但事实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

  每次读她的作文,我都会被沮丧感打倒。“这里写得不对!”我会断然喝道,然后纠正错的地方。我总是一边读一边拿着笔把错误圈出来: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详略不当、主题不明,诸如此类……一连串“不对”的声浪伴随着看她作文的全部过程。孩子在一旁忍耐着,小小的心灵一点点蜷缩起来。

  写作在我们家逐渐演变成一场灾难。我每一次“河东狮吼”,几乎都是为了她的作文。在生活中,不管秋秋做什么事情,我常能看到并称赞她做对的那部分:我会欣赏她叠衣服时的卖力,忽略那些歪斜皱褶;夸赞她绘画中呈现的想象力,忽略线条的拙劣;她弹琴、读英语、演算数学习题统统有错误百出的时候,但我忽略那些错误,只称赞她付出的努力。唯有在她的写作上,我失去了宽容和克制。

  在女儿写作这件事上,我的平常心彻底消失了。“星星鸟鸟塔”,那么温暖美丽的一个开头,就这样被粗暴地打断了。

  秋秋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妈妈告诉她:生活在大自然里,我们就像花一样

  痛心:我让批评、挫折与写作相伴,在不经意间,完全击碎了她对写作的信心,扼杀了她的创作热情。

  直到有一天,我和秋秋一起聊天,问起对未来有过梦想么?她说:“有过很多啊……原先最想当个作家来着,后来老被你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愣住了。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一个特别看重写作能力的妈妈,恰恰让孩子放弃了把自身托付给文字的意愿。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记得某次因作文又吼骂她,她反抗道:“我作文不好,作文不好也是你生的,你没有给我写作文的天赋。”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前,人生原本该展开无限个可能性,而她却轻易地对自己做了这个判断。这个判断是怎么做出的?不正是来源于我这个当妈妈的反应吗?我的苛求、我的责备、我的粗暴结论,都在告诉她:“你写得不好。”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犯下一个大错:女儿是我心爱的,写作是我心爱的,但恰恰是我,用苛刻和挑剔在女儿与写作之间覆盖上阴影。

  据说,犹太人的孩子5岁开始念经文,在学习的第一天,父母一定会给他们一勺蜂蜜或者一颗糖,是希望他们把念经的滋味与甜蜜的滋味永远联系在一起。我做的却恰恰相反,亲手扼杀了她的创作热情。

  我问她,你在作文上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呢?没东西可写?写得不长?找不到有意思的主题?词汇贫乏?

  她给出的答案令我惊讶:我最大的困扰,是不知道我的作文到底哪里不好。

  也就是说,当我手执红笔,自以为是地帮她修改句子,删掉多余的词语,调整段落……而那小小人儿却一直处在一团迷雾中,不明白这一切所为何来。

  我恍然意识到,恰恰是在写作这件事上,比任何别的事情都更要谨慎地说“不对”,因为作文不像数学习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写作过程也没有公式定律可以依循。文章像生命体,没法用数字简单衡量。评判作文的标准,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摆在那儿一望便知,而是需要不断习得的。当说“不对”的时候,她接收到的唯一信息就是“不对”本身——它意味着全盘否定。

  有人曾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是后天教育把他们变得不像艺术家了。在对待秋秋写作这件事上,我也成了一把粗暴伤害她的大剪刀。

  章红用无穷无尽的爱喂养女儿秋秋,使她成为内心美好的女孩

  醒悟:现在我更愿意领略儿童无意中创造的谐趣,欣赏孩子不合文法的句子里可能包含着的有趣内容和精彩想法。

  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秋秋的作文。实际上,一切取决于你的目光更愿意停留在哪里,也许一篇文章中有10%的错别字,可还是有90%的字写对了,不是吗?一篇文章中有15%的病句,可是85%的句子都对了啊!

  我不再老盯住瑕疵。除了表达的能力与方式,作文还有很多内在因素,我开始学着去发现这些因素里好的东西。

  比如,她在日记中写:“今天考语文,我的心中没有信心,只有灰心,因为我的语文比较差呀!”

  如果在过去,我或许就要跟她讲一番“信心是名词,灰心是动词”之类的,但是现在,我更愿意领略儿童无意中创造的谐趣,欣赏孩子不合文法的句子里可能包含着的有趣内容和精彩想法。

  学校组织春游,她回来写的游记通篇都是关于臭屁虫的:

  今天春游,我们光顾了臭屁虫的家。我们来到龙王山这个“不毛之地”,我发现这里的臭屁虫之多真是令人发指。我先发现了奇怪、恶心的地面:地面上布满了虫尸,特让人肉麻。接着我又发现了让人肉麻的墙壁:墙壁上密密地布满了臭屁虫,在白色的墙壁上有片片黑点,令人无比的惊慌。仔细一瞧,我发现树上也贴满了臭屁虫,让人看到了就想逃跑。在花坛的草叶上,有一只只黑不拉叽的令人讨厌的臭屁虫。有的时候臭屁虫会发狂地飞到我们身上,大家都在别人身上找臭屁虫,如果有,我们就会大叫:你身上有臭屁虫!我想让我妈大吃一惊,就去寻找臭屁虫,用相机拍下来。可好惨,臭屁虫飞到我身上,让我狼狈不堪。。。。。。

  我知道这样的作文一点没有用到“文末点题”“首尾呼应”之类的技巧,可是它多么真实有趣啊!

  秋秋重新爱上了写作。她为自己准备日记本,在上面又写又画,给每篇日记配插图;她把同学的名字编成谜语,把一天的经历写成长长的打油诗,文字好像成了新玩具,她玩得好开心。而这样的写作练习使她在语言使用上日益得心应手。她的学习成绩与身心成长都变得优良而均衡。

  一个傍晚,秋秋背着书包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我们一起回家。天空飘起了雨雪。下班的人群簇拥在道路上,一片兵荒马乱状。我在一个路口停下,焦灼地等待红灯过去。

  就在等待红灯的那十几秒工夫,秋秋把脚从踏板上放下,略微倾斜身子,在覆盖了一层薄薄湿雪的地上踩了一下,然后愉快地大声说:“唐秋秋到此一游。”

  我微笑起来,心中顿然宁静。如果我能把写作也理解成这只小脚印该多好啊!

  告诉孩子,你不是要写什么流传千古的作品。哪怕写得很烂,那也是从你心里和笔下流淌出来的东西,刻下了独属于你的印记。是独属于你的谁也不能替代的小脚印,你可以随时改变主意,就像把脚印踩在这里或者那里。

  告诉孩子,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程式,也没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只要你认为是有趣的,你愿意去写的东西,就可以自由而尽情地写。

  写作不仅属于拥有作家梦的人,它也是让我们生存得更好、更有意思的一种途径。本文来自乖宝奶爸的博客

推荐阅读
最新
新浪首页我要评论分享文章回到顶部
关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